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呼一吸间的健康
——访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瞿介明教授

2014-10-24肇晖

上海医药 2014年5期
关键词:净化器颗粒物口罩

■ 肇晖

瞿介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常委,华东地区肺部感染协作组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肺部感染学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会肺部感染学组组长等。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等10余项课题,曾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7 次奖项。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SCI收录43 篇 (影响因子总分156分)。 作为主编或副主编出版学术专著7部。受聘为《中华呼吸和结核杂志》等10余本杂志的副主编、常务编委或编委。担任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科研基金、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评委。曾获上海市第四届“银蛇”奖二等奖、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标兵”、上海市优秀中青年医师等荣誉称号。擅长肺部感染性疾病、重症和疑难呼吸病诊治。

人的生命从第一次吸气开始,也在最后一次呼气后结束。呼吸是生命的重要体征,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支柱。呼吸伴随我们生命的每时每刻,即使是现在您正阅读这篇文章时,它也发生着。然而呼吸经常是不被我们所觉察的,您可曾停下来看看自己的呼吸吗?一呼一吸这貌似简单的生理动作中,其实蕴含了巨大的学问。过去也许只有当人们不幸患上了呼吸系统疾病时才会关注呼吸,然而最近一段时间,当我们时常被雾霾笼罩、生活在“十面霾伏”中时,才突然意识到顺畅的呼吸有多么可贵。面对环境和呼吸疾病谱的变化,我们能做些什么?为此,本刊专访了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瞿介明教授。

《上海医药》:前段时间,上海持续出现雾霾天,PM 2.5监测几次爆表,空气质量令人担忧。各种对抗雾霾的民间武器层出不穷——戴口罩、使用空气净化器、食补、药补等等,您觉得应该如何正确应对PM 2.5污染?

瞿介明: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两者的区别很大。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颗粒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当水汽凝结加剧、空气湿度增大时,霾就会转化为雾。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

通常把粒径在10 μm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 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颗粒物的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 μm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5 μm直径的可进入呼吸道的深部,2 μm以下的可100%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现在比较强调的是PM 2.5(即直径≤ 2.5 μm的颗粒物),PM 2.5中主要有害成分有二氧化硫、多环芳烃类毒害物质、重金属等。“雾”和“霾”结合在一起使能见度更低,视线可见度明显降低。

雾霾天气其实并不是新鲜事,它很早就曾困扰英国伦敦,“雾都”、“阴霾”、“昏暗”等词在19世纪的英国名著中常常出现,但英国人为摘掉“雾都”的帽子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这个成功治理过程很值得我们借鉴。消灭雾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既要有国家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每一个人从自己做起,改变不利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

面对雾霾,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是通过各种防护措施,尽量少吸入这些颗粒物,包括“霾”里的有害成分。一种方法就是出门佩戴合适的口罩,但一定要使用经过权威机构认证的口罩才能起效,比如以N开头的美国认证的口罩、以KN开头的中国认证的口罩,或者以FFP开头的欧盟认证的口罩。而通常用的纱布、无纺布口罩没有滤过作用,只能用于御寒保暖。同时,口罩选择要兼顾通透性和滤过性,避免佩戴后导致缺氧胸闷。口罩形态应选择拱形立体设计,但戴久了仍可能会缺氧,所以老人、妇女、小孩、基础性疾病较多的及脏器功能较弱的五大人群应该慎用,要根据户外活动时间的长短,决定戴口罩时间。

可以选择使用空气净化器,目前市场上的空气净化器按照其工作原理大致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净化两种,相对而言根据空气滤过原理设计的物理方法空气净化器较好,可以避免净化器的二次污染。但净化器的选择一定要注意过滤面积和机器功率的匹配,否则很难达到净化效果。

雾霾天气不宜长时间开窗,但也不能长期紧闭门窗,在封闭的环境中空气只能在有限空间内循环,时间长了会导致空气内细菌滋生。最好在太阳出来、雾霾有所消散的时候短期开窗。回家后做好清洁工作很重要,洗手、洗脸、洗头、洗澡,及时清除暴露在皮肤上的有害颗粒。清洗鼻腔也很要紧,可以用清水冲洗,或用棉棒蘸着清水清洗。雾霾天气要注意休息和营养,这些都有助于提升人体的免疫力。

《上海医药》:从SARS开始,最近10年各种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甲流、禽流感……,一个个致命的伤害让人生畏。面对这些新发传染病,临床专家做好了哪些准备?作为老百姓,我们能作何准备?

