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万能芯片”的领航者
2014-10-27明星
明星
“芯片是工业界的粮食。大家坐在一起开玩笑道,既然是粮食哪儿都要用,为什么会很苦、很累、很穷?因为大家每天都要吃粮食,所以我们就要像勤劳的农民那样。”
在不久前召开的2014中关村论坛海淀园分论坛上,京微雅格CEO刘明此话意在勉励他的同事们用埋头苦干的精神来“艰苦创业”。刘明是国家千人计划成员及国家特聘专家,北京市特聘专家,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先后获得北京邮电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波士顿大学等大学的相关学位,曾在多家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担任技术和管理职务,领导过数额巨大的全球通讯系统的开发和管理。
“中国人能做出万能芯片?我不信。”10年前,在美国担任过多个集成电路重大项目负责人的刘明,被美国同行的这句话深深刺伤。他毅然回国,选择在中关村攻关研制在医疗、通信、工业控制等多个领域通用的“万能芯片”。
万能芯片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或许很多人对此很陌生。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半导体制成工艺的发展,让很多传统市场包括通信、工业控制、信息安全、视频驱动、电力运营、监控、医疗、汽车电子、定位导航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的FPGA成本高、功耗高、性能也差。而且拿去做量产,将几百万、上千万颗直接做到终端产品里,并不是件容易事。但现在已经不一样了,我们把它做得完全与普通的专用芯片没有什么差别,唯一的差别是这颗芯片可以用到任何领域。”
“科技巨人”的回归
刘明与原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是老朋友。夏颖奇如此评价刘明:在中关村耕耘了多年,奋斗了多年,为中关村的创新创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不久前,在双方的谈话内容里,有过这样的记述,“提起FPGA,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美国三大公司。在这个领域,除了美国之外,全球其他国家基本没有话语权。但是从今以后,有一家代表中国FPGA产业的公司要在这个舞台上一展舞姿,请记住她的名字:京微雅格。”
自1986年开始,刘明曾在美国生活了20年。直到2006年,他选择回国创业。在美国期间,刘明的一切都是顺利的,让很多人心生羡慕:顺利拿下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计算机通讯网博士和美国波士顿大学国际商务管理硕士两项高等学位,并拥有多项发明专利;曾在美国通信卫星公司、国际移动卫星组织、铱星公司、爱中联公司等多家跨国公司及国际组织中担任过高级管理职务,并两次领导过数十亿美元预算的全球通信系统开发和管理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该有的都有了,衣食无忧”。
每个人只活一生,我总是尽量追求我的人生丰富多彩一些,在做高管的日子里,总感觉人生差了些什么。当他领悟到是创业时,就决定将这一课补上。
1995年,中国提出了“科技兴国”的口号,国内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刘明回国的想法渐渐萌生。2002年,他第一次辞职回国。这一年,刘明回国7次,经过缜密的考察,他还是觉得国内的市场环境以及经济水平尚不足以使自己的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作用,于是回国计划暂时搁浅。几年后,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崛起,国家对高科技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刘明终于决定回国创业。
除了像父辈那样,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外,吸引刘明归国的,还有中关村的鼓励创新政策。在天工大厦的海外高端领军人才基地,他和创业团队可以享受租金、税收、贷款利息等多项优惠措施。
夏颖奇在中关村第一次见到刘明团队,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强势高调,有条理,准备充分。刘明的创业团队是带着创新技术和风险投资而来的,这在刚开始创业的中关村企业家队伍中是很少见的,很多人都是边创业边摸索,边创新边找投资。而刘明拿出来的技术更是让夏颖奇眼前一亮。刘明在参加“千人计划”评审后,在那批创新人才里排在首位。
在集成电路领域,中国进口一直远远高于出口。国内人才的奇缺、产业链的低端价值是国内目前的行业现状。而刘明的回国创业却扭转了这一局面,尤其是随着刘明团队研制的万能芯片的问世,将我国高端芯片行业直接提升至世界领先水平。
“冲到业界前三名”
刘明选择的创业领域——集成电路中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即现场可编程门阵列。30多年来,全球有60多家公司先后斥资数十亿美元,前赴后继地尝试登顶FPGA高地,其中不乏英特尔、IBM、三星等巨头,但是最终成功的只有位于美国硅谷的四家公司。
“京微雅格自从2003年创办以来,先后研发出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FPGA、CPU、存储器为一体的可编程系统芯片。京微雅格是世界上唯一在美国硅谷以外开发出FPGA产品的公司。”
有人描述道,一枚指甲盖大小的万能芯片,只要经过软件改写和编程,就能在高精尖医疗设备、工厂里的大型工业控制仪器、绚丽的巨型显示屏驱动等不同的行业系统中灵活“跨界”,充当其“大脑”。
刘明强调,一枚万能芯片由存储器、处理单元、功能模块和软件等多个部分组成,相比性能一般的万能芯片,研发一枚高性能的万能芯片绝不仅仅是把芯片的每个组成部分简单拼接后就能完成。只有每部分都采用主流市场上最先进的配置,才能合力拼出一个能力超强的“变形金刚”。
早前,刘明团队做出“山”系列的芯片,应用在通信、工业控制等领域。2013年,团队承担了国家核高基重大科技专项。今年,“河”系列微功耗的芯片研制出来。明年,团队将在国内上28纳米规格的芯片生产线。京微雅格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公司有147项专利,其中有70项是国际专利。
现在,京微雅格已经投放市场的“山”、“河”系列已经在批量供货,应用范围非常广。一颗芯片可以在很多的领域里使用。随着后面继续的发展,我们会在很多领域,包括大数据、云计算应用得越来越多,比如4G、以后5G网络的基站,以及BBU等都要用,因为服务器和云计算里面有大量的FPGA。
目前,京微雅格经过12年的潜心研发,进入到加速发展阶段,团队在集成电路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并于2013年开始量产。“以前我们的工作重心主要在研发上,现在逐渐转到产业化和市场开拓领域。”中国对于高端集成电路的需求量占全球一半,可是京微雅格的规模不大,如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加速发展,尽快地满足国内的市场需求,同时走到国际市场上去,对刘明来说,这些事都亟待解决。
“专用集成电路是很好的产品,它会带起一个产业。对万能芯片而言,如果我们做得好,可以带起很多的产业链。”刘明希望与外来者联合,一起将这个平台做大做强。而公司要大规模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
“中关村的青年人能够满足你公司的需求吗?”夏颖奇抛出了一个问题。对此,刘明坦言,挑战蛮大。“其实我最缺的就是人才,这也是为什么公司注册在中关村的原因之一。一个企业要做成功,团队第一,市场第二,技术第三,资金第四,四个要素缺一不可。京微雅格一路走过来很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人才不足。”
此外,他希望能尽快地让公司上市,获取广泛的融资将公司的产量上一个台阶。甚至他已经制定了一个远景规划,即到2020年,在全世界范围内,让京微雅格冲到业界的前三名。在夏颖奇看来,一般人不敢想的或者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刘明已经在努力尝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