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型运动会开幕式团体操表演发展趋势的研究*
2014-10-24王秀平
王秀平 王 健 齐 芳
(1.忻州师范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2.天津体院学院,天津 300381)
团体操表演是显示民族文化和科技实力的一种手段,是一个民族想象力、创造力的竞赛,是一个国家的国力、开化程度、文明程度的比较和体现。随着各国政府对开幕式的重视,团体操的“规格”也在不断升级,其所受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各主办国为了充分展示国家的独特历史文化风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运动会开幕前一到两年准备团体操,表演水平不断地推向新的高度,科技含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进行有关团体操发展趋势的研究将有益于保证运动会的成功,繁荣体育事业,促进我国各个方面的发展。
1 团体操基本概念的界定
有关团体操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就有10多种(见表1)。不同时期大型运动会团体操有不同的定义,无论是文体表演还是体育表演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一种集体表演项目。本文延用原有称呼来表述,即“团体操是一项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综合性的集体表演项目。它以体操为主,包容各种各样的体育、文艺形式。动作造型、队形图案和艺术装饰(音乐、道具、服装乃至背景、场景、灯光等)是其最基本的构成要素。”[1][2]
2 我国各个阶段大型运动会开幕式团体操特点分析
2.1 第一届全运会开幕式团体操特点分析
新中国第一届全运会于1959年在北京隆重举行,共有8000多人参加了主题为“全民同庆”的大型团体操表演,包括“幸福的儿童”、“群英比武”和“祖国万岁”等5个场次内容,其中“幸福的儿童”中的“皮筋操”表演,成为全运会的亮点。团体操的表演采用了以体育动作为主的多种形式,并将舞蹈动作,武术动作,体操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快速组成巧妙队形变化和绚丽多彩的图案。团体操表演专门用的服装,道具,背景等辅助设施。团体操表演时间在白天,完全借助自然光线﹙没有大型灯光﹚完成表演。1959年的“全民同庆”给历届全运会团体操表演奠定了基础。这是中国团体操首次在统一思想主题指导下将多场次表演有机地组织成完整的演出,并用音乐指挥。这标志着中国团体操由单场次表演发展到多场次的完整演出,它开创了中国大型团体操系统构思、统一组织、创编、训练的新阶段,使中国团体操从理论到实践,从组织到编训走向系统化,是我国团体操迅猛发展的系统化形成阶段的作品[3]。
表1 不同时期团体操的基本概念
2.2 第2届全运会开幕式团体操特点分析
1965年第2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大型团体操“革命赞歌”共分为7个篇章,包括“序幕”、“高举革命大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人民公社好”、“紧握手中枪”、“红色接班人”、和“将革命进行到底”。在近70分钟的表演中,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成为一个坐标。“序幕”是在葵花向太阳的大场景下,35名儿童跑上主席台给党和国家领导人献花,随后的正式表演也按照工、农、兵的顺序安排下来了。第一次组成了由9000余人参加的巨大看台拼图背景﹙麦浪﹑棉田的大型背景﹚,密切配合了场内的表演,使表演主题更加鲜明突出。由于画面形象具有活动的效果,扩大和美化了场面,使表演更加生动。整个团体操在动作和队形变化方面有不少的创新。在服饰、道具方面,向民族化、体育化迈进了一大步。在音乐方面,以不同的乐队演奏不同风格的乐曲,使之更加符合各场次的风格与特点。第二届全运会的团体操表演“革命赞歌”,在“东方红”乐曲中,把那个时代的符号要素都吸纳了进来了:“大寨”、“人民公社”、“大庆油田”,主题明确,震撼人心。
“革命赞歌”第一次使看台背景和场面表演浑然一体,使主题更加鲜明,场面更显雄伟、壮丽,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团体操的表现力和艺术性,使我国团体操在思想性、艺术性、民族风格等方面,达到空前的和谐统一,这是在我国团体操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突破性的飞跃,是我国团体操迅猛发展突破性发展阶段的作品。
2.3 第3届全运会开幕式团体操表演特点分析
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开幕式团体操“红旗颂”共分为八场:“火红的战旗”、“大庆精神放光芒”、“大寨红花遍地开”、“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文艺新花春满园”、“一代新人在成长”、“为革命锻炼身体”、“团结战斗,胜利前进”。 表演人数增加到20000多人。团体操表演的服装主要体现体育民族特色的内容和形式,突出了团体操整齐划一的表演风格,表演服装真实而客观的反映了所要表现主题内容和模仿现象。在集体配合动作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团体操典型的集体配合动作—波浪在此次运动会中发展到了9种类型,同时背景也由以前的露头改为不露头的,画面更加清晰,背景也更加丰富。
“红旗颂”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壮丽的图案和场景,热情的歌颂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宣扬了那个时代甚至影响至今的体育口号,如“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政治特点也非常突出,比如“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等。是我国团体操多方面发展阶段的典范作品。
2.4 第六届全运会开幕式团体操特点分析
1987年在广州举行的第六届全运会开幕式大型团体操“凌云志”分为五场:迎宾,自豪,希望,腾飞。参加表演人数1.4万多人,第一次出现吉祥物“阳阳”。这场队形变化巧妙,图案造型壮丽,内容丰富,背景画面清晰和组织严谨,共有32幅,总面积达8.6万多m2。由于团体操表演内容和形式的不 断丰富,同时注重民族,体育和地方特色的展示,服装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音乐部分四首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歌曲组成的插曲,构成了一部体育交响音画,其气势宏伟,情绪言昂扬豪迈,结构严谨,构思新颖,强弱快慢力度变化安排合理。本届团体操是我国第一个夜间大广场团体操表演,千人背景巨型灯光和暗场灯火表演产生了白天表演无法实现的绚丽辉煌的效果,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凌云志”以强烈的时代气息,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热烈的盛会气氛,表达了我国人民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和为中华腾飞团结奋斗的凌云壮志,为我国团体操向多种形式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2.5 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团体操特点分析
