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苑追梦有心人

2014-10-27董俊生李德义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设计院鞍山冶金

董俊生++李德义

年逾花甲莫称翁,昂首奋蹄情正浓。

童心常在永不老,枫叶春花一样红。

——王臣《夕阳颂》

引 子

说到科学家人们往往会投以羡慕的目光——因为科学家头上有太多令人敬慕的光环——睿智的头脑,丰富的学识,理性的思辨,铁一般的逻辑。上世纪30年代有识之士曾提出科学救国的主张。在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和象征,已成为社会共识。有人说自然科学是真学问,科学家都有真才实学。况且,科学家、工程师做课题、搞科研,少不了要东南西北到处跑,又有享受饱览大好河山及名胜古迹的眼福。

然而,当我走近几位科学家,特别是走近这些科学家的心灵世界之后,才真切地感受到搞科研也和从事其他任何一项事业一样,要想取得成绩,必须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人们看到的往往只是科学家事业有成,光鲜亮丽的一面,却少有人看到科学家艰辛付出的另一面。诚如鲁迅所言:人们只惊羡花儿的艳丽,却未必知道这花儿在幼芽时,经历了怎样的泪泉和心血的浸泡。作为文学家鲁迅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写作。科学家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也是把别人娱乐、休憩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成果是他们苦斗拼搏,艰辛历练的结果。科学家有成功的乐趣和欣慰,也有坎坷、遗憾和苦衷,有收获硕果的喜悦,也有遇到挫折的烦恼。在他们的人生和事业之路上也是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痛,并快乐着。欢快的、悲伤的、喧嚣的、沉默的、明亮的、晦涩的、温婉的、凌厉的……无不充斥在科学家的人生与事业之旅的全过程中。艺术大师吴冠中说,搞艺术的人太苦,因为他得以燃烧生命为代价。其实科学家不是也在以生命为热能,去点燃科技之光么?

这是一条荆棘路;

这是一条献身路;

这是一条炼狱路;

这是一条涅槃路。

在这里本文向读者介绍的就是一位在这样的科学之路上跋涉、攀登的著名学者、科学家。

他叫王臣。现任中国五矿·中国冶金矿业鞍山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院长、党委书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采矿工程师。

现已年逾花甲的王臣,在科学之路上,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和磨难,他的人生和事业,经受了怎样富于传奇色彩的历练?

让我们撷取王臣人生和事业长卷中的诸多侧面,对这位科学家的人生轨迹做一番全方位的勾描,把王臣这位视科技事业为生命的高级知识份子的思想境界和高尚品格展现给读者。

内退公职 一石激起千钧浪

1977年初秋,年轻的王臣完成了在鞍山钢铁学院(现辽宁科技大学前身)采矿专业的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冶金工业部鞍山黑色冶金矿山设计院采矿室工作。

年轻有为,风华正茂,科班出身,基础扎实,又加上肯学、肯干,在矿山设计院采矿室这个平台上,自然干得顺风顺水。颇得领导和老工程师们青睐,自然是顺理成章的。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一路走来,一路绿灯,到了1984年就荣任了研究院计划经营处副处长。

这是一条多么平坦的人生事业路。

这是一条多少人可望不可及的人生事业路。

在这条路上王臣如果一路走下去,那前景该是何等光明。

然而,雄杰和才俊的思路总是超越常人的。

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不满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满也是能人与庸人的思想分野。

上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已经初现端倪,多元化的社会模式,为很多人打开了新视野。

这时,正是这时,王臣的思绪又活跃起来,他把目光瞄向了更远的人生坐标。他冒出了一个大胆的念头——何必非要依靠国家设计院这个大舞台去体现自身的存在价值呢?条条大路通罗马,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有这么好的社会大背景,趁自己正是年富力强的好年华,为什么不能换一个环境,换一种活法,重新打造自己的事业人生呢?

