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与红二方面军的创建
2017-03-15陈静
陈静
[摘 要]任弼时同志是我党我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二方面军的主要创建者,是红二方面军领导和团结的核心。他曾任红二方面军的主要组成之一——红六军团党中央代表,军政治委员会主席,又在红二、六军团会合后,兼任红二方面军的另一主要组成之一——红二军团的政委。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三十二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任弼时同志又任政治委员。任弼时同志在红六军团组建之初就任最高领导,为队伍的建设、为湘赣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胜利、为中央红军长征探路做出了重大贡献。他领导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会合后,又成为两支队伍政治上的最高领导,他与贺龙等同志共同开展了部队的组织建设、建立新的根据地、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等多项工作,不但完成了协助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任务,还建立了人口过百万的湘鄂川黔根据地,把红二、六军团扩建到两万人。在长征中,任弼时同志对张国焘对抗中央、反对北上、另立中央的恶劣行径做了坚决斗争,抵制了张国焘分化、拉拢二、六军团的阴谋,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使红二方面军顺利建立,促成红军三大主胜利会师。任弼时同志作为红二方面军的主要创建者,为革命军队的创立和发展,为革命保存有生力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关键词]任弼时;红二军团;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
任弼时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的主要领导人。他曾任红六军团党中央代表,军政治委员会主席,红二、六军团会合后,又兼任二军团政委,并在这两支部队的基础上与贺龙等同志一同创建了红二方面军,为革命军队的建设立下卓著功勋。
红二方面军的主要组成之一是红六军团,任弼时同志在这支部队组建之初就任最高领导,为队伍的建设、扭转劣势、保持战斗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湘赣苏区,他领导红六军团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取得重大胜利。1933年5月,任弼时同志被中央派到湘赣边区,任湘赣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治委员,开始领导军队建设工作。1934年1月,他在党的六届五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7月,他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将湘赣和湘鄂赣两省的红军合编为三个师(红十六师、红十七师、红十八师),在永新沙市组成红六军团,经过整编后的红六军团,将最高领导机关设为军政治委员会,由任弼时、肖克、王震组成,党中央代表任弼时同志任主席,成为这支队伍的最高领导者。部队经过训练后,投入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当时王明竭力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路线,致使红军作战较被动,红十七师在中央王明路线支持者的严令下,被迫北上攻打城市、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兵力被分散,湘赣苏区只剩下红十八师,而敌人却以六个师(约四万多人)向边区压来,妄图寻求决战,一举消灭红十八师。任弼时同志表现出高度的革命胆识,在几次作战失利的情况下,与王震等同志商议,决定改变“左”倾冒险主义者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主张消极防御的错误打法,采取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作战原则,避敌主力,与敌人打运动战和游击战,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开始取得战略上的主动权。待红十七师归来后,任弼时又与王震、肖克等领导商议后,布置了有名的沙市伏击战,全歼敌四十三旅,俘虏敌官兵千余人,这是紅六军团后来能够顺利转移的关键一仗。几次战斗的胜利,红六团变被动为主动,战斗力和士气增强了,这与中央苏区越打越被动的情况相比,显得尤其可贵。但湘赣的局部胜利,不能改变“左”倾错误造成的全局困境。任弼时同志明察到这一状况,决定趁敌人决战准备尚未完成之机,以红六军团主力迅速恢复井冈山根据地,凭借山险同敌人周旋,保存有生力量。1934年7月中旬开始了恢复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然而中央苏区的处境日益困难,使得这个计划中断,7月23日,中央书记处书记和军委命令红六军团退出湘赣边根据地,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创立新的苏区,并与贺龙同志领导的红三军取得联系,以便为中央红军随后突围转移先遣探路。