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大型团体操表演“相聚在北京”分为6场:“威风锣鼓”打出了威风,震憾人心;“碧水荷花”以舞蹈动作为主,典雅清新,行云流水;“中华武术”以武术动作为主,充分表现出传统文化的底蕴;“童星闪烁”以体操动作为主,场上一群儿童的表演体现了力与美的结合;“体坛英姿”以技巧动作为主,这场动作既舒缓又紧凑,既惊险又稳健;“亚运之光”给整个团体操做了精彩的总结,歌舞相伴,声光相随,体现了“四海会宾客,五洲交朋友”的宏大气派。参加团体操表演的人数达19000多人,场内的表现手法形式多样,团体操前的跳伞表演,犹如天女散花,五彩缤纷。中日武术爱好者合练太极拳,从容不迫,雍容大度,军乐队的行进表演,英姿飒爽,威武雄壮。音乐的选择调动了各种乐器的长处,道具丰富多样体现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道具的种类多、数量大、所需材质丰富、操作方法多样。碧水风荷的荷叶、白绸,中华武术的武术刀,欢庆锣鼓的唢呐、太平鼓等体现了民族特色。
2.6 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团体操特点分析
第 29届奥运会开幕式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奥林匹克运动与5000多年传承的灿烂中华文化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开幕式包括欢迎仪式篇、文体表演篇、入场仪式篇,文体表演名为 “美丽的奥林匹克”,由“序”、“上篇:灿烂文明”、“下篇:辉煌时代”三部分组成。其特点表现在:用画卷、文字、戏曲等和众多表演者向世人呈现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以众多表演者波浪式的表演来展现中国的丝绸之路及郑和下西洋等历史事件,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长147m、宽27m的巨大LED屏幕是展现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长卷。蓝色星球:直径18m、重16t的液晶星球,是奥运开幕史上,最大、最沉、最新高科技的模型。
3 结论
3.1 团体操表演内容将呈现以体育为主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为了将一个国家的实力、民族的文化全面的展示出来,团体操表演的内容早已不局限于单一的体育元素,曲艺、舞蹈、杂技、科技、军事等多元素已经逐步渗透到团体操的表演中,在团体操的多元发展中,虽然有曲艺﹑舞蹈元素的融入,但这并不能取代体育元素在团体操的主导地位,同时,要使团体操表演的内容更加丰富,有生命力,这些元素也是不可缺少的,大型团体操表演正向着多元化、综合性的方向发展。
3.2 团体操表演将更加注重对民族传统、地方特色资源的充分展示
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时代在不断变化,但某些基本的东西是永恒的,它的艺术风格是其他民族不能替代的。在体育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要抓住机遇,不要忘记如何更好地发扬我们的民族性,把民族特色在大型团体操中充分体现出来。从1959年刚刚建国以来的祖国万岁到第二届全运会的东方红再到歌颂毛泽东伟大革命路线的第三届全运会,第十一届亚运会的威风锣鼓,2008年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道具“缶”等研发也侧重于展现民族特色,都包涵着要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让全世界的人们通过开幕式了解我们国家,认识了我们民族的性格、价值观念及审美倾向等。可谓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没有民族特色的开幕式是没有生命力的。
3.3 团体操表演将更加注重服装、道具功能的开发与利用
从我国举办的大型运动会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团体操都可以看出,由于团体操表演内容、形式的选择越来越广泛,表演服装、道具的类型也不断充实和完善。依据不同的表演内容及形式,在保留原有服装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道具功能的研发也越来越全面,根据表演的需要,研制出具有不同特点的功能,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会发光的“缶”以及可以随意控制的“绿衣”,似乎为今后表演服装、道具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3.4 团体操表演时空将呈现全方位,立体化的发展趋势
在早期的团体操发展过程中,人们就逐渐发现了表演者单个的动作变化,只能引起点的变动,而场内所有表演者都集体配合运动,却能引起线和面的变动,产生较强的表演效果。现代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人数多,场地大,同时还要考虑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所以表演不能局限在某一区域,同样的动作、同样的表演,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场景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要从全场的角度来考虑。目前,由于灯光设施的应用,舞美手段的增强,高科技手段的驾驭,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表演空间在团体操表演中已经实现。
3.5 团体操表演朝着高科技,艺术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团体操在艺术表现力上和运用高科技手段上以及展现传播和弘扬东道主文化上在向世界靠近,从第一届全运会一直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无论是从表演内容,表演手段,还是服装道具,背景灯光等,都能很明显的感觉到团体操正朝着高科技,艺术化的方向发展。
[1]刘冬笑. 民族体育形式在大型团体操中的价值及应用前景[D]华南师范大学,2004.
[2]张予南,高留红.团体操[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杨宾,陈晶晶.创编设计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应考虑因素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6(05):511-513.
[4]郑丹蒲,齐占霞.我国大型团体操表演服装的演变及发展趋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5):42-45.
[5]王丽.现代大型运动会开幕式团体操创编与发展趋势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