于是他不顾领导的挽留,同事的惋惜,毅然决然向院里递交了内退报告。

王臣要去的地方是中国冶金矿业鞍山冶金设计研究所(既如今他任职老总的中国冶金矿业鞍山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可在当时这只是一个只有19名员工,专业乙级的小研究所。

这一下,在王臣的单位、家庭、亲属、朋友间可是激起了轩然大波。

可不是么,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们都企盼着从下边到上边,从小单位往大单位的调动,哪有从大研究院往小研究所去的?老伴不解,妹妹含着眼泪苦苦规劝,自然是情理之中的。

王臣去意已决,最后的结果是单位只好割爱,家人只能无奈。

开弓没有回头箭,王臣从零开始,在这里又实实惠惠干了5年。

2004年5月,他正式接任所长、法人代表,又开始了事业征程中的新一轮打拼。

这里用得着那句话了——背水一战。他接手时所里的账面上只有3万元,一个家庭过日子只有3万元积蓄啥事干不成,何况一个科研设计单位?市场经济,干事没钱谁也玩不转。于是王臣决定先贷款,解决下锅米。他用家里的三套房子做抵押,由妹妹担保(妹妹是辽阳颇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才争取来500万元贷款。

筚路蓝缕开新路,荆棘丛生踏平川。王臣等于踏在了新的人生起跑线上。4个年经人,15个老同志,这就是所里全部的人力资源。办公室是借来的,为了省钱,房子自然不会宽敞到哪去。没法子只能轮流上班。干活时办公室里挤挤擦擦,一个人转一下身就会撞旁边人的屁股。

这就是王臣面对的考验。

他扛得住么?

筚路蓝缕 创业艰难百战多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作为高级知识份子的王臣,对鲁迅先生论述的这一道理,自然会有深刻的理解。

他决心带领19名员工走出新路。

过河要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若想打开研究所工作的新局面,首先得解决研究所的办公所址。一个单位也像一个家庭一样,安居才能乐业。

巧得很,王臣得知大孤山老镇政府二楼有闲置房出售给王臣的朋友,他立刻向朋友借了下来。

去旧家具市场买来二手办公桌椅、沙发,全所总动员,叮叮当当一阵修理,得,办公桌椅解决了。

电脑呢,这也难不住王臣们,还是买回来计算机零件,工程师们自己组装,电脑问题又搞定了。

万事开头难。

说一件小事吧——

一开始活源少,渠道打不开,设计业务运作不起来。员工的工资时常开不出来,王臣自己已经一年多没领工资了,自己家里一年多都没买过肉。但是员工的工资不能再拖,为了解决所里的燃眉之急,王臣把自己家里的积蓄都拿了出来给大伙开工资。有一个月开资时最后还差500元,这时王臣在家里已经拿不出来了,他急得不行, 这才叫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实在没招了,王臣只得硬着头皮又去求妹妹。

妹妹见状本打算数道这个犟哥哥几句,当初不叫你接这个烂摊子你偏不听,怎么样,这回没辙了吧?脚上的泡是不是自己走的?但妹妹毕竟通情达理,理解哥哥,也心疼哥哥,什么话也没说,随手掏出一千元钱塞到哥哥手里。

兄妹对视无言,两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在研究所爬摸滚打的这段日子,对王臣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都说铁汉应该宁折不弯,其实这不过是书本上一种理想化的文学形容。真遇到事你不弯行么?

有一个镜头在王臣的大脑底片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通过跟踪调查,王臣摸到了一个400万的采选工程项目。王臣知道,如果只是例行公事,沟通谈判,这个项目恐怕拿不下来,必须得动点心劲。他想起了明代于谦那有名的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他就是靠这种精神,3个月先后5次去云南终于拿下了这个项目。

这件事王臣说得轻松,笔者在这里描述也不难,但其中的甘苦哪是局外人能体会得到的。王臣先是到那家单位,去了几次见不到那位老总,人家不是忙没时间接待,就是外出不在家。苍天不负有心人,几次无果后,王臣又到处探访,打听到了这位老总的家庭地址。终于有一天王臣惴惴不安来到这位老总家的楼下,一看窗里没有灯光,岂敢贸然造访,在楼下足足等了4个多小时,终于等到了人家的灯亮,这才去敲门。