瞿介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世界卫生组织很重视的需要面对的挑战,特别是流感。2013年上海发现并确诊了第1例H7N9禽流感病例,世界卫生组织对上海的防控、医疗救治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是卫生和农业部门等委办的市区两级联动、全市一盘棋的联防联控机制,以及举全市医疗力量集中收治的做法,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同。近期又陆续有新病例散发,但目前仍没有证据证明H7N9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应对“有人人传播”和“无人人传播”的措施是不同的。前者如SARS期间,为减少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就要减少人与人的接触,减少外出,严格隔离。后者,如这次H7N9,因尚未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所以也没有非常严格要求隔离。

面对H7N9,我们要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尽量不要去活禽交易点、宰杀点,尽量改变生活方式,可以食用冰鲜鸡代替活鸡,并且一定要煮熟食用。同时保证空气流通,做好环境清洁工作。

如果出现流感症状要提高警惕,早期去医院诊治,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减少病情延误的可能。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上海卫生行政部门设立了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等一批定点治疗医院,综合实力较强的医院亦可接受就地治疗,市区和郊区兼顾,集聚上海医疗力量在急救、传染病控制、呼吸危重症疾病诊治方面做好了准备。

《上海医药》:受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数量有逐渐上升的态势,春季也是哮喘的高发季节。对于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方面,临床研究有何新进展?

瞿介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原因复杂,由多因素造成,有时候较难找到诱发的真正原因。找得到诱发因素的可以应用脱敏治疗,针对性和有效性均较强。但更多的患者找不到诱发因素,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我觉得这些年哮喘研究实现了临床治疗的最大转变是治疗理念的变化——从“发作性治疗”转变为“预防性治疗”。对于无法根治的患者来说,哮喘每发作一次都会让其变得更加难过、更加恐惧,所以预防或减少哮喘发作的可能性、降低发作的严重程度,这成为“预防性治疗”的核心。

现在不管是哮喘的稳定期还是发作期都有治疗药物,这得益于对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研究发现哮喘是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或者嗜碱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性炎症,而这种气道炎症在开始阶段是可逆的,而且不只是黏膜,黏膜下都可能有炎症。通过机制的研究,实现糖皮质激素吸入呼吸道到达黏膜、以及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的研发应用,这两项技术具有革命性意义。现在很多哮喘治疗药物都是吸入糖皮质激素和吸入长效的β2受体激动剂两者的组合,或者单用,使得气道甚至黏膜炎症减轻,即使碰到过敏原,发作也没有那么严重。社会上有人担心长期用药会上瘾、造成用药依赖,这其实是误区,如何让患者接受这种预防性治疗的理念很重要。

《上海医药》:对于现在临床使用的各类哮喘疾病治疗药物,您觉得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作为临床专家,您希望未来医药企业能在哪些药物的研发方面有所突破?

瞿介明:对于哮喘治疗药物的开发,希望制药企业能从如何更好满足患者用药需求的角度多做功课,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提高药物有效性。现在不少患者预防用药时需要一天吸入2~3次,如果能延长药物半衰期、减少患者服用次数,患者依从性会增加,随着用药次数的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也会减少。另外药物的脂溶性越好,在细胞中的黏附发挥作用更好,怎样的药物配比能使药效更好发挥也是药企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②减少不良反应。尤其是激素类药物,患者使用时总有顾虑,担心吸入激素会引起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希望药企能仔细研究降低不良反应的手段,比如很多气态药物使用后都是分布在口腔和咽喉中,进入下气道的不多,若改为粉雾状吸入后就好多了。③提高患者依从性。中重度的哮喘患者可能要联合使用多个药物,几次服药很不方便,如果药企能够开发一些组合的吸入制剂,患者服用方便,依从性会更好。此外,做好了前面两点中提到的建议,也会使患者依从性大大增强。希望广大制药企业在开发药物时,更多地为患者着想,开发出更多疗效确切、使用方便的药物。

猜你喜欢

净化器颗粒物口罩
戴口罩的苦与乐
因为一个口罩,我决定离婚了
雾霾口罩
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度提高 G&W(清逸伦) TW-6.6DU电源净化器
南平市细颗粒物潜在来源分析
2016,空气净化器年
错流旋转填料床脱除细颗粒物研究
多层介质阻挡放电处理柴油机尾气颗粒物
《空气净化器》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新版《空气净化器》国家标准即将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