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背的红军
2014-10-27罗盘
罗盘
在我读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常常见到一位驼背的老者。在乡间,因为沉重的劳作,因为繁多的苦痛,许多成年男子都会程度不同地驼了背,好像他们的每个日子并不是流逝,而是一天天积累着压在了他们的背上和肩上,于是,他们终于在日积月累的重压之下,弯曲了曾经挺直的腰,低下了曾经昂然的头,将驼着的背无可奈何也无所顾忌地展示给世道,将蜷缩的心无可奈何也无所顾忌地展示给世人。那个年代,那代人,几乎就是这样。而我,正是那个年代而来,正是那代人中而来。那个年代,是20世纪的六、七、八十年代。
这位我将要讲述的驼背的老者,之所以早早地给我特殊的印象,是因为他确实比所有的人更驼! 他,是我们凤凰河畔最驼的一个人。他的腰背,已经不仅仅是驼了,他的腰背和他的腿,几乎成为一个问号——“?”。因为如此之驼,他的头,就像吊在老树上的一颗木瓜,随时会坠落下来。凤凰河畔,人们看到他,都会叫他驼驼。驼驼,就是驼子的意思,是驼背的意思。驼驼,因为成了他的形象,也因此成为他的名字。
所以,我对他印象深刻,印象特殊。
这位驼驼,虽然驼得厉害,虽然走路极慢,却从不用拐棍。
慢慢地,好奇心重的我,从村中长者那儿,打听到了这位驼驼的许多事情。
驼驼大名李仁林,曾经是一位红军干部呢。
红军干部,为什么会流落家乡?为什么会生活潦倒?这一切一切的问题,吸引我继续寻找驼驼的真相。
驼驼李仁林老人,是家中的长子,另外还有两个弟弟。他小时候家里是有许多良田的,属于地主级别的家庭,相当于今天的富二代。因此,李先生少年时读了私塾,可以说真的是读遍了四书五经啊。
李仁林先生开始上学的时候,虽然大清王朝已经完结,虽然科举考试已经没了,但是,他和他那个时代的农村孩子的命运,几乎相同。科举已经结束,可是,乡间的私塾,仍然教的是四书五经,没有新学校,也没有新科老师啊!所以,他仍然只能在旧式的私塾去读四书五经。
虽然上的旧私塾,但是,凤凰河畔出去做生意的人多啊,这地方又是连通大汉口的水码头,所以,信息还是比较丰富的,当然比不了如今的互联网和手机方便了。进出凤凰河畔的人们,将外面世界的变化,讲述的传奇而惊险,多少吸引了许多凤凰河少年的心。我相信,少年的李仁林,他的心也一定许多次被外面世界的精彩和惊险打动过,吸引过。
闯荡天下,游历江湖,是那个时代多少男儿的梦想啊!近现代的中国,许许多多的男儿原本就是怀着闯荡天下的初衷进入了江湖,最后却意外地收获了救国救民的正果!
大约到了1924年的时候,少年李仁林已经十五六岁了,到了应该娶妻生子的年龄了。作为地主家的长子,作为一个富二代,在那个时候,十五六岁是必须结婚的!而结婚,必须是媒妁之言决定的。想自由恋爱?哈,哈哈,去死吧你!
对自己的婚事,少年的李仁林,是并不赞同的,据说他曾经反对过这门亲事,但是,他反对无效,能够决定婚事的是父母。
十六岁的李仁林,在家长的主持下,举行了很热闹的婚礼。新郎官李仁林,也并没有如一些小说故事中逃婚那样,在婚礼之前选择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逃了之。他,虽然年少,虽然也有自己的性格和想法,但是,他还是选择尊重父母的意见,任由父母家长为自己操办了这场婚礼。而他的新娘子,在过门之前,几乎就没有见面过,是胖是瘦,是美是丑,是贤是恶,一概不知道。在那个年代,选择遵从父母的安排,放弃个人的主张,是孝,是孝道。中国有两句老话,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前一句说的是忠,后一句说的是孝。你看看,生死都得听命,况婚姻乎! 孝道,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要求,是中国人最低的道德底线。
李仁林选择了孝道,选择了遵从父母之命结婚,但是,却并没放弃自己。他,要去闯荡天下,要去行走江湖。
结婚不久的一天,他提出要外出求学,要到大汉口去上好学校。对于这样的愿望和要求,为人父母,怎么好拒绝呢?为人妻子,又怎么好不从呢?他的父母很爽快地答应了他,并且为他准备了足够的路费——盘缠。
结婚没几天,李仁林怀揣父母给予的银两,上船了。他从凤凰河踏上双桨的小木船,进入汉江口,再换乘双帆的大木船,顺汉江东下。站在高大的大木船,迎着扑面的东南风,年青的李仁林,该是何等的快意呢?他终于离开了不想再待的凤凰河,终于离开了不得不娶的娃娃亲,终于可以如鸟儿一样飞起来!人生之快,莫过于此,人间之快,莫大于斯!两三天,李仁林就到了他早已向往的大汉口,到了他听闻传说中的大汉口。
眼前的大汉口应该超出了他想象中的繁华和热闹。眼前的大汉口也应该超出了他想象中的艰难和茫然。找不到合适的学校去就读,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去就业,找不到合适的住处去安身,甚至除了住小旅店,想找个房子租下来住都很难!