王臣也是堂堂的企业老总,不是为了企业,不是为了员工,不是大局为重,出以公心,哪能这样委屈自己。那些日子他可真的成了拼命三郎,没有了节假日、八小时的概念,为了找活源,一年他得在外面跑二百多天。为了给企业省钱他经常是一个人独来独往,不住宾馆,不坐飞机,面包、榨菜、方便面、白开水,一天只吃两顿饭对王臣已经习以为常。这就是王臣出差时的经历,没有惬意的观光,没有轻松的旅游,有的只是焦虑、等待、疲惫、煎熬,甚至还要忍受冻馁之苦。这可不是危言耸听,的确是王臣在出差途中遇到过的考验。那是一次从乌鲁木齐去善鄯的时候,列车不慎脱轨翻车,虽然有惊无险,王臣只是受了一些皮外伤,但是那天的遭遇实在让王臣刻骨铭心。列车因故障无法照常运行,整整一个夜晚,全部旅客被滞留在荒郊野外。谁也没有这种预料,谁也没有更多的衣物和食品,冷,冷得人直打战;饿,饿得人心发慌。真是度日如年,饥寒交迫呀!

在外面出差跑活遭罪,在鞍山上下班有时也遇麻烦。那时所里只有一台车,他让给老工程师们坐,他上下班都是骑自行车。有一次在下班时,在那条必经之路上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为什么挖了一个坑。王臣事先不知道,也没有防范,等发现时已经躲不及了,一下子连人带车摔到了沟里,老半天也没爬起来,那天连王臣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的家。后来去看医生才知道是摔断了一根肌健。老伴又是埋怨又是心疼。哪有这么干的,不要命了,算了,这个所长咱别干了!

这样的镜头在王臣的记忆里永远不可能磨灭。因为在王臣看来,这样的经历不但是人生旅途中的磨难,更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多难兴才也许不无道理。

转换体制 科苑追梦插翅飞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王臣的心血没有白费。两年后王臣的研究所升格为设计研究院。又过了一年,由原来乙级升为甲级资质。

2006年,正是改革浪潮席卷神州之际,大多国家设计院转制,王臣的设计研究院在改革大潮的挟裹中,也由全民企业转制为国家参股的民营性企业。

转制后新的挑战又来考验王臣和他的设计研究院了。

有一件事对王臣的震动很大。

酒钢二矿的改造项目在国内公开招标,王臣的设计研究院以雄厚的技术力量,诚信的企业精神,在众多竞标者中脱颖而出,一举中标。

然而结果却大出人们的意料——煮熟的鸭子飞了。原因很简单,就因为王臣的设计院是民企。那时多元化的企业模式格局刚刚浮出水面,不知人们是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是对新事物的前景缺少准确的判断,很多投标单位似乎对民企有成见,不到万不得已,大多都不和民企合作。

可以直言不讳地说,当时设计院民企的身份的确成了制约设计事业的瓶颈。

事在人为,王臣对自己的企业颇自信——人才自信,技术自信,理念自信,实力自信。从2010年开始,他亲自挂帅,成立调研组,到各地各有关单位调查研究,取经寻宝。寻找时机,创造条件,挖掘渠道,争取尽早转制。

3年后,他们为自己选定了一个理想的大平台——中国五矿。

业内人无不知晓,五矿规模、实力、名气可是大得很。这是一个在世界500强排行第196位,在国资委排行前几位的特大型国有企业。如果能以中国五矿为靠山,岂不是鞍山冶金设计院的福份?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臣的良苦用心终于得到了回报——中国五矿同意收编鞍山冶金设计研究院,并将其重组到科技板块长沙矿冶研究院。

2012年是王臣和他的设计事业获得新生命的日子。这一年当秋叶正红时,王臣的冶金设计研究院,正式重组进入中国五矿长沙矿冶研究院。

无疑,这对鞍山冶金设计研究院来说是一件大喜事。

仿佛是盛大的节日,消息传来,鞍山冶金设计研究院沸腾了,人人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欢乐中。

中国五矿党组书记、总裁周中枢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致函和充满厚望的题辞。当五矿总经济师何仁春宣读周总的致函和展示那字体刚劲的题辞时,很多人的眼睛里都盈满了激情的泪花。人们看着周总那饱含深意的题辞——“强化设计创新,服务绿色矿业”时,无不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好像看到了无限光明的前景。人们跃跃欲试要张开双臂去拥抱朝霞般灿烂的明天。

