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旅行:撬动素质教育的杠杆

2014-10-27杨艳利

中国德育 2014年17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旅游

杨艳利

今年年初,国家相关教育部门明确提出了要把研学旅行放在是实践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和素质教育新的增长点的战略高度来考量。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育形式,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出了校园,走进了自然和社会。在本期特别策划里,我们就研学旅行的相关问题,采访了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学系系主任朱立新教授。

:研学旅行的内涵是什么,其具备哪些特点?

朱立新:关于研学旅行(或称修学旅行、修学旅游),目前学术界并无一致的定义,大致说来有广义与狭义两种不同的界定方式,其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对旅行主体,即旅行者进行了限定。

从广义的角度讲,研学旅行,顾名思义,就是指以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为目的的专项旅行,是旅游者出于文化求知的需要,暂时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开展的文化性质的旅游活动。由于学习求知的主体并不一定是学生,任何人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可以学习,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因此,研学旅行的主体也可以是任何抱着学习求知目的而旅行的人。旅游界学者一般采用这个广义的界定。

狭义的研学旅行则是特指由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的,以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培养人格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察活动。其特点有四:一是强调目的性,即旅行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学习;二是强调主体性,即要求是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的集体活动;三是时间上强调短暂性,也就是研学旅行是一种暂时离开日常生活、学习地的考察行为,长时间的异地求学或出国留学是不在其中的;四是空间上不特别注重异地性,即出了校门一定距离就算“旅行”。

教育界人士往往采用这个狭义的界定。例如某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对研学旅行的界定就是:“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培养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指出,“研学旅行活动范围:分为市内、省内、境内和境外”“时间长度安排,原则上省内一次不超过4天,不少于2天;省外一次不超过7天,不少于3天;境外不超过15天,不少于7天”。也就是说这个《通知》对旅行空间并不严格要求,但在时间上的规定相对严格,要求最长不超过15天,当然这不是严格的学术性定义,而是出于操作方便的技术性要求。

两种界定方式的内涵外延有一定差异,其实质并无太大区别,只是教育部门更关注其职责范围内的研学旅行而已。两者之间有大体包含的关系,所以我们把它们放一起讨论,当然主要是从教育的角度谈狭义的研学旅行问题。

:为什么说研学旅行顺应了新形势?

朱立新:研学旅行,说新不新,说旧不旧。

广义的研学旅行由来已久,中国古代文人的“游学”就是研学旅行。孔子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考察各地政风民情,宣传儒家学说主张,还曾专程问道于老子,岂不就是早期的研学旅行吗?西方历史上以研学为目的的旅行也早已有之,17~19世纪的“大旅游”(the Grand Tour)则可以说是风靡欧洲的研学旅行风尚,当时的青年学子,尤其是贵族子弟倘若不曾有过海外研学旅行的经历就会被人看不起。培根《论旅行》通篇都在谈旅行与学习的关系,并且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旅行是年轻人教育的一部分”,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研学旅行的认识。

即使是狭义的研学旅行,国外也开展已久,我在欧洲访学时曾亲历过国外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他们的旅行计划由老师指导、学生设计,而且往往是境外游。师生们在申根协定国之间跨国研学旅行,一如我们在国内的跨省旅行一样方便。我们自己国内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其实也早已开始,只是动静和规模不曾像现在这么大而已。比如早在2008年广东省就把研学旅游列为中小学必修课,写进教学大纲。

而现在由教育部出面,自上而下、大张旗鼓地推行研学旅行,确实是一件新鲜事。说它顺应了新形势,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一是顺应了教学方式改革的需要。现在大家都在谈素质教育,研学旅行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式,有助于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有助于让学生直面更真实、更丰富的世界。二是顺应了国民休闲旅游发展的需要。很多学者在谈这个问题时都引用了国务院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中提到的“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说明这种方式既符合教育的发展趋势,也符合旅游的发展趋势。三是顺应了延续传统和接轨国际的需要。如前所述,研学旅行既有中国的传统,也有国外的经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不能割裂传统文化,也不能无视国际模式,我们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需要有弘扬和继承,需要与传统相连、与国际接轨。四是顺应了开放式办学的需要。研学旅行可以作为一个纽带,来联结全社会的力量,集聚全社会的资源。在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关注的今天,何不敞开校门,邀请全社会共同参与到青少年培育的行列中来?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研学旅行的主要意义在哪里?