他有些悔意了。但是,他不会回头,至少还没有到回头的时候!因为他还年青,年青就意味着机会,就意味着一切可以重来,就意味着一切可以等待,就意味着一切可以尝试!年青真好!
在武汉街头漫无目的寻找机会的时候,他看到了当地的报纸。从报纸上知道广东又闹革命了,知道广东的国民党人成立了一个黄埔军校。这个消息,无异于他的一根救命稻草!到广东去,到黄埔去!他立即就做了决定。
以他多年的私塾功底,考上黄埔是自然的事情,他如愿了!
在军校的时候,正是国共两党合作的蜜月期。所以,来自凤凰河畔的农民的儿子李仁林,加入了共产党。
黄埔军校毕业后,他和他的黄埔同学们一样,都从军了,到了北伐军中。他跟随部队,一路向北,一直打到了武汉。1927年,北伐军打败了盘踞武汉三镇的军阀吴佩孚,攻占武汉。随后,国民党中央政府也由广东迁到武汉。此时,李仁林已是北伐军的一名营职军官。不久,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汪精卫也开始清党。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是对共产党人痛下杀手。汪精卫在武汉发动清党运动,则要温和许多,将所有共产党人在限期内礼送出境。李仁林因是共产党,而他所在的军队,共产党人甚多,于是,他和他所在的部队,一起悄悄转道九江,又从九江取道南昌,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之后,部队又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区,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了自己的政府和军队。李仁林成了一名红军军官。
进入了造反的革命队伍,你就进入了一股洪流。洪流滚滚,你只能顺流而行。
1929年1月,中国共产党的红军第4军主力向赣南、闽西挺进。一部分红军队伍留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部分红军也没有闲着,他们在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特别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不断与国民党地方武装抢地盘,扩大了根据地。两年后的1931年7月,这些扩大的地区居然很有些规模了,于是,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将这些新抢来的地盘合并成立为湘赣省。1931年8月1日,中共湘赣临时省委在永新成立,王首道任省委书记。
李仁林作为井山区的留守红军干部,参加了这一系列的根据地扩大的战斗。因此,他也留在了这个新成立的省。
1932年2月,湘赣革命根据地红军独立第1、第3师合编为红军第8军,李仁林是其中一员。这个军,当时是由李天柱代军长,王震代政委。到了1933年6月,任弼时由中国共产党中央派出,担任湘赣省委书记。同时,中共中央决定将红8军改编的红17师和由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调来的红18师组成红六军团,任弼时任军政委员会主席。正是在 段时间,李仁林结识了中国共产党的高层干部、时任省委书记、军政委员会主席的任弼时,从此似乎结下了很深的革命友情,以至于李仁林念叨了一辈子。
在革命队伍的洪流中,李仁林并不仅仅是随波逐流,应该说他是有所作为的,也是有所建树的,否则,他也不会得到提升和重用。到长征之前,李仁林已经提升为红六军团的一名团政治部主任。1934年8月,红六军团由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军团政委。随后红六军团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军团长萧克、政治委员王震的率领下,撤离湘赣革命根据地向湘中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说到长征,我必须多说几句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那次二万五千里长征,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很了不起的。为何长征?那当然是迫不得已的嘛,是被围困了的嘛。单说在这次长征中,有一支部队长征的时间最长,这支部队就是红六军团。统帅这支部队的将领,就是后来如雷贯耳的名将萧克、悍将王震。红六军团之后又演变成为著名的三五九旅。史料记载表明,这支部队归属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战斗序列。在红一方面军的长征中,红六军团出发时间最早,比中央红军大部队整体转移提前了两个月,而胜利完成长征全过程时,红六军团又比中央红军整整晚了一年时间。按照现有的资料记载,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和中央机关于1934年10月10日从瑞金等地来到于都集结,然后踏上漫漫长征路。而红六军团早在8月7日就得到命令,提早了两个月开始了长征的旅程。早在7月23日,党中央中革军委就下达了命令,令红六军团退出湘赣苏区,在8月10日之前做好一切准备,作为中央红军的先遣队,向湖南中部挺进,为中央红军的长征探索道路。8月初,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决定于8月上旬提前突围,并请求中央。经批准后,8月7日下午,这支队伍正式踏上征程,全军9700多名官兵,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下,以独立四团为引导,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部队,由江西遂川县的横石、新江口地域出发西征,拉开了整个红军长征的序幕。
在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中,团政治部主任李仁林,一肩背着盒子炮,一肩背着牛皮的公文包,穿着草鞋,顶着斗笠,出发了。
红六军团的长征,是另一部好看而传奇的大戏,我在此地就不多说了。我还是回归主题,继续那位出生于凤凰河畔的李仁林的故事。
红六国团进军湖南广西后,打了好几场恶仗,敌军太多,红军又没有根据地作为依靠。所以,红六军团伤亡很大,有的团长、师长都在战争中牺牲了。在一次战斗中,李仁林也受了伤,不能行走。部队将受伤的他安排在一家山里百姓家养伤,给了这家百姓一些银元。李仁林也因此躲过一劫,活了下来。事后看来,与红军长征途中那么多牺牲的军人相比,活下来是小概率事件,活下来是真幸运的。啊,活着真好,活在当下真好。
因伤滞留下来,只好安心养伤。等他伤好的时候,红军部队早已不知去向。还好,尾追红军的国军部队也已不知去向。没有任何的通讯联络工具,深山中的李仁林,没办法找部队了。这时候,他埋藏了枪和文件,只身一人,历尽辛苦,折腾了两年时间才返回家乡。
少小离家老大归。李仁林这一去,离家就是十来年!十年来前那个十六岁的少年,如今已长成历经沧桑的青年了!
