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东筝的特色技巧——托劈
2014-10-28刘瑶
刘 瑶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古筝是中国的特色民族乐器,属弹拨乐器类。自古以来,筝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古朴典雅的音韵为广大民众所喜爱。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条件、语言文化及民俗习惯的差异,各大派别的古筝演奏在技巧以及韵味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本人从小在山东跟随韩庭贵先生习筝,对山东筝的演奏技巧以及文化背景有深刻的了解,因此特将山东筝的特色演奏技巧“托劈”单独阐述,为日后有意研究山东筝特色技艺的筝友提供些参考。
一、山东筝曲的起源
相传在汉朝,宫廷有位宫女流落民间,将《汉宫秋月》《鸿雁捎书》等筝曲传授给当地爱筝人士。大诗人曹植在担任鄄城(今山东省菏泽市)王时写下了如下诗句“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如神”,清晰地记录下了当时鄄城一带筝艺盛行的景象。清代《古今图书集成》中记载:“昔魏文帝曰‘斩泗滨之子以为筝,则梓之为木,非特以为琴瑟,亦用只为筝者矣’。”从此段可得知,山东泗水之滨是制作筝器的材料产地。筝在鲁西南甚是普及和流行,这种自古以来的弹筝风俗延续至今。
山东筝曲的历史十分久远,可能在宋朝就已经形成。元明以来,山东境内俗曲流行,有些达官贵族喜抚琴弹唱小曲以自娱,称为“琴筝清曲”。由此看来,筝作为演唱琴书的伴奏乐器已经开始流行于民间,有些琴书唱腔曲牌还逐渐演变为小型筝乐作品,如《凤翔歌》《降香牌》等,这些作品虽然技巧难度低,却蕴含了很深的文化内涵,因此成为学习山东风格作品的必弹曲目。
目前所知最早的山东筝派传人为清末文人黎邦荣(1854-1926),擅长于筝、扬琴等多种乐器的演奏以及山东琴书的演唱。自近代的百年中,山东菏泽地区的筝乐人才辈出,涌现出不少古筝名家。这些艺术家由于个性不同,所体现出来的演奏风格也各具特色。现存老一辈山东筝派代表例如赵玉斋的演奏风格精湛脱俗,富于创新;高自成的演奏风格清新纤秀,富于韵味;而韩庭贵的演奏风格热烈奔放,激情满怀。他们都为山东筝派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古筝人才。
二、山东筝曲的风格特点及演奏技巧
山东是“齐鲁文化之邦”,是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孟子的故乡,山东人素以敦厚朴实、勤劳刻苦的美德著称于世,听山东筝曲就如同听山东人说话一样,粗犷有力,热情开朗,韵味十足。
山东筝派传统的演奏技法可概括为:右手大指“托、劈”,食指“抹、挑”,中指“勾、剔”以及左手“虚、实、点、按、滑、柔、颤、走”。在众多技法中,右手拇指小关节连续快速地“托、劈”所形成的“摇”指、“花”音、“勾托”形成的八度大跳,以及左手“走”指技巧,是区别于其他筝派技巧的独特风格,本文拟通过对山东筝曲《高山流水》、《四段锦》、《包楞调》三首代表性乐曲中的右手大指快速“托、劈”乐段进行技巧性分析,来阐述“托、劈”这一技巧在山东筝派技巧中的重要性。
三、“托、劈”技法详述
(一)谱例阐述
传统筝曲《高山流水》中的第二单曲《风摆翠竹》中,以大指小关节的快速“托劈”和“花指奏法”,描绘了翠竹迎风摇曳的生动形态。
从谱例可以看出,乐曲的旋律主要由大指奏出,食指、中指配合大指演奏。连续的快速托劈所构成的节奏音型为颗粒感极强。乐谱中的托劈构成的快速摇指部分开始时先托后劈,目的是为了取其演奏时重要的第一声音要音质纯净而形成的习惯。配合着左手的“柔、颤”技巧,使整首乐曲轻盈柔美,将清风拂弄着翠竹微微摇摆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来。
再如传统筝曲《四段锦》中第二段《山鸣谷应》中的托劈乐段,演奏这段旋律时,大指触弦要求刚健有力,在连续快速托劈演奏中将十六分音符的颗粒性展现出来。意在营造出珠落玉盘的声音效果。
山东筝派代表人物之一韩庭贵先生创编的筝曲《包楞调》无论在结构布局,还是在技巧难度上都比前两首更胜一筹。
《包楞调》原是山东菏泽成武民歌。1978年,韩庭贵先生在欣赏完彭丽媛演唱后感慨良深,在山东艺术学院任教期间,将齐鲁筝派的传统技法与现代作曲法相结合,运用山东筝派独有的技法如“快速托劈”“花指”等将民歌的旋律逐渐发展,最后改编整理完成,亦称《包楞调》。乐曲通过描绘旧中国的农村妇女起早摸黑纺棉花的连绵不绝的情景,表达了农村妇女生活的艰辛和对幸福生活的企盼。
在筝曲《包楞调》的创作中,对民歌中多次使用衬词这一唱腔特点,作者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山东筝派的独有技法“大拇指小关节快速托劈”(即)加以模仿。如谱例:
根据以上谱例,可以看出,筝曲中保留了民歌唱腔的骨干音,结合快速托劈的演奏技法,对骨干音进行了加花变奏,将民歌《包楞调》中衬词唱腔“白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模仿得惟妙惟肖。
(二)技巧阐述
由以上三首代表性作品可以看出,山东传统筝曲特别讲究右手大拇指的技巧运用,在演奏山东传统乐曲的过程中,特色旋律部分大多靠大拇指小关节及其灵活的托、劈奏出,也有人称其为“小摇”,演奏音色要求清晰、饱满、均匀、颗粒性要强,演奏速度要张弛有度,收放自如。那么,要达到以上要求,演奏者应当怎样练习呢?笔者根据多年练习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要领,以供参考:
