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研究文献综述
2014-10-27魏琪嘉
魏琪嘉
摘要:从全世界产生产能过剩问题的机制来看,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不管是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产能过剩是经济发展周期中的必然产物。国内外学者已经对产能过剩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探讨和研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产能过剩;文献;总结
中图分类号:F4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9-0028-02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产能过剩的研究时间较久,整理相关文献发现,国外主要从企业生产要素的窖藏行为导致产能过剩和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博弈采取威慑策略导致产能过剩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
(一)生产要素窖藏行为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为提高自身供给的弹性和生产的柔性,一般其所有的生产要素要预留部分来应对未来不确定的经济波动,因此经济周期波动早于生产要素的波动。另一方面,从成本理论看,预留生产要素的存储成本小于生产要素适应经济波动不断调节的调整成本,因此,企业窖藏生产要素也是一直理性闲置资产行为。
国外众多学者纷纷通过理论分析和实战分析来研究企业窖藏生产要素所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Scott Clark (1973)通过研究耐用品行业窖藏劳动力生产要素的行为,发现企业在产出下降时雇佣相对多劳动力是一种减少雇佣成本的政策;Abel (1983)通过分析企业窖藏劳动力生产要素,认为企业在经济衰退周期中因调整劳动力要素的成本大于储存成本,企业会选择窖藏行为;Ray C.Fair (1985)通过峰值法测算了美国制造业窖藏劳动力生产要素的行为,其结果验证了Abel (1983)的结论,即跨期企业决策会窖藏劳动力生产要素,减少雇佣成本;Jon A.Fay and James L.Medoff (1985)通过大量的市场问卷调查分析,认为企业在经济波动周期中都会预留劳动力要素,并窖藏约5%的劳动力要素;Eric Toulemond(1999)认为垄断企业会在经济环境不确定条件下生产更多产品进行存储,同样因为边际收益问题不会在市场需求不高的情况下销售完所有产品。
部分国外学者研究发现,企业窖藏生产要素导致了产能过剩,同时也对经济周期的波动起到了推手作用。例如,Jeremy Greeflwood,zvi HerCowitZ,Gregory W. Huffman (1988)关于经济周期与产能利用率的研究发现,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框架下,资本会受到新投资物品的冲击,并加速旧资本的折旧速度,产能利用率通过经济周期放大了其对均衡就业及生产要素使用率的影响;Robert A. Hart and James R. Mallye(1996)实证分析了德国、美国、日本和英国四个国家的窖藏劳动力生产要素行为及与各自经济周期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一般按照经济周期中的劳动力使用生产效率来调整劳动需求量;Jean Francois Fagnart(1999)分析经济周期波动受到企业产能利用水平和气质性的影响,并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证明了技术冲击可以通过产能利用率传导和放大到实际的经济运行中,其研究结论符合Burnside,Eiehenbaum and Rebel (1996)提出的企业要素折旧模型。
(二)企业竞争博弈的威慑策略
根据博弈论理论和现代企业竞争理论,众多国外学者通过研究产能过剩发现其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理性厂商采取的竞争博弈威慑策略。Bain(1956) 通过调研分析了美国制造业的进入壁垒,发现特定行业的企业为防止其他企业进入采取博弈性的生产策略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先进入者为大型企业;Spence (1977)通过分析竞争市场中的在位者与进入者行为,发现行业中的在位者为减少进入者的利益可能进行产能足够多的生产,从而变相提高企业的正常产出成本,阻止其他外来企业的进入;Dixit (1980)认为纳什博弈中的成本和需求是线性关系,当潜在进入者进入行业后所导致的在位企业生产存在不经济行为,企业生产导致的产能过剩不存在在位者与进入者之间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Roger ware(1983)通过分析在位企业利用产品存货进行博弈进入者行为发现,在位者在跨期中有效的抛售存货是一种可置信的对进入者的威胁行为,当抛量达到一定数量,潜在进入者即被阻止,因此其研究结论与Dixit (1980)观点存在一定的差别;Bulow(1985)在Dixit模型基础上进行了假设修改,通过分析指出在位者企业通过扩张产出阻止进入者的行为是理性的,在假设存在替代需求的前提下,产能过剩的动机会因其他在位者企业的搭便车行为而弱化。
部分国外学者也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研究了企业竞争博弈威慑策略与产能过剩的数量关系。Reynolds(1986)实证分析了美国铝行业的企业博弈威慑策略与产能过剩问题,发现铝业产品的产能过剩部分原因由威慑策略导致,但不是全部原因;Marvin B. Lieberman (1987)通过统计38个化学产品产业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威慑策略导致产能过剩中的贡献度,研究发现潜在进入者的进入率负相关于该行业额产能过剩水平;Joseph Shanan (1997)通过了统计美国近五十个制造行业的数据,在改进Dixit (1980)可置信策略阻止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潜在进入者进入及其利润所受到产能过剩的影响水平,研究发现利润率的增加部分由于企业沉没成本闲置,而产能过剩会降低利润率,因此通过过剩产能来进行竞争博弈阻止进入者进入的理由不充分。