当然,那天最激动、最兴奋的还是王臣。来之不易啊!他欣然命笔抒怀,即兴写了一首《重组感言》——

人生追梦不落伍,君想重组展宏图。

五矿长院来相助,新的乐章共同谱。

去年审计加评估,减员谈判好辛苦。

名利得失无所谓,但愿理想变通途。

新笋已成堂下竹,奠基创业想起舞。

希望五矿来给力,期盼鞍院成鸿鹄。

然而,有谁能想到,鞍山冶金设计研究院和五矿集团重组,对王臣个人来说不但得不到实惠,甚至还使他背上了经济压力的包袱。虽然重组后,长沙院可以为鞍山院核销建设院址的贷款,但是鞍山院在创办公司过程中的其他贷款还需要王臣个人去负担。(直到现在,王臣还在陆续还贷)。但是尽管如此,王臣还是义无反顾选择重组。因为王臣是个顾全大局,着眼长远的人。他深知,重组后受益的是鞍山冶金设计事业,是鞍山院的广大科技人员。在这个问题上王臣做到了出以公心,以事业为重。他重情、惜才,觉得鞍山院和五矿集团重组,会使鞍山院的300多名年轻人得到更大的益处。重组后这些年轻人在技术领域将会得到更多、更好的上升空间。那些在鞍山设计院已经工作6至8年的青年大学生,大都是院里的技术骨干,如今设计院羽翼已经丰满,重组后如果五矿集团能在工程项目上,对鞍山院有所倾斜,那么这些青年人一定能够得到大展宏图的舞台。相信3至5年以后,鞍山院就能成为国家级大型综合甲级设计院。

王臣用心可谓良苦。

大展宏图 英雄更有用武地

鞍山冶金设计研究院的重组转制使王臣和他的工程师们如鱼得水。原来沉重的债务包袱终于卸下来了。肩头卸重天地宽,那叫一个爽!2700多万的借贷呀!压得王臣他们喘不过气来,如今全部由五矿长沙院承担转贷。怎能不叫他们激动万分,欣喜万分。王臣又随口吟了一首小诗来抒发感慨——

民营转国企,一字两重天。

务实是真经,实干应万变。

谁说不是呢,还有什么说的,甩开臂膀干吧。

2012年对王臣来说真是大喜之年。

这一年王臣和他的设计研究院又迎来了乔迁之喜。

还是金秋艳阳,还是天高气爽。

乔迁典礼热烈而隆重,鞍山冶金设计研究院又一次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氛围中。

彩旗招展,锣鼓喧天。人人脸上漾着笑意,心头盈满了期盼。

很多领导都来到庆典仪式现场。

市长王世伟带领3位副市长来了;

市委副书记孙春山来了;

市里各大部、委、局有关领导来了。

领导的莅临,衷心的贺忱,使与会者受到激励和鼓舞。参加仪式的人心里都憋足了一股劲,又可以大干一场了。

崭新的办公大楼好气派呀!

现代化的办公设施和格局,真是让设计院换了一重天。谁看了都会感到眼前一亮——每个科室敞亮宽阔的设计平台,各种办公设施一应俱全。科室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每一个设计中心都配有各自的会议室、更衣室。工程技术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中搞设计还能不开心么?

前不久,笔者去鞍山冶金设计研究院采访时,王臣陪着我们楼上楼下到各个科室转悠,发现除了个别科室有人在加班工作外(那天是星期天)其他所有科室门都没有上锁,每个办公桌电脑前,资料、书籍、放大镜、纸笔等还都像主人在时那样随意地摆放着。我们随口问道:星期天,人们都不上班,办公室怎么不锁门呢?王臣笑着告诉我们:院里管理很规范、很严格,不会有无关的闲人进来。看来每个单位的管理的确不一样,鞍山冶金设计研究院的井然有序,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话: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走廊正厅前是一排明亮的大厨窗,橱窗里展示着当日各种有关的报刊。“晓新闻知天下,爱五矿爱长沙”的通栏大标题格外醒目。

为了活跃职工的文体生活,使员工们得到积极健康的休息,走廊里还摆着乒乓球案,设计师们间休时可以在这里活动活动筋骨,放松一下神经。

这座颇具规模和档次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建筑面积一万平米,还有1500平米的食堂及1500平米的独身宿舍和车库。