第一,学会放松,这是学习托劈的第一要求。
山东筝曲特色旋律中由于大指使用频率较高,以灵活而方便的大指末端小关节作为活动部位是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在欢快活泼的曲调中,大指小关节的快速托劈成为整首乐曲的一大亮点,这使得山东传统筝曲的风格与其他地域的筝曲风格大大区分开来。若想达到如此快速的频率,势必要用一种从肩膀到手臂再到手腕整条线路完全放松的演奏状态,这样才不会感觉演奏一会儿就因为手臂酸痛而影响到演奏的音色以及演奏状态,以及我们要求的听觉和视觉上的美感。
第二,学会慢练。
学习任何技能都讲究熟能生巧,学习山东筝中的“托劈”技法也是这个道理。开始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慢慢地,一个音一个音地练习。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将“托”与“劈”分开练习,由于手指机能先天性原因,大指小关节在向手心方向运动时(“托”的技法)由于比较符合演奏习惯,所以出力较强,音色较饱满。所以我们只要保证正确的演奏习惯,指甲片与琴弦接触面积尽可能地吻合,就可以达到演奏要求。相反,大指小关节在向外侧运动时(“劈”的技法),由于不符合正常的演奏习惯,因此力度掌握相对薄弱,初弹时就会感觉找不到发力点,音色弹出来模糊不清,与“托”这一技法的音色完全天差地别。此时就要求演奏者要加强对“劈”这一技法的重点练习。练习方法很重要。要找到练习的关键点:
关键点一:为“劈”找一个支撑点。弹奏时小指和四指轻轻搭在筝的前岳山附近(大概二指宽的距离),这样使力量分散到小指和四指上,大指处于演奏前的放松状态,为后面的发力做好充分的准备;
关键点二:摆好演奏动作,大指小关节做好“劈”的动作,义甲放在要演奏的琴弦上,积蓄力量,准备好演奏瞬间发力,将琴弦奏出音响,势必将音色演奏饱满,有力;
关键点三:假如演奏正确,记住这次的感觉,再次重复上述动作,不断练习数次,直到发挥稳定为止。
其次,将“托”与“劈”结合在一起慢慢练习。完成了“劈”的练习后,尝试将“托”与“劈”结合在一起练习。依然要按要求慢练,保证“托”与“劈”的音色绝对一致。可按节拍练习,用节拍器辅助,如:刚开始按每个音一拍演奏,熟悉了之后缩减到每个音半拍,紧接着四分之一拍,练习的全程要保证音色的均匀,饱满,如珠落玉盘的颗粒感。
第三,在练习过程中要有“意念”的支撑。
何为“意念”?意念是“主体轻度入静后原神能动地自律性调控自然积淀的亚无极思维态”。
在练习“托”“劈”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倦怠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意念”的支撑。要摒弃一切阻碍技能发展的外因,集中精力,坚信自己可以成功,在自己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练习这一技巧,以达到最大进步。
第四,要合理安排练习时间。
为达到练习的进度,必须保证每日练习。但是每次练习“托劈”的时间要严格控制一个“度”,要根据自己的情绪状态,身体状况及时调整,要循序渐进,切勿操之过急。时间上可以由少到多逐渐加量。
第五,要多听多看大师演奏,虚心学习。
在网络化的今天,我们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便可浏览天下事。在练习“托劈”的过程中,我们要多上网浏览大师关于“托劈”这一技法的教学以及演奏视频,学会模仿,这样既可以调节枯燥乏味的练习情绪,又可以使自己的技能练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要了解山东筝的历史文化背景。
任何一个事物的诞生都是有其深厚的历史积淀的。山东是礼仪之邦,文化之城。山东筝的诞生更是有其悠远的文化历史背景。了解了它的历史,更有助于演奏山东筝派的作品。毕竟仅练好单一的技法是远远不够的,它只是演奏好一首山东风格作品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因为我们掌握了技巧,最终目的还是要将技巧本身的作品演绎到位,这就要求不仅右手技巧要到位,左手相关技巧也要达到要求,特别是相关历史文化背景也要了解,这样才能全面演绎好一首山东筝曲。
[1]邱大成.齐鲁筝派初探[J].中国音乐,2003(1).
[2]杜鹃.齐鲁古筝探源——兼谈山东筝派的演奏特色[J].民族艺术,1995(1).
[3]闫永丽.山东筝派与筝曲的发展和艺术风格[J].菏泽学院学报,2007,29(1).
[4]季胜男.山东筝的历史渊源及其艺术特点[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2,25(2).
[5]陈珏.山东筝曲《四段锦》演奏艺术分析[J].艺术百家,2011(7).
[6]李婷婷.从四首同名筝曲《高山流水》管窥浙江、河南、山东筝派的风格[J].聊城大学学报,2003(1).
[7]阎林红.从演奏技巧看传统筝曲的风格[J].中国音乐,1995(1).
[8]中华大家唱(卡拉OK)曲库编委会.中华大家唱(卡拉OK)曲库(第二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9]韩建勇.古筝名曲解题与赏析三(包楞调)[J].乐器,2006(2).
[10]李萌.中国民族器乐曲博览——古筝曲谱(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