任弼时同志是红六军团西征的最主要领导,成功地领导了这次艰巨的战略转移。西征之前,任弼时同志非常重视做好思想、组织和物质准备,他主持召开了全军团政工会议,传达中央和军委交给红六军团的任务,分析完成任务的有利条件和困难,指出要防止战略转移中可能出现的惊慌失措和消极动摇的思想情绪,号召全体指战员发挥我军英勇顽强和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会后,部队进行了深入的思想动员工作。任弼时同志领导军政委员会,对红六军团进行了组织整顿,从地方武装中挑选青壮人员两千多名和五百余枪支,补充红六军团,全军团人数增加到九千七百多人。同时,从红军学校调出部分干部,将部队各级正副职配齐;加强和充实了各级政治机关。另外,还从地方抽调二百五十名干部,组成随军工作团,为转移后建立新的根据地做干部上的准备。在红六军团西征途中,任弼时等同志及时、正确地掌握敌情,按照变化着的情况,机动灵活地决定自己的行动;坚持不与强大之敌决战,在必要与有利时机,坚决与敌战斗的方针。经过持续八十多天的艰苦转战,跨越赣、湘、黔、桂四省,打破十倍于己的敌军的围追堵截,行程五千余里,于1934年10月24日在贵州东部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胜利会师。红六军团的西征为中央红军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中央红军和中央苏区基本上按照红六军团开辟的路线进行长征的,而当时的中央军委如果能够在长征之始就采纳红六军团灵活机动的做法,就不会遭受损失过半的惨痛经历。
会师后的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是红二方面军的又一主要组成部分,中央军委任命任弼时同志兼任红二军团政治委员,他成为两支队伍政治上的最高领导。此后,任弼时同志与贺龙同志共同开展了部队的组织建设、研究建立新的根据地、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等多项工作。
任弼时同志是红二、六军团领导和团结的核心。两个军团来自不同的苏区,能够成为团结的模范,是与中央代表任弼时同志与二军团领导之间相互尊重,善于团结分不开的。他要求两军团指战员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并且本人处处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他尊重贺龙同志,虚心听取军团其他领导同志的意见,一视同仁地对待和任用两军团的干部,并特别对红六军团严格要求,使得两支队伍就如同贺龙称赞的那样,“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能够做到“要怎么走就怎么走,要怎么打就怎么打”,为后来两军在全国红军大转移的情况下,顺利建立湘赣川黔根据地,顺利完成长征奠定了基础。
任弼时同志极为重视两支队伍的政治工作,恢复遭到“左”倾路线破坏的军队政治组织。他强调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指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要“健全政治机关,加强连队中支部工作的领导,建立经常的、健全的、系统的政治工作”,坚持了毛泽东同志创立的红军政治委员制度的正确方针。首先把重点放在政治工作制度受到很大损失的红二军团上。红二军团在“左”倾错误路线的干扰和破坏下,解散了党的组织,取消了政治机关;在连队普遍没有党的支部(有的两个连队成立一个支部),在肃反政策下,大批党政领导干部被杀害,政治干部极为缺乏,军事干部多不是党员,肃反扩大化的恐怖依然存在,虽然贺龙和关向应同志努力恢复过红三军的组织和政治机关,但轻视政治工作的影响并没有被消除。两军会师后,在任弼时主持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批判了执行王明路线的原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但改变了王明路线时期那种“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错误做法,根据中央指示,对他进行教育批评,并让他继续留在领导机关,同时着手整顿、平反错案,恢复一些同志的党籍,重新使用一些被撤职的干部,逐步消除肃反扩大化遗留在二军团中的恶劣影响;二是迅速恢复和建立二军团的政治工作机关,经过中央军委同意,以原红六军团政治部为红二军团政治部,红六军团另组政治部。任弼时同志又从红六军团抽调一批干部到红二军团分任师、团两级政治委员,并从六军团抽调一批同志和四个总支书,帮助红二军团建立了两个师政治部,还迅速普遍建立了党支部。1935年1月27日,任弼时又主持召开了红二军团积极分子会议,进一步批评了当时部队中存在的“不尊重政治委员制度,反抗政治工作路线的危险倾向”,并把“确立和巩固政治委员制度,健全政治工作机关”,“建立经常的健强的系统的政治工作”作为红二军团今后建设的重要任务。从此,红二军团的政治工作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除此之外,他要求两军团努力提高战士的军事技术素质的同时,要求干部特别努力学习新的技术,反对政治工作人员不学习军事和军事指挥员不学习政治的错误倾向。经过整顿后的红二、六军团,由于政治工作的加强,指战员积极性得到发挥,战斗力大大增强,在与十倍与己的强敌进行半年多的艰苦战斗后,不但没被消灭,反而比以前扩大一倍以上。