纵观国外学者对产能过剩的研究文献,企业窖藏生产要素行为和在竞争博弈中扩大产能造成过剩等因素都是导致产能过剩的因素,企业的理性决策行为都可能导致产能过剩。
二、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的产能过剩现象出现相比国外较晚,因此相关方面的研究不多,研究的主要焦点在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上,研究方法也大多采取理论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较少。国内学者对产能过剩问题的研究主要按照以下几种观点展开。
(一)不合理的投资体制和滞后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产能过剩
雌国余和蓝一 (2005)分析了我国近几十年的经济波动,研究发现微观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可以弱化经济波动,而国有资产的投资会强化波动,因此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是国有资产的盲目投资所导致;闻潜 (2006)分析了我国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认为钢铁、铝合金和水泥等重工业出现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是投资体制不合理导致,过高的投资率导致供大于需进而形成产能过剩,同时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所导致的高投资和低效益也是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陈明森 (2006)从经济体制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某些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他认为不完善的经济体制导致政府的行政干预过多,市场行为发挥力度不够,不能进行自我调节是某些行业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他同时提出了要通过改革财税体制和行政管理制度等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的制度性障碍;另外,梁金修 (2006)、王小广 (2006)等学者的研究也都认可不合理的投资体制和滞后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
(二)经济周期性波动导致产能过剩
另有部分学者认为任何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都要经历产能过剩这一问题,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持有此观点的代表学者为,李江涛 (2006)认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包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会经历产能过剩,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中的峰值即是产能过剩的体现;周业裸、盛文军 (2007)通过研究发下企业在经济周期中的繁荣阶段具有扩大产能的冲动,当经济周期运行到衰退阶段,产能过剩就不可避免的因需求萎缩出现;林毅夫(2010)分析了经济周期性导致产能过剩的机制,发现企业对未来行业的良好预期会导致企业其投资的扩大,众多企业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投资扩张和“潮涌现象”是引发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
(三)不健全的宏观调控和过度的政府投资干预导致产能过剩
针对我国政治体制的国情,各级地方政府都普遍存在GDP冲动,加上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土地和资本都握在政府手中,因此政府的不健全宏观调控和过于干预投资都可能造成产能过剩。刘西顺(2005)通过分析发现政府行政性的干预投资和对经济运行宏观调控的力度不足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周炼石 (2006)也认可此观点,他认为企业在扩大规模时的各种要素投资是加剧产能过剩的另一种因素;周枝田 (2007)通过分析中国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需求发现,政府宏观调控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健全是导致部分行业投资热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导致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的重要因素;王立国,张日旭 (2010)根据我国目前的财政体制现状,通过分析财政分权体制和政府收支政策,发现地方政府对GDP冲动的投资热和部分行业的过度行政干预是引起这些行业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江飞涛.中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问题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
[2] 刘 哗.行业产能过剩评估体系理论回顾与综述[J].经济问题,2013(8).
[3] 卢 峰.发挥市场调节机制治理产能过剩[N].消费日报,2013-12-07.
[责任编辑:庞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