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2014-10-24唐振媚黄群英蒋东培邱建刚庞振瑶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心内科物理诊断科5400
唐振媚,林 芳,黄群英,蒋东培,邱建刚,曾 燕,庞振瑶(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心内科;.物理诊断科 5400)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高血糖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主要致病因素。糖尿病患者体内同时存在糖毒性和炎症性病变,因此炎症被认为是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之一。炎症学说的核心观点认为:糖尿病也是炎症性疾病,炎症在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糖化血红蛋白A1(HbA1c)水平与血糖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C反应蛋白(CRP)与炎症相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则可反映CRP的微小变化。HbA1c与hsCRP的相关性以及二者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针对上述内容进行了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HbA1c与hsCRP的相关性以及二者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0月至2013年6月本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480例纳入糖尿病组。纳入标准:年龄18~75岁,符合《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合并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状态、乳酸性酸中毒等;合并感染性疾病;近期有手术及外伤病史;合并肿瘤、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严重的肝、肾、心功能损伤;与研究有关的临床资料或数据不完整;存在合并感染或肿瘤等疾病的可能,血清hsCRP水平超过10 mg/L[3]。480 例 患 者 中,男 252 例、女 228 例,平 均 年 龄(62.2±12.6)岁,平均病程(11.4±9.7)年。选择同期于本院体检健康者80例纳入对照组,男43例、女37例,平均年龄(60.6±7.4)岁。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检测 测量所有受试对象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身高及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BMI=体质量(kg)/身高2(m2)。
1.2.2 生化指标检测 所有受试对象晚餐后禁食10~12h,于次日清晨采集空腹静脉全血,常规方法离心后分离血浆标本,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尿素氮(BUN)、肌酐(Cr)及hsCRP浓度。
1.2.3 血管病变的检查与诊断 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诊断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1)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临床型冠心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2)头颅CT或 MR检查确诊为脑梗死、脑出血;(3)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1mm,或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或闭塞;(4)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双下肢动脉血管壁内膜增厚,且厚度不均、回声增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或闭塞;(5)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测踝臂指数(ABI)≤0.9。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诊断为糖尿病微血管病:(1)眼科检查确诊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糖尿病肾脏病变(尿微量清蛋白浓度大于30mg/L,24h尿蛋白定量检测结果大于150mg,或尿清蛋白/尿Cr比值大于2.5mg/mmol。IMT检测方法:探测颈动脉全程后,在分叉部冻结图像,分别测量分叉部、分叉部近心端1~1.5cm共3个位点的舒张末期IMT,以双侧颈动脉6个位点共12个检测值的均值作为IMT。ABI检测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平静休息至少5min后采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5MHz探头进行检测;分别测量双侧肱动脉及踝动脉(或足背动脉)的收缩压;ABI计算采用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联合推荐的方法,单侧ABI=该侧踝动脉收缩压平均值/双侧肱动脉收缩压平均值,若两侧肱动脉收缩压差值大于10mm Hg,则以高值作为肱动脉收缩压,以左、右两侧ABI的低值作为该患者的ABI。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著性检验水准α=0.05,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糖尿病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比较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年龄、BMI、舒张压、TC、HDL、L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SBP、TG、FBG、2hPBG、HbA1c、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T2DM患者hsCRP水平与BMI、LDL、FBG、2hPBG、HbA1c呈正相关(P<0.05),与 HDL呈负相关(P<0.05),与年龄、收缩压、舒张压、TC、TG无相关性,见表2。
表1 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s)
表1 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s)
组别 n 年龄(岁) BMI 收缩压(mm Hg) 舒张压(mm Hg) hsCRP(mg/L) HbA1c(%)糖尿病组482 62.2±12.6 26.1±3.4 142.5±21.3* 80.7±11.0 3.25±1.02* 8.25±1.52*对照组 80 59.6±11.5 25.5±3.8 125.6±10.2 78.6±8.4 1.12±0.41 5.12±0.55
续表1 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s)
续表1 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TC(mmol/L) TG(mmol/L) HDL(mmol/L) LDL(mmol/L) FBG(mmol/L) 2hPBG(mmol/L)糖尿病组482 5.01±0.98 1.88±0.65* 1.08±0.32 2.85±0.45 7.88±2.25* 11.85±3.78*对照组 80 4.82±0.82 1.52±0.45 1.15±0.27 2.77±0.53 4.57±1.12 7.08±1.05
表2 T2DM患者hsCRP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3 不同HbA1c、hsCRP水平四分位组T2DM患者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不同HbA1c水平四分位组T2DM患者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12,P=0.000),不同hsCRP水平四分位组T2DM患者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68,P=0.001),见表3。