看着眼前这雄伟壮观的大楼,王臣和他的工程师们知足了。

从国企到民企,再由民企到国企,从作坊式的小研究所到现代化的大研究院,从借办公室到买办公楼再到盖办公大楼,王臣带领他的团队走过了一条艰难困苦的创业路。在这条路上王臣一步一个脚印,是那样清晰,那样坚实,可以说王臣在他人生的每一个关节点上,都尽了力,做到了问心无愧。

任人唯贤 知识技术受尊重

对科研单位来说,科技人才是事业之本,兴业之根。作为学业有成的高级技术人才,王臣更是深谙此理。从踏上科研领导岗位的第一天起,他就把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看成是发展科技事业的第一要务。时时刻刻都要把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到科研院所的工作议事日程中来。早在科研所任职时,他爱才、识才、惜才、用才的理念和眼光,就为所里的科技人员所津津乐道。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因为他们是科学事业的宝贵财富,是发展科研事业的中坚力量。他十分看重两种人才:一是那些术业有专攻,在各自的科研、设计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造旨颇深的老专家、老学者。二是那些虽然缺少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风华正茂,朝气逢勃的青年科技人才。他曾经把冶金焦耐院、鞍钢设计院、矿山设计院等单位退休的十多位获得正、副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聘到自己的单位,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工作条件和设计环境,使这些老同志发挥出极大的潜能,极大程度地受益于自己的企业。他也曾多次到人才市场,把那些素质好,发展空间大的大学毕业生,吸纳到自己的企业中来,为自己增加技术活力。院里的技术队伍的结构,呈现出明显的老、中、青三结合的特点,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使他的设计技术队伍业务素质非常过硬。

为了亟需的专业人才,王臣除了眼睛向外盯住社会人才这个大渠道外,还眼睛向内,自力更生,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培训各类人才。创业伊始,研究所专业人才青黄不接,他有针对性地开办培训班,办了两个学制二年的采矿、选矿专业学习班。王臣当仁不让担任教员,又在业内聘请了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教授任课。两个学习班办得像模像样,大受欢迎和好评。当时参加这两个学习班的40多名学员,大都学业有成,现在都是院里的技术骨干,很多人已经担任了室主任、部长等重要职务。

王臣用4句话概括了他的人才观,即用人准则:他说看人、用人大体上要着眼四品——上品、正品、次品、废品。他进一步解释说,有才有德之人为上品,这是很宝贵的人才资源,干事就得依靠这些人,必须重用这些人。有德无才之人是正品,这样的人也可以酌情使用。有才无德之人是次品,适当条件下可以使用,但决不可重用。无才无德之人是废品,什么时候也不能用这号人。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以才为先。王臣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现任秘书小李文化、业务功底很不错,在国内读完了大学,又出国留学,如今学成回来被王臣一眼看中。小伙子精明强干,为人忠诚厚道,是块可雕可琢的料,王臣对他委以重任,把他放到秘书的岗位上。虽然王臣和他无亲无故,没有任何背景和过节。

有人说,中国知识份子物美价廉。士为知己者死,几乎是从古至今知识份子共同恪守的人生信条。遇到了这样的明主,有了这样明白的“瓢把子”,这些画图的“臭老九”就是累死也会甘心情愿。他们计较的并不是钱的多少,物质待遇的高低,他们要的是个人社会价值的被尊重,他们要的是知识、技术的被认可。工程师出身的王臣对这一点更是感同身受,他要尽最大努力为这些工程师们当好服务员,为他们做一个合格的后勤部长。

心灵相通,精神默契——这就是王臣和他的员工们。

风清气正 人格产生凝聚力

本身就是专家、学者、高级知识份子的王臣,对知识份子的脾气、禀性特了解。他把工程技术人员看做财富,当成亲人。一提起他手下的这些设计师、工程师们,他总是如数家珍。为什么这些人都那么愿意跟他干?王臣概括出4个原因。

一是事业产生的感召力。

学有所用,人尽其才,对每一个学理工的人来说都是择业的首选。在王臣这里大多数的设计人才都能找到满意的归宿。他们的业务专长,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也是很多人能在鞍山冶金设计研究院安心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是感情带来的亲和力。