任弼时同志实事求是,主持确立会师后的二、六军团的战略方向。两军会师后,力量得到加强,确立战略方向成为首要课题。中革军委命令两军分开活动,红二军团继续留在黔东地区,红六军团单独向凤凰、乾城西进,两军只保持战略联系。在中央代表任弼时主持下,两军领导审慎讨论中央指定的战略方向,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两个方向都对红军的发展不利,提出湘西才是适宜红军生存和发展的地区。但是中革军委仍坚持原命令精神。坚持正确决定的任务落到任弼时同志肩上,因为他是中央委员、红二、六军团的主要负责人,必须承担不服从中央指示的责任。在这种面临抉择的关键时刻,任弼时同志实事求是,坚定正确立场,抵制中革军委认为两军集中行动是“绝对错误”的批评,与贺龙等同志从实际情况出发,认为两军合则形成一个拳头,利于开创新局面,分则力量分散,易为敌人各个击破,积极向中央建议两军成为一个战略单位,一面巩固与发展原有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一面以主力挺进湘西,以便吸引敌人力量,策应中央和一方面军进军,并在湘鄂川黔建立根据地。由任弼时起草了《关于二、六军团集中行动的请示》电,再次向中央申请,请其改变原定计划,终于得到中共中央批准,指示两军在政治上确立以中央代表任弼时为核心的最高领导,军事上由贺龙担任分革军委主席,肖克、任弼时任副主席,统一指挥。战略方向确定后,红二、六军经过几次战斗的胜利,很快奠定了建立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基础,策应了中共中央和一方面军入黔。遵义会议后,他们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采用灵活的战术,从1935年2月至8月,俘虏敌人八千余人,伤敌一万人以上,粉碎了敌人对湘鄂川黔根据地的两次“围剿”,极大地减轻一方面军的压力,同时自身也得到发展,达到两万人之众。
任弼时与贺龙等同志领导红二、六军团北上长征,抵制张国焘的分裂阴谋,使红二方面军得以建立,胜利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红一方面军入川后,红二、六军团成为留在长江以南的唯一红军主力,蒋介石以重兵集中“围剿”,任弼时等决定两军向贵州方向转移,这期间红二、六军团和中共中央的直接联系中断,任弼时同志独当一面处理军政要务。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红二、六军团策应中央长征的任务完成,11月,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发出急迫而明确的指示,要红二、六军团突围长征,北上抗日。任弼时等同志为这次长征做好了准备,制定了正确的方针策略,使之不像中央红军撤离时那样仓促,而且沿途扩大红军,增加了三千多人员,并宣传了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渡过金沙江后,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任弼时同志才得知张国焘对抗中央、反对北上、另立中央的恶劣行径。为了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力避分裂,任弼时、贺龙等与朱德、刘伯承站在一起,在坚持原则、反对分裂,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方针下,同张国焘展开了一系列斗争。抵制了张国焘分化、拉拢二、六军团的阴谋。1936年7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电令,由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三十二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軍,贺龙为总指挥,任弼时为政治委员,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至此,张国焘分化、拉拢二、六军团的阴谋彻底破产。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在甘肃境内会合,红二方面军胜利结束长征,它既是长征的先遣队又是长征的后卫部队,部队从湘鄂川黔根据地的两万人到达甘孜时仍保持一万四千余人,在当时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是非常难得的,正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发给红二方面军的贺电中所说的:“你们尚保存伟大力量,将来发展无量,可为中国革命庆贺。”
红二方面军是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是中国革命军队日后发展的最基本力量之一,任弼时同志作为这支队伍主要创建者,一直是这支队伍领导和团结的中心,他为中国革命力量的保存和发展,为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做出了永不磨灭的功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编.任弼时研究文集.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编.任弼时同志八十诞辰纪念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
[3]中共汩罗县委会编,甘征文、韩少功执笔.任弼时.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