还是回家好。回到了家,他那位当年娶下的娃娃亲妻子,仍然默默无言地在老李家等待着他。这位妻子很勤劳,很善良,不光在家等待出门的丈夫,而且照顾老人,善待弟弟们。回家的李仁林,在经历了人生的生死之后,看到那位当年他并不满意的妻子仍然这般守候着,真的是泪如泉涌。他决心好好地跟妻子过后面的日子,不再离开凤凰河,不再追寻那些梦想和新奇了。
人哪,本来好好的日子,虽然平淡些,但终归是好好的日子啊,干吗非得折腾呢?当年,当年就这么在凤凰河畔生活下来,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但话又说回来,年轻人总是要到外面去闯荡之后,才会有所彻悟的,才会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句话的真谛的!遗憾的是,当你彻悟的时候,当你回头的时候,你的曾经干净如白纸的人生,已经涂鸦得面目全非;你的曾经纯净如真水的身心,已经创挫得伤痕累累!
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除非你像中彩票一样,碰到了人生中一个允许你回头宽容你回头容纳你回头的——人!碰到这样的人,你要一辈子珍爱,一辈子珍惜,最好就是一辈子守望,不要再多看一眼尘世的繁华,不要再贪恋一份俗世的奢华,不要再企望一丝凡世的荣华!因为,你回头后所拥有的,已是世间最美好的一切!
回头的李仁林,是不是就这样想过?我不知道,因为我真的没有如此的问过他。而且,当他尚健在的时候,我的年龄,我的经历,都还很稚嫩,根本就想不到这些,更不可能问到这些。当我也经历了一些人间的风刀雪剑之后,他老人家却早已仙去了,哎。他的妻子,没有读过什么书,也不懂得什么风花雪夜。她,只知道踏踏实实地干活,老老实实地过活,朴朴实实地生活。正是这种品质,让她就如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就仿佛刚刚新婚一样,对李仁林认认真真地好,对一家人认认真真地好!这时候,李仁林才知道,世间最好的,其实就是这个同自己一样生长在凤凰河畔的女人。
李仁林,这个曾经要闯荡天下的汉子,这个曾经统兵作战的红军干部,开始低下高昂的头,在凤凰河畔过起平淡和平常的日子。
他,脱离了红军队伍,也正在忘记红军队伍!
他和这个女人,开始了生儿育女。他们两口子的一生中,共生育了八个子女,由于那个时代的医疗条件很差,其中的三个子女未及成年就夭折了,另五个子女长大成人,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在凤凰河畔的新一代农民。
李仁林回到家乡后,不光过着种田养鱼的农家日子。当时,各乡成立保安团,其实就是国民政府在中国农村的民兵组织。李仁林因为见过世面,所以,人家一定得要他出头当保安团的官。结果他没有办法,只好当了保安团最低级别的一个官职——中队长。当着个中队长,其实屁事也没有,政府不给发工资,也不给补贴,当然也少有什么差遣。当这么个官,就跟不当是一样的。李仁林也没太当他一回事。
日子就这样过着,倒也不错啊。
但是,世道不好,你想过平淡的日子,他偏不让!