用王臣的话来说设计院必须靠感情带来的亲和力才能留住人。王臣说得没错,对下属他极尽呵护、关心和爱戴。他视年轻人为孩子,年长者为兄长。每个职工家里的大事小情他必然在第一时间到场。每个员工家里的自然情况,甚至每个人的生日王臣都了如指掌一一记在心里。院里的每个人,特别是老同志,都忘不了每年过生日时王臣为他们递上来的那碗热气腾腾的长寿面。忘不了每年春节时王臣带着自己掏腰包买的礼物,到家中给他们 拜年时那亲切的话语。在王臣的设计院里工作,他们都有一种被娇惯、被宠爱的感觉。

的确,王臣的人格魅力像磁石般吸引着每个人。

三是待遇形成的凝聚力。

这就不必细说了。在福利奖金工资待遇上王臣是宁可亏了自己,也决不亏待员工。在市场经济中工资待遇是什么人都不能回避的敏感话题。在鞍山冶金设计研究院,只要你有能耐、能干活、干得好就决不会吃亏。在这里干活绝然用不着看老板脸色,揣摸老板心思,用不着想技术、业务之外的歪点子。只要你一心扑在工作上,拿出成果来,拿出业绩来,提干、晋级、升迁就有你的份。在这里拉关系走后门,溜须拍马决然找不到市场。

这是什么?这是正气,正气得到弘扬邪气自然找不到藏身之处。

四是环境生发的吸引力。

在鞍山冶金设计院这样的环境里别说是工作,就是呆着心里都亮堂。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谁不乐呵,好环境产生好心情,有了好心情干工作还能没有劲?

鞍山冶金设计研究院的工程师、设计师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遇到了王臣这样的老总,他们的人生价值在这里得到了认可,可以毫无顾及地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没有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的苦衷,没有干得越多挑刺的越多的担忧。在这里他们遇到了知音,遇到了识者、智者,遇到了行家里手明白人。这是知识份子的幸运,也是鞍山冶金设计事业的幸运。但愿各行各业都能多几个像王臣这样的老总、头头,少几个不懂装懂瞎指挥的混混。

以身作则 勤政廉洁赢口碑

言教不如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说到鞍山冶金设计研究院的团队精神,向心力、战斗力,归根结底还得说是王臣的人格魅力,道德感染力激发的正能量所致。

王臣身居要职,却一点也没有拒人千里之外,盛气凌人,颐指气使的坏习气。他在工作中讲原则不荀私情,对科技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是一个为人随和,与人为善,颇具谦谦君子之风的老者。不论是在单位,或外出办事,从来不摆老总架子。前面说了为了给单位节省旅差费,他出差时大多是一个人轻装简从,不是前呼后拥,随从一大帮的庸俗范儿。能坐火车不坐飞机,能住几十元的不住150元的宾馆。为了给单位寻求更多的经济增长点,他天南海北到处跑,找活源,挖渠道,苦行僧般四处奔波。

让我们从王臣工作、生活的长卷中撷取两个小镜头,从中感受一下王臣那令人钦佩的品格和景行行止,高山仰止的道德操守吧——

镜头之一:

去年王臣在医院做阑尾炎手术,住院10天,单位没有一个人知道,没有一个人来探视,为什么?这事只有他的秘书小李最清楚。王臣告诉小李,我住院的事不许让单位任何一个人知道。大家工作都很忙,知道我住院会来看我,这样影响工作不说,还会给人家带来麻烦。在咱们单位千万不能开这种庸俗人情风的头。

这件事让小李很为难。从理论上说王总说得没错,小李很理解,但在感情上让小李接受不了。他知道大家对王总都很有感情,别人有事王总都去看望,这回王总有事了,大家没来医院一定会感到十分遗憾。将来大伙知道了实情自已还不得落埋怨?但王总说得斩钉截铁,没有半点商量余地,小李只能照办。王臣住院10天,他给王臣当了10天通讯员。他对大家说王总出差了,每天他把院里的信息带给王总,王总再通过小李把自己的意见传达下去。这样王总一天都没影响工作。等他出院有人知道了详情后,无不感慨系之——这样的老总我们真服了。

镜头之二:

2012年,王臣过60岁寿辰。这么多年他和员工们处得像亲兄弟,很多人知道他的生日,单位里很多人过生日时他都为之祝贺,这回王臣过生日了,人们想为他祝寿当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然而王臣怕的就是这个。

