APP下载

给琴童父母的一些建议(二)

2014-10-29金金老师

小演奏家 2014年4期
关键词:练习曲学琴曲子

金金老师

二、父母的角色

“我妈从来都搞不清自己的位置。”

这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亲口对我说的。当时在我的反复要求下,他的妈妈特不情愿地到我家客厅里去喝茶,等待孩子下课。而我之所以花了那么大力气把她请到客厅里,还要泡上一壶好茶,是因为实在受不了她在一边跟《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似的见缝插针地唠唠叨叨。比如,孩子哪个地方弹错了,她立刻像挨了烫般跳起来:“这个音、这个音,笨蛋,我都会了你怎么还弹错!”别说孩子,就是我都时常被她吓一大跳。又或者我问孩子某个问题,小家伙本来很配合,正在用心回想,妈妈却跟孙猴子似的“嗖”地跳起来:“不就是那么那么回事嘛,上次老师不是都给你讲得清清楚楚,你听什么了!”弄得孩子立刻萎靡下来,我也觉得大败其兴。等到我布置作业的时候,这个妈妈又不停地叮嘱:“好好记着,别又忘了,老师给你写的笔记也拿上,谱子装好别忘了。”说老实话,我至今都佩服这个妈妈旺盛过人的精力,她怎么从来都能做到跟刚打了鸡血似的那么兴奋?

当然,这个例子比较极端,然而这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很多父母都搞不清自己的角色——在课堂上,孩子是绝对的主体,老师是唯一的主导,爸爸妈妈只是来陪着上课的,怎么老是搞不清自己的位置。他觉得老师讲得不清晰的时候恨不得替老师讲,他觉得孩子弹得不好的时候恨不得替孩子弹,那还要孩子和老师干什么,自己教自己弹琴不就行了!

我对这种情况非常反感倒不是因为我是老师,而是因为我妈妈就是那样的妈妈,小时候我为此真是大吃苦头。无论我做什么,她都用她成年人的智商鄙视我,明明我自己稍微动动脑子就能解决的问题,她却一秒钟也等不得要替我拿主意。最夸张的是一次她带我去看心理医生,无论医生问什么,她都要抢答,好像我的事儿她比我更清楚一样,最后医生火了,很礼貌地把她“请”了出去——那一年我29岁,博士一年级。

不知道有多少家长能从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孩子的成长是他自己的事,你必须让他亲自经历这些过程,哪怕是错误,也要逐一经历,人才能长大,大人要做的就是不要让他们在这个过程里犯下什么不能挽回的错误,其他的,为什么不让他自己去感受呢。一个被剥夺做决定的权力的孩子,将来只能成为一个没主意的人,这个时候父母又要出来怪孩子没主意——就像我妈妈那样。

我曾经开玩笑地对一个孩子的父母说:“你知道为什么你的儿子总是没主意吗,因为你太有主意了。你看武则天有主意吧,所以她那几个儿子都没什么主意。”这是实话,至少就我的童年来讲是这样的。不管我有一千个主意还是一万个主意,最后都只能听我妈那一个主意,时间长了干脆自己就不拿主意了。我至今对自己的打扮毫无主见,就是因为从小在这方面必须完全听妈妈的话,现在的结果就是,一件衣服必须周围的人点头了,说行,我才敢穿出去。为了保险,我干脆只买那一个风格的衣服,永远不换样,因为对新花样我没主意。

有人说,女人是善妒的动物,世界上只有一个女人不会嫉妒你,那就是你妈妈。我觉得也不尽然。妈妈固然不会嫉妒自己的孩子,但很多时候妈妈在潜意识里仿佛很害怕孩子比自己聪明。因为人对权力有一种天生的欲望,而对于很多人尤其是女人来说,这种权力欲只能在弱小的孩子身上实现和满足。很多妈妈都特享受孩子无条件听话甚至是屈服所带来的权力满足感,尽管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比任何人都聪明,但又会不自觉地暗示孩子“你没有我聪明”,仿佛这样才能保证孩子永远听自己的话。如果让一

个孩子确信自己比父母还聪明,他怎么可能再服从父母呢。不知道那些特别喜欢替孩子拿主意的父母,潜意识里是不是有这样的逻辑。

其实武则天的儿子里也有有主意的,比如章怀太子李贤,可是武则天杀死了他,活下来还当了皇帝的是没什么主意,也可能是装作没什么主意的李显与李旦。做父母的当然不能杀死自己的孩子,但是,父母们是不是都在无意间想要杀死孩子身上那些有主意的部分,好让那些没主意的部分继续听命于自己?我们的生命里是不是都有这样的无法根除的权力欲望呢?

