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主题阅读,有效实施习作教学

2014-10-24万慧萍

新课程·上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亮点课型策略

摘 要: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以及社会氛围的影响下,课外阅读和习作教学再次引起了学校、家庭的关注和重视。那么,该如何做到“咬定‘阅读、习作不放松”呢?通过三年的市级立项实验课题研究实践证明:只有关注主题阅读,有效实施习作教学,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做到有话可写,“我手写我心”。

关键词:亮点;课型;策略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以及社会氛围的影响下,课外阅读和习作教学再次引起了学校、家庭的关注和重视。面对大形势,我们教育工作者是“春风吹拂,倍感暖”,而立身面对我们山区的实际时,却又是“面对现实,眉头紧锁、心底寒”:一是缺书源,二是缺乏有效地指导。久而久之,学生面对阅读变得迷茫,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学生习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那么,该如何做到“咬定‘阅读、习作不放松”呢?

通过学习和调研,结合山区学校的实际,单元主题阅读触发了我探索的兴趣:如果在此载体上,将课内与课外有效结合并拓展,那么学生的阅读就会变得丰富而具实效。于是,立足我们现行教材编排的特点和读写不分家的理念,我尝试提出了“结合文本单元主题拓展课外阅读,有效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的课题,并于2011年在市级成功立项。希望在此课题研究的愿景下,立足学科教材,拓展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发展其阅读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通过三年多的探索实践证明:孩子们正在积极地、有滋有味地吮吸着阅读的养分,越来越愿意用他们手中的笔写下他们心中的话。

一、单元主题下读写结合的亮点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材,大都是按照“单元”来构建的。为了正确把握单元教学内容中“开放”的因素,让语文学习适当延伸,我们可让学生去读那些主题、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的作品,使学生对生活有更深的感知,并能把生活与习作紧密相连,实现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1.拓展提升

单元主题下的拓展阅读能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阅读与整理,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让学生在自读中感知,在精读中领悟,在诵读中表达,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读写整合

拓展主题阅读与习作能就语文阅读与习作教学的某一主题,让学生在作文的方法、选材的方法、表达方法等方面去发现、去总结、去实践、去模仿。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方法、用方法,最终达到妙笔生花。

二、单元主题下读写结合的课型

单元主题下的读写结合必须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最终通过“读”和“写”双重逆转过程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否则就是“花架子”“无效劳动”。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素养,我立足单元主题阅读设计了三种课型,指导课外读写实践:

1.单元主题的导读课

孩子好奇心强,教师可结合要推荐的文本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用一些稀奇古怪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时候我会有目的地向学生讲述一些内容健康、富有传奇色彩的奇闻怪事,连同故事的出处,书籍或文章名称,如何寻找或借阅一并告知学生,刺激学生求知的欲望,并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解决问题。

2.单元主题的讨论课

在单元主题教学中怎样才能找准“读写结合点”?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全面规划,根据单元主题要求和学生实际,结合文章特点,相机取舍定夺。如“读”《桂林山水》一课,可引导学生讨论出“总—分—总”的写法,也可能讨论出写水能抓住“静、清、绿”、写山能抓住“奇、秀、险”的这种“抓特点”式写法,还可能讨论出运用排比、比喻、对比、引用以及过渡等诸多精彩之笔、之法,接下来,只要我们巧妙地通过作文训练来“反三”,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改革阅读、写作教学的目的。

3.单元主题的展示课

孩子们在平时的求知过程中,获得了很多这样那样的知识,如何帮助他们积累起来或者展示出来?可指导学生借助读书笔记、演讲、课本剧和办手抄报等方法帮助积累和展示。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和作文素材,而且在动手的过程中养成寻找、发现、积累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同时,我还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参与学校、片区、市级或语文报杯的比赛,同时还将他们撰写的作文投送到一些报刊杂志中去发表。这样一来,学生乐于读书、写作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三、单元主题下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当面对浩如烟海的课外书籍,教师应该在指导学生选择精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鉴赏中学会写作。

1.借助精品课文的题目,教会学生自主命题

新的习作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命题、自由表达,可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给自己的习作命题。怎么办?最捷径、最有效的策略是指导学生向精品课文借题目,因为课文的题目很典型,可归类指导。如,教学完《和时间赛跑》,可推荐学生阅读以中心思想为题的《匆匆》;教学完《西风胡杨》,可推荐学生阅读以写作对象为题的《夹竹桃》《牵牛花》等。无论哪种题目,都有独特之处,都可以揭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学会命题。

2.借助精品课文的选材,擦亮学生发现素材的眼睛

学生的生活五彩缤纷,平时也有不少的积累,可一习作时就感到“无米下锅”,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还缺乏发现素材的眼睛。精品课文中很多的选材很有特点,引导得法对学生有启发作用。如,教学完《永远的歌声》,推荐学生阅读《春天的雨点》《我的老师》,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选材同样也能表达相同的主题。教学中教师只要巧妙点拨:“你和老师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小故事呢?”学生就会领悟。

3.借助精品课文的语言,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教师对精品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要引导他们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读”《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可能“读”出了“总一分一总”的写法,“读”《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读”出了西沙群岛“美丽、富饶”这种“抓特点”式写法,“读”《春》一文,“读”出了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诸多精彩之笔。这些精彩、优美的语言,都可指导学生直接地、尽情地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4.挖掘精品课文的空白,发挥学生想象的能力

精品课文中不少内容作者仅用简短的词句带过,具体内容要由读者去领会,此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练笔,延伸课文情节。如,教学完六年级下册单元主题——神话与传说,推荐学生阅读《女娲补天》时,文章提及女娲如何找五彩石,只用“几天几夜”一笔带过。我就抓住这一空白点:“女娲会到哪些地方去找,怎样找?”让学生进行随文小练笔。学生这样描述:女娲漫山遍野四处寻找,仍然不见黄色石头的踪影。她气喘吁吁地来到悬崖边,啊!在峭壁上,她看到了一块黄颜色的石头。女娲喜出望外,她小心翼翼地爬过去捧起它……

总之,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相辅相成,在日常主题单元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充分地挖掘精品课文,就能寻找出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从而指导学生进行习作。

参考文献:

刘韵.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万慧萍,女,小学语文高级教师。韶关市教书育人优秀教师、韶关市优秀班主任、广东省骨干教师、广东省小语会成立30周年先进工作者、国家优秀指导教师、教育部派出赴港指导教学顾问。

Pay Attention to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eme Reading,Writing Teaching

Wan Huiping

Abstract:In the“Chinese course standard of full-time compulsory edu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and influence of social atmosphere,extra curricular reading and writing teaching school,once again set off a family concern and attention. So how to do “insist ‘reading,writing does not relax”? The author proves that three years of municipal projects experimental research practice: only concerned about the topic of reading,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to better guide students do have something to write,I hand my heart.

Key words:bright spot;class type;strategy

编辑 王团兰

猜你喜欢

亮点课型策略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例谈在不同课型中培养史证意识
课型与教学模式的探讨
Passage Four
以《散步》为例谈课型设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