为了避嫌,他想出了一个高招——过生日时他举家跑到了长兴岛上。

在那僻静的小岛上,他过了一个安祥、踏实的生日。虽然没有人来送寿礼,虽然没有热闹的祝寿场面,但王臣却感到知足、幸福。以至于这件事后来在鞍山冶金设计院传为了美谈。

献身事业 父子同圆科苑梦

树老根弥壮,阳骄叶更荫。已逾花甲之年的王臣,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够幸福的了。

说到家庭,自然要提及他那贤惠的老伴。不是说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不平凡的女人么?这么多年来,王臣这顿折腾,撇家舍业,家里什么也指不上他,没有老伴的理解和支持能坚持得下来么?前文说了,在创业最艰难的时候,不但王臣自己一年多没领过工资,他还得从家里拿钱给员工开工资。换了别人好使么?老伴没的说,还有一个人——王臣的儿子,在这里更是不能不写上一笔。

王臣的儿子很优秀,现在已在他的冶金设计院就职。而且干得风生水起,口碑极佳。如今已经是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纪了。

儿子的发展莫非是借了老子的光?

错了。

儿子原本就没想到他老子这个设计研究院屈尊,人家本来可以找到对自己人生事业更有发展的选择和去向。

王臣的儿子何许人也?

他叫王靖文,这小子可是王臣两口子的骄傲。孩子在国内读完了高中后出国留学,又在海外深造了12年。顺利地拿到了双硕士学位。毕业后就被英国伯明翰波恩威尔教育学院要去了,就任学院工程部经理。待遇优厚,年薪相当于50万元人民币。

按常理说,孩子有了这么理想的归宿,那是作为父亲的王臣求之不得的。

可是王臣不同,他毕竟是受党多年培养的老党员,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高级知识份子。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的是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科技事业。他觉得儿子学成之后理应回来报效国家。他几次打电话把自己的想法与儿子沟通,但孩子一时还是想不通,舍不得英国的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

电话说不通就去面谈,王臣先后去了3次英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细心做儿子的工作,结果儿子还是想不通。

他身体不好,患了糖尿病,儿子是知情的。于是他借题发挥,第三次从英国回来以后,就托词住进了糖尿病医院。他告诉儿子:爸爸老了,身体又不好,你不在身边老爸能受得了吗?

血浓于水,父子情深,儿子最后还是就范了。

作为正直的知识份子,诚实守信,崇尚真理的科学家,王臣最忌讳的就是弄虚做假,但为了事业,为了儿子能和自己一起圆这个他从青年时就矢志追寻的,使国家的科技事业能辉煌发展的梦想,在儿子身上却动用了一回“骗术”。

在儿子身上他寄托了希望多多,他期盼儿子不负重望,不负人生,父子共圆科技梦。他给儿子写了一首题为《励志》的诗——

人生道路几十年,若成功名志在先。

钢刀要磨人要炼,磨刀苦中自有甜。

无志之人眼光短,吃喝玩乐顾眼前。

自古人才多磨难,全靠毅力争春艳。

金秋艳阳 开镰收获硕果馨

对立的东西有时却是统一的。

有人说科学家与文学家的思维分野就在一个讲逻辑,一个重形象。所以科学和文学似乎很难融和。然而这并非是绝对的。有时看似两极的现象却能找到联系的契合点。君不见科学大师钱三强却能写得一手好诗么?李四光的散文不是也很漂亮吗?说到底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只是形异而质同。本质上并不抵牾,因为它们都是反映客观世界的符号体系。

王臣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科技事业上了,不过这没有影响他对文学的钟爱。

王臣对扑克、麻将从来不碰,对这些娱乐形式一点没有兴趣。但是他的业余生活却很丰富。爱好游泳、打乒乓球,更喜欢的还是文学写作。

作为一个大设计院的一把手,工作可以说是日理万机。想拿出大块时间来写作当然是不可能的。写诗、填词、写散文只能是忙里偷闲,见缝插针。出差时在火车上,在飞机上,甚至住院时在病床上,都成了他构思、写作的绝好时机。这时候他经常是有感而发,顺手拈来,或触景生情,或即兴抒怀,或状物言志,或应酢友人。一吐胸中块垒,尽叙人生感悟。