朱立新:关于研学旅行的意义,在日本“高中学习指导纲要”的解释中,有如下表述:“通过亲身体验、参观自然、文化、经济、产业等,增长见闻,能够扩展各学科、科目及其他方面的知识,以获得较多的实践知识和培养良好的情操;通过到校外旅行生活和集体活动的体验,积累有关健康、安全、集体生活的规则、公共道德等方面的体验;了解未知世界,或者通过师生、学友共同生活,品味生活快乐,加深友情,培育师生情谊,能够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我觉得这段话很有启发,它从知识、能力、情感、品格等多个角度阐释了研学旅行的意义。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么几层意思:从知识学习角度讲,它有助于学生通过校外旅行考察,把自然与社会当作大课堂、大教材来学习更广阔、更鲜活的知识;从能力培养角度讲,研学旅行可以全方位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组织策划、沟通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从情感体验角度讲,它有助于通过共同的活动来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增进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祖国的热爱;从品格塑造角度讲,研学旅行有助于学生增强体魄、磨砺意志,形成集体观念、团队精神、责任意识。

此外,我认为研学旅行对于学生还有另外几个作用:一是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青少年学生生性好动,研学旅行是采用比较符合他们天性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二是可以引导学生更健康地利用闲暇时间,减少他们对闲暇时间消极利用的机会。三是大多数“旅行”总还是要或多或少跨越空间的,跨越空间也就意味跨越文化,让孩子从小进行跨文化训练,让他们亲身感受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文化,有助于他们养成更宽阔的文化胸襟,懂得这个世界需要不同文化群体和谐相处的道理。

:推动研学旅行的顺利开展,需要建立哪些好的机制?

朱立新: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可以考虑:

一是推行机制。目前国务院、教育部的相关文件都已提及推广研学旅行的问题,很多地方也在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在积累经验、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由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发布研学旅行的指导纲要,把它作为学校教学和学生毕业的硬指标,从政府层面推动研学旅行的开展。

二是促进机制。鼓励全社会本着做公益的心态积极参与研学旅行的开展,对积极参与的企事业单位可以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比如税收优惠等),以推动这项工作的全面展开。对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政府应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研学旅行的费用可以采取政府拨一点、学校贴一点、家长出一点的办法来筹集。

三是联合机制。研学旅行,仅从字面分析,就可以看出它涉及教育和旅游两个部门。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就需要这两个领域的主管部门联合起来,共同推广。教育部门对教育的要求更明了,而旅游部门对旅行的操作更在行,联合起来才能把事情做妥做好。在具体操作层面,学校可以跟旅行社联合起来做。旅游主管部门应该鼓励旅行社推出微利的特色研学旅行产品,以配合学校开展此项工作。对于“旅行”,毕竟旅行社比学校更专业一些,运作更可靠,而费用倒也不一定会更贵。近距离的市内考察,学校固然可以自行组织,但跨省、跨境的研学旅行,还是委托专业机构更合适。这样学校可以把精力集中在“研学”上,而繁琐的“旅行”操作则交由旅行服务机构去办,并且学校还可由此转移一部分安全风险。

四是安全机制。出门旅行,安全最重要。教育主管部门可设立研学旅行工作领导小组,在研学安排和安全防范方面指导各校的工作。学校应对旅行线路和活动设计进行风险评估,拟定安全规范,建立应急预案。在活动前就将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注意事项对学生和家长进行说明和安全警示。对旅行活动各环节中提供服务的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查、质量评估,建立信誉档案。

五是规范机制。建议由教育管理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联合制定“研学旅行规范”,以行业标准来规范研学旅行的实施要点、操作流程、质量控制等事项,推动研学旅行的健康化、标准化发展。

:您对现下的研学旅行,有哪些建议?

朱立新:这里,我就研学旅行发展的具体问题提一些小建议:

一是形式要多样化、操作要灵活化。目前的研学旅行主要还是由学校组织、教师设计、学生参与的集体活动,倘若要全面铺开这项活动,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更灵活一些,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需要来进行设计:有些研学活动由学校统一安排实施;有些研学活动可以由教师出目的要求和指导意见,让学生和家长来具体设计和完成;还有些研学活动甚至可以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设施,而教师则负责指导和审核。

二是主题要多元化、内容要开放化。不要把研学旅行简单理解为是春秋游、科普游、红色游、第二课堂,学校教育是多方面,人才培养是多维度,自然和社会更是多姿多彩的,知识探究、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人格塑造等目标都可以尝试在旅行活动中去实现。诸如爱心扶贫、职业体验、民俗采风等各种主题都可纳入研学的范畴,唯有如此,研学旅行才能更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

三是产品要品牌化、区域要联动化。这是对旅游部门的建议,旅游部门可以顺应研学旅游推广的大好形势,仔细琢磨学校和学生的要求,积极推出精品旅游线、特色旅游地,打造品牌、拓展深度。同时,由于旅行总要完成一定的空间跨越,因此各地区之间要联动发展,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共同开拓市场,共同服务好学生、社会。

: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责任编辑/齐 欣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旅游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小黑的旅行
旅游
夏日旅行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