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诗歌主体感受 学会涵泳意会诗美

2014-10-24黄惠芳

新课程·上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意会主体诗歌

黄惠芳

摘 要:高中新课标对诗歌课堂有这样的评价标准:“诗歌课堂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拓展想象和联想,能否通过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是否有独到的感受和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等。”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已成为也理所当然要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喜欢诗,爱读诗,真正提高诗歌阅读能力,在古诗歌教学中做一些有效尝试很有必要。

关键词:诗歌;主体;意会

一、学会放手,确立主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诗歌课堂要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个要求,一定要让学生成为诗歌阅读的主体。现实课堂上,教师往往因不信任学生读诗的能力而一味地包办代替,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起不到丝毫作用的,有时反而会让讲课声成为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噪音。教师要真正舍得放手,更要懂得放手,改变过去那种喋喋不休的繁琐阐释、千篇一律的条分缕析的诗歌教学模式,充分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

笔者在教学李贺《李凭箜篌引》时,自认为这首诗晦涩难读,学生一定读不懂。备课之初,我准备了大量资料以及自己解读的材料,按既定计划我大汗淋漓地讲了五分钟,发现眼前是一片茫然的眼神——学生根本听不懂。我即刻调整了思路,设置了一组提示性的问题,要求学生朗读诗句,而后思考问题,可以讨论,可以提问。问题是这样的:(1)第一句诗里有两个极富表现力的词,指出并分析它们的妙处。(2)第三、四句写出音乐的什么情感?(3)第五、六句写出了箜篌这种乐器怎样的音色……学生开始忙起来了:朗读的、查资料的、讨论的,大部分学生开始尝试走近诗了。而教师呢,这边说说,那边问问,与之前的大汗淋漓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教师终于从自言自语般的繁琐阐释中解放出来了。课堂的后半部分,在点拨下,学生已经初步领略到李贺诡异的诗风了,对李诗的赏析似乎有些欲罢不能了。从这情形可以看出,这节课让学生有了收获,他们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反过来想想,如果教师匆忙赶进度,快速地把自己嚼碎的东西硬塞给学生,结果可想而知:累了教师,更是苦了学生,这是典型的吃力不讨好的活儿。教师应放手,特别是在诗歌课堂上更应如此,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二、捕捉契机,感受审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同样也提出“对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的要求。然而“雾里看花”“水中捞月”是当今很多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真实心态,他们的生活离古诗很远,于是他们对古诗这种语言不敏感,甚至是迟钝,所以他们很难走近诗,他们排斥这种语言。在诗歌教学课堂中,他们很难有诗感,所以当他们不经意间流露出诗感时,教师应该及时地抓住这样的教学契机,趁势点拨、引导,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在教学杜甫《登高》时,安排了四个环节:读通诗句、读懂诗意、读出诗情、读会写法。学生在完成“读出诗情”这一环节时,表现得异常活跃,他们对这首诗非常有感觉。学生读出了多种诗情,有说是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的,有说是表现诗人流浪之苦的,还有说写悲秋之情,哀人生之事的等等,这样的课堂很少见的,也许是老杜的爱国悯民之胸怀感染了他们吧。我抓住这不可多得的时机,引导他们如何更准确地品读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以及如何用更诗意的语言来赏析诗词。我说:“要读出一首诗诗人的情感,知人论世是必不可免的,咬文嚼字也是少不了的,如果用‘思乡之情来表述,显然是不够力度的,不足以表现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在国难时流离他乡的情感。太平盛世下的世人远离故乡,也会有思乡之情,但他们的这种凡夫俗子的情与杜甫的那份不可言说的、因为社会动荡国破家亡的情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所以用‘思乡之情四个字来概括杜甫的情感是不够准确、精练与诗意的。”学生在频频地点头,他们很享受这一份审美感受。我又说:“‘悲秋之情‘哀人生之事未必不可,只是太过于笼统,可以把它具体化:人生的什么事?且在表述时,应注意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诗是最美的语言形式,欣赏它定然要用同样美的语言来表现它。”学生已渐入佳境,他们读出了“杜甫借自然之秋,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的诗情。其实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古诗的鉴赏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完全陶醉在诗的意境中了。因势利导、水到渠成地教给学生读诗、品诗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抓住这样的教学契机,让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迸发火花,达到一种兴奋的状态,更是达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这是一种稍纵即逝的教学契机,它往往偏离了课堂原先的预设方案,却生成了最佳的教学效果,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三、学会涵泳,意会诗美

在日常的诗歌教学中,对于一些内容隐晦的诗,笔者认为是可以允许学生停留在这一种“意会”诗美的程度上的,只要学生在“涵泳”中得到一种模糊的妙不可言的诗美即算完成教学目标,应该避免因为鉴赏困难而使学生对诗歌鉴赏失去兴趣的失误,从而背离了新课标对诗歌鉴赏“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的要求。

“相比于其他文学类型,它没有实际的经历和古诗需要讲述,它的内容是直接体现在词当中的感觉和想象,因此非得把握住语言的‘灵性不行。”《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跟黛玉学诗,香菱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句来说明。这里,曹雪芹借香菱之口道出欣赏诗的方法——意会。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讲的正是鉴赏诗的一种感受。《锦瑟》是李商隐诗歌中最为难解的一篇,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如果把古今关于《锦瑟》一诗的诠释和争论集在一起,足可以编成一本厚厚的书。笔者没有依照教学参考上的说法去强行引导学生理解出某一种主旨,而是只安排了两个环节:(1)诵读;(2)答疑,三个非常简单的问题:①你读懂《锦瑟》了没有?(大部分学生回答没有)②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回答喜欢)③说说为什么喜欢。(回答说就是喜欢,但说不出来。大部分学生有同感)这首诗的教学过程,笔者除了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之外就这样戛然而止,我是基于避免打击学生鉴赏诗歌积极性的考虑。其实对李商隐诗,近代学者梁启超也有这样的感觉,他在《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中指出:“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钱理群先生说:“一个人的精神是要有一定的底子的,我个人认为这种精神的底子应当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即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文学教育给予学生“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的任务大部分应该落在诗歌教育上。面对诗歌教学的现状,我们应该勇于奋发起来做一些改变,也许声音是微弱的,但毕竟已发出了声音。

参考文献:

赵清林.《关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09(12).

Cultivation of Poetry Subject Sense,Learn to Understand the Beauty of Poetry

Huang Huifang

Abstract:The new course standard of high school has such evaluation criteria of poetry Classroom:“Poetry class regards the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artistic taste and appreciation of personality as the focus of the evaluation,such as whether the poetry class can expand the imagination and association,produce emotional resonance through the works of the image and artistic conception,and find the rich connotation and deep meaning,whether there is a unique feeling and the creative understanding.”Let the students learn rea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poetry,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eaching. How to guide students to truly love poems,like to read poetry,really improve the poetry reading ability is necessary for the teacher to do some effective attempts in the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Key words:poetry;subject;tacit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意会主体诗歌
论柯林斯的意会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的启示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诗歌岛·八面来风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陈思照:音乐可让两岸神通意会
意会(TASTE ITALY)正式上海成立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名人读意林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