三、我们对教材和教学的死观念

记得曾经有孩子对我说,想弹克莱德曼的《水边的阿迪丽娜》,我马上给他找来了谱子,孩子摇头晃脑地弹上了——弹得是不怎么样,但是很开心,我正想着,可以利用他对这首曲子的兴趣,刺激一下他做基本技术练习的欲望,可是我还没开口,孩子的父亲就很生气地说,你怎么能弹这种曲子,你得弹练习曲和正经的曲子——当然了,这其实是对我说的。

我不知道什么叫“正经的曲子”,莫扎特和贝多芬吗?流行音乐不正经吗,只有古典音乐才高雅吗?其实古典音乐也不过就是那个年代的流行音乐,只是因为经过了时间的筛选,淘汰了那些糟粕,因而显得平均质量比较高而已。在善加选择的前提下,让孩子弹奏他们喜欢的流行音乐,激发他们探索音乐的兴趣,有什么不好的呢?

还有教材。目前的钢琴教学在基本技术练习上普遍采用的是车尔尼的系列教材,但车尔尼的教材在音乐圈里也是有争议的,很多专家在不断指出它的不足:左手伴奏形式太过单一导致左手能力得不到充分开发,节奏也过于简单,不利于训练节奏和节拍感,还有最致命的一点,就是枯燥,音乐性和可听性很差,学琴的人连弹的兴趣都没有,就更提不上表现什么了。但家长们通常看不到这些圈内的争议,大约也没几个家长有那份精神头儿去找这方面的论文来研究,只是盲目认准了一个从钢琴教师和别的琴童家长那听到的死理:想弹好“正经的曲子”就要做好技术训练,而想有个好技术,就得好好弹车尔尼。

我小时候就不喜欢弹车尔尼,一开始还行,后来就非常非常不喜欢,当然,什么左右手均衡发展之类的事情我当时考虑不到,我就是觉得不好听。于是我的老师改变了做法,从门德尔松的《无词歌》那类的钢琴小品中挑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曲目当练习曲让我弹。这样的做法不要说家长,就是他的一些同行都不能理解,按照他们的逻辑,学琴的孩子怎么能不弹车尔尼呢?但我的老师一句话就封住了他们的嘴巴:为什么学琴就非得弹车尔尼?那车尔尼之前的那些钢琴家是哪来的?车尔尼写这些练习曲之前,他自己是怎么学琴的?endprint

我们对很多事情的观点,其实来自于一种基于信息缺乏的盲从。艺术教育是非常细致入微的动态教育,需要老师投入大量的精力,随时应对各种情况,随时调整,但这显然需要相当的耐心和灵活性,且不说对专业水准的要求,光是这份耐心就足够考验教师素质。于是相当多的老师图个省事,一律车尔尼,就那么几个作品编号,挨着往上数,直到弹到“740”,所有的学生他一律这么教,然后暗示你学琴就得这样。时间长了,大家都形成了这样的死观念:车尔尼=钢琴技巧。代代相传之后,就成了行规。

车尔尼写作那些练习曲有将近200年了,这200年里钢琴的演奏技巧发生了革命性的进化,其实车尔尼的教程已经不太够用了,尤其无法针对现代钢琴作品的技巧训练。音乐圈子里不断有人批评中国的西方音乐史眼光太窄,大多数研究仅限于巴洛克初始到十九世纪的这三百多年间,但这样的声音同样无法传到圈子之外,那些学琴的孩子每天所弹的,绝大多数也只是这三百多年间的音乐,更早的作品和现代钢琴作品,完全不接触。而那些决定以钢琴为专业的孩子还能好点,那些想“提高一下素质”的孩子,通常演奏水平不会很高,老师就更不会出于知识系统化的考虑而推荐近代尤其是现代作品。还有那些不被纳入西方艺术音乐体系的作品,如爵士乐和流行钢琴作品,尽管也取得了毫不亚于欧洲艺术音乐的巨大成就,也仍然不会被添加在教授范围之内。当然了,这些老师自己可能就不懂什么爵士乐和流行钢琴音乐,因为当年他们的老师也没教过他们。实际上,如果真的是培养兴趣和素质,在时间上离我们越近的音乐和我们的关系越密切,就越应该重视,不是吗?除了欧洲艺术音乐以外,世界上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也有很多值得学习和享受的钢琴艺术精华,不是吗?