近5年来,他就是这样点滴积累,化整为零,写了100多首诗词,陆续发表在各种报刊上。

文学创作的实践使他的文笔得到了锤炼,活跃了他的思路和认知能力,提升了他学术论文的质量和品位。他的很多篇学术论文,都以生动的文笔,精辟的见地,严谨的治学,慎密的论证,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到了专家的首肯和同行的赞誉。他先后在国家各种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十多篇专业论文。那部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由王臣牵头,由王靖文及国内有关矿业专家参编的学术专著《世界铁矿资源开发实践》洋洋洒洒百万言,可谓冶金工业学术界的宏篇巨制,不啻为冶金工业理论苑圃中的一棵参天大树。这部专著是他冶金工业实践的理论总结,也是他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很多文稿是他多年坚持到科技一线调查研究,收集素材,又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辛勤笔耕,呕心沥血的结果。专著出版后在业内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一时好评如潮。获得了国家专利。

其中,《金属露天矿的胶带运输》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得到好评,获得了冶金部鞍山黑色矿山设计院一等奖。《对尖山铁矿开采工艺设计的探讨》、《尖山铁矿生产剥采比的探讨》获得冶金部鞍山黑色矿山设计院三等奖。《金属露天矿的胶带运输》中所提及的胶带技术如今已被广泛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鞍钢、东鞍山铁矿、齐大山铁矿,甚至连本溪南芬铁矿也都在运用这一研究成果。可以说这些都凝聚了王臣院长的智慧和汗水。

《加高扩容老尾矿库新技术——中线筑坝法》获得了国家级实用型专利权,极大地改善了尾矿库的使用情况,增加了尾矿库的使用年限,为企业节省了巨额成本。《超深金属矿开采及开拓运输方案的技术性论证》发表于《中国矿业》第九期,成功预测了未来矿山开采发展的新趋势。

去年,设计院的老院长80寿诞日时,王臣把这本书献给了老院长,献给了开发矿业的有关科技工作者们。

在赠书仪式上老院长激动异常,他说,王臣不但是实干家,更是理论家。这本专著可以说是我国冶金技术理论领域中的集大成之作。王臣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十分有意义的事。做了一件我们这些老一辈冶金人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我们得谢谢王臣。此书很受业界的欢迎。

王臣更是激情难抑,他又即席抒情写了一首《赠书心语》——

春风扬柳万千条,十亿神州尽舜尧。

开发矿业著华章,胜似雄师过大江。

鞍院赠书表心情,礼物虽轻重千钧。

尚望领导多指教,集思广益错误消。

尾声

纵览王臣的人生事业之路,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人生中几个转折点,或者说他人生中的几个重要的关节点,都是发生在大自然中最澄澈,最炽烈的季节——菊黄蟹肥,红叶欲燃的金秋之际。在金色的秋季王臣告别了校园,踏上了事业之路。在金秋之际他的设计院转制重组,迎来了事业的新拐点,还是在金秋之际,鞍山冶金设计院办公大楼拔地而起,巍然屹立。以此为标志,又打造了冶金设计事业的新亮点。伴随着事业的丰赡,王臣的人生也进入了璀璨的金秋之境。金秋是王臣人生和事业双重收获的历史见证。

冶金设计事业对王臣来说是人生的选择,也是人生的智慧,他把冶金设计事业看成是自己的灵魂和生命。

在冶金事业的精神家园中,他是心无旁骛,无愧无悔的坚守者,唯其如此,王臣先生在自然生命进入金色的秋天以后,在心田里才能依然充盈着明媚的春光。

王臣有幸选择了科学,更幸运的是科学之神也慧眼识珠,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王臣。

王臣——这位科苑追梦的有心人,终于梦圆人生,梦圆科苑!

责任编辑/廖全国

猜你喜欢

设计院鞍山冶金
钢铁行业冶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
浅析钢铁冶金工艺的发展
鞍山银行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设计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分析
等比数列前n项和(一)教学纪实
如何在CAD中快速绘制颗粒分析曲线
论合同管理在设计院中的应用
浅析地产开发过程中对土建环节的造价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