不久,解放了!李仁林当年参加过的红军,解放了全中国。全国山河一遍红,李仁林好生高兴啊,红军,红军回来了!毕竟,他曾经是红军的一员,而且是红军的一名干部!他本来如止水的心,又开始动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前夕,李仁林得知任弼时在北京,在中央政府工作。他给任弼时写了信。任弼时当时正在病中,准备到前苏联去治疗。任弼时在去前苏联之前曾给他回过信,之后就再没有联系。李仁林并不知道,任弼时1950年从前苏联回来不久病情便恶化了,10月份病逝在北京。可是,凤凰河畔地处偏远,信息闭塞,李仁林老人并不知道任弼时已经故去,总在抱怨任伯伯不理睬他。
1957年10月,苏联援建的武汉长江大桥要举行通车典礼。李仁林提前知道了消息,他想啊,身为中央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一定会来参加大典礼仪式。李仁林又给已不在人世的任弼时写了信,同时决定亲自去武汉看他。于是,李仁林老人风尘仆仆来到武汉。他准备在通车典礼的时候见任弼时。
到了通车大典那天,武汉长江大桥现场人山人海,李仁林怎么也没办法找到任弼时。他想,当年红军里的老首长,现在已是中央领导人了,警卫呀,保安什么的森严着呢,他李仁林一个平头百姓,如何能见得到他那样的大人物。
李仁林失望而归,一肚子怨气。他始终没得到任弼时早已去世的消息,一直以为任伯伯仍在北京做官,还认为任弼时已经不认得他了。李仁林心情蹉跎,感情脆弱,认为他早已被遗忘在江汉平原,没人再理睬他了。
光阴似箭,很快,“四清”运动开始了,接着是文化大革命。李仁林的历史成了大问题:他接受审查,并没把他审查成老红军战士,而是被归类为革命队伍的变节分子。因他脱离了红军,参加了国民党的保安团。
红卫兵开始批斗他,打他,他原本挺直的身板慢慢变弯曲了,成了一个驼背,人称仁林驼驼。
他实在受不了那种折磨,心中又有不平。
有一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口贴春联。趁过春节时家家门前贴对联,李仁林也要贴上一贴!
别人家门口贴的都是毛主席的诗词,像“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疾”什么的,或者贴革命标语。横批大都是欢度春节之类。
李仁林自写了一副对联,贴在他家大门口。对联是:
弼时伯伯上金殿万载
仁林驼驼下海底千秋
横批是:欢乎春节
就差在横批后面加一个问号了。
村里的百姓看了,哈哈一笑。李仁林老人自己看着,也哈哈一笑。
可是,红卫兵看到不乐意了,于是再次把他揪出来,接着又是一场猛烈的批斗!
红卫兵的头头,是李仁林的一个远房侄子。这个年轻人长得像他当年一样帅气,也是一米八的大高个,能说会道,但他的心眼不好。对待李仁林伯伯,毫不客气,下手特狠。批斗时他一脚踹过去,竟然踹断了老人的三根胁骨。
伤好之后,李仁林老人的背更驼了,头更低了。他变得沉默寡言,从此不说话了。在外边别人问他什么事,他都是只“嗯”三声。叫他仁林驼驼,也是如此。就连他的子女,也开始要和他划清界线。
唯一不变的,是他的妻子,是他曾经离之而去的妻子,那个凤凰河畔长大的、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女人。他的妻子一直默默地陪伴着他。红卫兵打伤了他,妻子给他擦洗伤口;他饿了渴了,妻子给他做吃的做喝的。风雨之中,夫妻患难有情。
艰难之中,他们度过了三十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开始否定“文革”。“文革”结束了,光明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天空,出现在凤凰河畔。
李仁林老人开始上访。他写材料反映自己的情况,说明自己仅仅只是因为作战受伤而离开了红军,并不是背叛,更没有变节,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人民对不起红军的事情。他一定要讨个说法。为此他历尽辛苦,可他的问题迟迟没得到解决。
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中央有关部门在中央领导人的关怀下,开始寻找红军在长征途中的失散人员,关心他们的生活现状,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中央下了文件,给了政策,李老到这个时候才真正找到了组织。上边承认老先生是当年的红军老战士,为他恢复了名誉,落实了政策,按月发给生活费。
李仁林老先生满足了,他后来已名正言顺地成了红军的失散人员,恢复了老红军身份,不仅生活上,精神面貌也和过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5年的冬天,我请假回到凤凰河畔陪父母过春节,遇见李仁林老先生,他已经受到了政策的阳光雨露,很高兴啊,也开口说话了,腰背也不驼了,头也抬起来了。老先生雄赳赳的,还常给我们讲红军长征的故事。而他的老妻,则默默无言地陪伴在他的身边。老太太说,担心他高兴了喝多酒对身体不好,所以时时得跟着他。
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李任林老先生去世了。
据说去世的时候,老先生是面带笑容的,他的老妻和他的儿子们问他还有什么心愿,老人最后的话是:“没事了,我找弼时伯伯去了。”
说完他便撒手人寰。
他找任弼时伯伯,寻找了一生。
责任编辑/魏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