表3 不同HbA1c、hsCRP水平四分位组T2DM患者血管并发症发生率[%(n)]
3 讨 论
HbA1c不仅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监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而且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4]。hsCRP则是非常敏感的反映非特异性炎症的指标之一。Brownlee[5]提出“糖尿病并发症的统一机制”学说,认为高血糖可导致细胞内活化氧簇(ROS)生成增多,ROS作为极其重要的细胞内信使,通过抑制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活性,激活几乎所有已知的与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有关的信号转导途径,包括增高多元醇通路活性,促进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形成,激活蛋白激酶C,增强己糖通路活性等。葡萄糖对血管的毒性作用具有细胞外和细胞内两种表现。在细胞外,葡萄糖导致渗透压、凝血及血液流变学异常,最终导致内皮功能损伤和炎症。在细胞内,葡萄糖直接与蛋白、膜脂质、基因等相互作用,间接作用于糖代谢产物,最终形成糖基化终产物,损伤内皮细胞,诱发炎症,进而导致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HbA1c、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者(P<0.05),表明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高血糖和炎症,而炎症可能参与了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胰岛素抵抗(IR)是T2DM 的主要病理改变,CRP水平增高则可导致IR[6]。CRP可介导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IL)-1、IL-6等炎性因子的产生和释放,而炎性因子可介导细胞内炎症信号的转导,导致胰岛素敏感细胞内的胰岛素受体底物丝氨酸磷酸化,抑制其酪氨酸磷酸化,使胰岛素信号转导受阻,从而诱发IR。有研究表明,IR患者血浆CRP水平明显升高,随着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血浆CRP水平降低[7]。hsCRP水平升高的糖耐量受损者糖尿病发病率较hsCRP水平正常者增加2~3倍[8]。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本研究中的相关性分析显示,hsCRP与 HbA1c呈正相关(r=0.613,P=0.021),表明T2DM患者HbA1c水平越高,炎症越严重,与类似研究报道一致[9-11]。hsCRP可用于评估高血糖诱导的炎症状态,不仅可以反映高血糖负荷状态,也是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主要表现。因此,可以推测有效控制T2DM患者血糖水平,有助于减轻炎症程度;反之,控制炎症程度则可能有利于控制血糖水平。
无论是高血糖还是炎症,最终均可导致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已有研究证实,HbA1c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密切相关[12]。王丽晔等[13]进行了一项大规模前瞻性研究,并进行了为期38~53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随着基线hsCRP水平的增高,新发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如脑梗死和心肌梗死等发病风险均逐渐增高,表明基线hsCRP水平可预测糖尿病患者发生上述不良事件(疾病)的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HbA1c、hsCRP水平四分位组患者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随 HbA1c、hsCRP水平升高而升高,也说明高血糖和炎症均参与了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综上所述,T2DM患者HbA1c、hsCRP水平升高,HbA1c与hsCRP呈正相关,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随HbA1c、hsCRP水平升高而升高,控制血糖、干预炎症有助于T2DM的治疗,延缓和控制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1] 刘树娇,唐灵,陈春莲,等.内脂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3,34(8):1254-1255.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Z].北京: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1.
[3] Pearson TA,Mensah GA,Alexander RW,et al.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pplication to clinical and public health practice: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nd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03,107(31):499-513.
[4] 包玉倩.糖化血红蛋白临床应用解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3,5(1):11-14.
[5] Brownlee M.The pathobiology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a unifying mechanism[J].Diabetes,2005,54(31):1615-1618.
[6] 张豫文,洪洁.炎症因子与胰岛素抵抗[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0,9(1):90-94.
[7] Senn JJ,Klover PJ,Nowak IA,et al.Interleukin-6induces cellular insulin resistance in hepatocytes[J].Diabetes,2002,51(12):3391-3399.
[8] 勾忠平,李秀钧.糖尿病属慢性炎症性疾病[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7,3(2):5-7.
[9] 张弢,白然,张寒,等.短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与血糖控制的相关性[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6,14(5):372-373.
[10]白晶,宋杰.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C-反应蛋白之间的关系探讨[J].临床军医杂志,2011,39(6):1195-1196.
[11]唐小红.糖尿病肾病的高敏C反应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的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6):68-69.
[12]Aldasouqi SA,Gossain VV.Hemoglobin A1c:past,present and future[J].Ann Saudi Med,2008,28(14):411-419.
[13]王丽晔,吴寿岭,杨晓利,等.糖尿病人群中高敏C反应蛋白与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关系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8):749-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