其实,就是在练习曲和所谓“正经的曲子”之间,也没什么绝对界限。很多我们现在当“正经的曲子”,放在练习曲之后要求孩子们演奏的,在当时也就是练习曲,比如库普兰的一些羽管键琴作品在当时就是作为练习曲而写作的,每一首都有具体的技术针对性,包括克莱门蒂的一些小奏鸣曲,每一首也有很明确的、独特的技术要求。这些都是既训练技术又蛮好听的音乐。只是后来车尔尼兴起,这些曲子一律被划为了“乐曲”,跟“练习曲”相对。于是时间长了,大人孩子都有了一个普遍的观点,即练习曲就是枯燥无味的,枯燥无味的东西才能练技术。我就不止一次听到老师对讨厌练习曲的孩子说:“练习曲还能怎么有趣,技术训练怎么可能有趣,你不把这些枯燥的练习曲弹好,怎么可能有技术去弹那些有趣的曲子。”

实际上,虽然车尔尼被供奉在技术训练的祭坛上被人们顶礼膜拜,但很多钢琴老师是做不到百分之百执行车尔尼的教学意图的,因为钢琴演奏总是被看成技术活儿,或者首先是技术活儿,多数老师并不怎么注意理论修养,觉得没必要搞那么多虚的,理论都是说空话的,他们不但对各种研究车尔尼的文章和论著毫无品读的耐心,估计大多

数人也不会想到要把自己口口声声尊奉的车尔尼老先生的原著找来看看,看看自己每天奉为真理的训导,到底是车尔尼老先生的原意,还是自己猜测出来的胡诌,又或是从别人那里听来自己又未加批判的讹传。相信很多家长都记得老师在教孩子弹琴的时候不断地强调“手指要尽量高抬”吧,我印象中尤其是孩子刚开始学琴的时候,老师总是强调这个,但车尔尼在他的教育理论著作里是怎么说的——弹奏时,手的动作要藏起来,手指不可以抬得比必要时高。

四、请父母们首先勤快起来

在我讲到电视及其文化真相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中国的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一切,甚至生命,但是要他们吃完饭后不看电视,而是看书学习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却是万万不可能的。这充分说明了如下的道理:看电视比孩子重要,学习比死难。这当然只是课堂上调节气氛的笑谈罢了,但也不是完全胡说——这一点我相信大家同意吧。

很多时候,父母喜欢对孩子提出各种不切实际的期望,自己都做不到,却要求孩子做到,比如,自己吃完饭不看电视就闲得抓狂,却不准许孩子看电视,而要孩子把全部时间都用来好好学习;自己看见带字儿的纸就头大,看个杂志都得是图片多文字少的,却希望孩子可以扎在文字堆里津津有味地琢磨那些应试的作文;口口声声要求孩子闻过就改,要听从家长和老师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可你如果告诉他“你有些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对”,他会立刻把脸拉得跟老茄子似的又黑又长。

这一点上我倒是比较感谢我那个总喜欢越俎代庖的老妈。她的职业是高级技术工人,或者工程师,我也搞不太清楚,总之是理偏工那类的。我印象里,她很少看电视,晚饭后到睡觉前,总是拿着一本书翻来翻去,在图纸上画来画去,一说起看电视就一脸鄙夷,说电视是给闲人消磨时间用的,这倒很像后来李敖说的那句话“电视是批量制造傻瓜的工具”。虽然我对看电视毫无兴趣,我家里甚至没有电视,但我对电视没这么大仇恨,也不觉得看电视的必然是傻瓜,可是我小时候妈妈只要一有时间就学习的情景,确实给了我很大影响。那时候我没有能力在看电视和好好学习之间做出什么价值判断和选择,只是看着大人的样子,觉得吃完饭了就要学习是很自然的事情,就是不学习,也应该是翻翻小说、写个日记一类的事儿,总之不是看电视。

当然,这其中最让我觉得庆幸的是我妈是学理工的,文艺和学术她不懂,别的事情她尽可以指手画脚一秒钟一个主意,但是在文艺和学术上却只能由着我自己。我一直认为,我最终选择了在文学和音乐领域里发展自己,是因为这是仅有的我能说了算的领域,能说了算才有乐趣可言。能始终获得克服困难的成就感,是支持我走到底的最大动力,而在别的领域里,只要被她的智慧鄙视和“帮助“过,就很难再有多大兴趣了。

当父母们稀里哗啦地搓着麻将或者看着电视,整个后半辈子都不思进取的时候,那些要求孩子好好上进的言辞能有多大说服力呢?孩子会想,你从来不学习日子不是也挺好的吗?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并没有什么错,他们只是把我们当榜样,本能地学会了我们的那些毛病而已。endprint

猜你喜欢

练习曲学琴曲子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孔子学琴
有风吹过
吹曲子
简析莫什科夫斯基15首钢琴技巧练习曲部分作品
公园那边有人在吹萨克斯
肖邦练习曲的音乐特征
肖邦和李斯特所有练习曲介绍(下)
炀炀的“三心二意”学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