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红:音乐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
2014-10-29陈璞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面临着更为重大而深刻的转型。以上海为例,明确提出了要推进基础教育发展战略转型,其中首要的转型就是在教育价值观上,要从过度追求功利价值转向追求教育对人的幸福和发展本原价值的尊重和回归,也就是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这样的人本理念落实到课堂,就是由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课堂,向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课堂结构转型。那么,在课堂转型的大背景下,我们音乐教师该怎么做?怎样将音乐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就此,笔者与上海市嘉定区中光高级中学的丁志红老师进行了交流。
陈璞:在上海市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把传统音乐课堂向“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音乐课堂转型过程中,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您在自己的课堂中是如何实践的?
丁志红:艺术学科的特征一定要通过体验才能获得,音乐课一定要给学生“动”的空间。关注学生,精心设计课堂的“动”,并以课外的“动” 助课内的“有效”,以达到身“动”引领心“动”的效果。《上海市中学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实践性和体验性是学习艺术课程的重要特征。要在艺术实践和体验活动中,领悟和品味活动与艺术作品的审美内涵,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取得艺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以,我认为音乐课要抓住艺术的特征,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性与体验性,一定要给学生创设有效的实践平台。
我们要在课堂上让学生们与同伴合作起来,伴着音乐唱动着、律动着、舞动着、思想转动着,体验着艺术的美,感悟着人生,放松身心,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不论是音乐体验的动,或是舞蹈由模仿到创编的动,还是音乐小品创作与表演的动由身动促进思维,在思维中激发创造,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动中观察,在动中发现,在动中思辨,在动中创意,在动中体验音乐的美,感悟音乐的向善、尚美情怀,最终走向高层次的动——能创意美,表现美,表达心灵的律动。
陈璞:确实,我们音乐教师如何让学生“动”得有意义,不仅仅是表面的热闹现象,也不单是形式上的动,而是让学生真正有效地“动”起来,使学生获得体验、感受、理解、鉴赏,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审美,但这个要求很难做到。想要做好这一点,从师生两方面需要关注些什么?
丁志红:以我上舞蹈单元《肢体语言 ,心灵律动》一课为例,从学生方面来说,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课堂教学中不同标高的“动”,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应设有坡度、层层深入的“动”,既可以在课堂上体现,也可以从布置的作业中体现。如在探究作业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择其中某一题完成;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小组进行创编与个别学生即兴表演来体现。针对平日没有艺术实践积累、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标高要设低一些,可以要求其观看舞蹈视频时学记一个动作或同学之间互学一个动作,然后小组互为模仿,在“动”中乐学;有基础、有能力的学生可进行即兴创造,到台上展示,一是引领,二是激发其他同学舞蹈的兴趣。
在教师方面,需要我们身领示范,以师“动”来促生“动”。在《肢体语言,心灵律动》一课中,我进行了多次的“动”,其中有教师舞蹈片段的展示,让学生发现动作的来源;有演化秧歌的“动”,带学生一起扭秧歌;有讲到“舞之魂”、塔吉克民族文化以及民间的“鹰舞”时,随即两个动作的边哼边动。学生为我的“动”鼓掌,我虽然跳得气喘吁吁,但赢得了学生们真诚的笑,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到了后面的创编环节,学生们能主动大方地走上台,尤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有一位平时上课不活跃的女生,这次居然主动走上了讲
台。
陈璞:在音乐教学中,除了可见的艺术实践活动,欣赏与倾听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块。我知道现在的学生们特别喜欢听流行音乐,但教学要求我们把一些可能学生们较难感兴趣的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教给学生,这是一个矛盾,您是怎样解决的?
丁志红:曾几何时,由于媒体的广泛传播,流行音乐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学生,如花的季节却把缠缠绵绵的相思之意挂在嘴边。课堂上,他们只想听唱最新最流行的歌曲,一听到民族、古典音乐就唉声叹气。在我看来,既不能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听之任之,也不能完全排斥流行音乐,否则既有悖于素质教育的核心,也不符合当前的课改精神。所以,我在课堂上增设了五分钟的“心动一刻”栏目,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它改变了以往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为学生们个性的发展、能力的锻炼提供了空间,让我了解到当前流行音乐的前沿信息,也使我与学生走得更近。这其中有些歌曲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很高,值得推广,在课下我经常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陈璞:音乐教育除了校内课堂,还有校外的音乐教育。如今在校外,家长送孩子学琴的越来越多,但有这么一个普遍现象:当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琴经历后,往往由于学习的艰苦而突然失去学琴的兴趣,不愿意再弹琴或应付了事。对此,许多家长的对策就是打骂,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很糟糕。我知道您的女儿也学琴,她有过这样的学琴倦怠期吗?假如有,您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丁志红:记得我的孩子准备考钢琴六级时,我在暑假里每天盯着她练琴三个小时,她很恨,不配合,甚至和我吵架。那时她刚五年级毕业,不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我也感到很累、很委屈。我想等六级过了,我不能再教她了,再教下去就成仇人了,但也不能半途而废,于是我给她找了一位很有耐心、很可爱的年轻老师。每次学完后,她都很愉快,说:“跟你学,一个星期一首乐曲,跟杨老师学,一个星期两首,比你有效果。”学习不足一个月,有了区里迎世博钢琴比赛的机会,老师建议她参加,我很赞同。令我们没想到的是,她竟然获得了儿童组第二名的好成绩。她自己很开心,班主任老师在网上看到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她祝贺,令她的学习更有了动力。班上有位同学下课后说:“有什么了不起,她才过六级,我比她高,我过了八级,学校的新钢琴只有我才有资格弹。”听了这话,孩子从此下定决心要过十级。有了良性竞争的刺激,再加上我一路来的鼓励,后来她就过了十级。
我认为面对孩子学琴的倦怠期,有以下几点可以供家长们参考:第一,可以换老师,找孩子喜欢的老师;第二,搭建孩子参加比赛的平台,让孩子有成就感;第三,找到孩子在伙伴间的学琴竞赛对象;第四,父母适时给予鼓励。
陈璞:最后,请您对您的工作进行一个评价吧。
丁志红:我认为自己是在从事一份美丽的事业!记得管建刚老师在《不做教书匠》一书中写过“源于心底的微笑,源于爱的微笑,将使我们的教育迈向师生共同幸福的美好境界”这句话。每当望着学生顽皮又真挚的笑脸,看到他们围着我问这问那,见到我能主动问候,而且每节课总有学生主动热心地到音乐教室帮忙倒垃圾……这些都让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这种喜悦应该是一种幸福,整天与单纯的学生打交道,我也变得单纯,生活变得简单、愉悦、忙碌又充实,我愿意一辈子从事音乐教育这样一份美丽的事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