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径通幽处

2014-10-24何彦子

新课程·中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品味语言

何彦子

摘 要:针对传统阅读教学只注重语文知识和阅读技巧传授,而轻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导向,致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低下的现实,提出阅读的途径应该循序渐进,按照感知内容,体验情感,感悟主题,品味语言的顺序走进文本,使阅读教学渐入佳境。

关键词:阅读途径;感知内容;体验情感;感悟主题;品味语言;渐入佳境

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只注重文本的字词句的理解,段落大意的概括,主题思想的总结,写作特点的归纳。这种教学理念和模式,不仅扼杀了阅读文本形式上的美,而且剥夺了学生的阅读初感,致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普遍不高,语文教学长期低效,颇有“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悲凉。新课程实施后,三维目标理论要求下,阅读教学不仅注重文本中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而且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导向。三维目标的阅读教学,既指明了阅读教学方向,又为教师课堂教学明确了方法和途径,这必定将阅读教学推向一个更高更完善的境界。然而采取什么样的途径,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呢?

一、感知文本内容,奠定阅读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朗读文本,熟悉文本的大致内容,是阅读教学的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提高、情感的体验、主题的感悟、语言的品味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因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非常注重课文的“读”,浏览,默读,朗读等,都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熟悉课文内容。尤其是文学作品阅读的课堂,学生在书声琅琅中,开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走进文本世界。例如,在教学《海燕》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听一遍名家的配音朗诵课文,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自读课文,这样听读下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相当熟悉了,课文思路和结构层次也清晰了,为体验和感悟奠定了基础。

二、体验文本情感,激发阅读兴趣

传统的阅读教学,只注重阅读的知识技能的教学,轻视了学生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致使学生阅读兴趣索然,阅读教学效果低下。其实,文学作品的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中得以实现的,阅读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发现作品意义的过程。学生应该是阅读的主体,学生直接与作品作者对话,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思维去体验作品,做到在阅读中,身临其境,处身设地地体验作品的生动情境和感性形象,享受阅读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应该强调,学生的阅读体验应该是个性化的、多元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自身的个性差异,阅读体验自然不会相同。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中,在分析于勒形象时,有几种观点:(1)于勒是个流氓,无赖;(2)于勒是个可怜的受害者;(3)于勒是个社会的多余的人等等。这几种对于勒形象的解读,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值得肯定和鼓励。但对于那些浮在表面,极其肤浅的体验,甚至偏离了方向原则的体验,教师就应及时引导与纠正,以免养成浮躁、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

三、感悟文本主题,进入阅读精神家园

如果阅读仅仅停留在感受和体验的层面,作品的价值和阅读的意义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因为感受和体验多是感性阅读,只有领悟作品的内涵,阅读才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生动的情境和形象中,认识社会,丰富生活阅历,获得人生有益的启示,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例如,在读《岳阳楼记》,我们就要体会作者如何从小处实处落笔,由登楼所见,来推知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彰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从中不仅能获得人生的启迪,而且能够获得美的享受。这种美的享受,必须建立在深刻领会和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从闰土、孔乙己到杨林嫂,祥子等小人物身上,折射出那个社会的凉薄与冷漠;反过来看,在那样自私冷漠的社会中,像闰土、孔乙己、祥子这样小人物,即使凭着自己顽强打拼,也无法改变悲惨的命运,但从他们贫寒瘦弱的身子骨上,依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这些人物形象,让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四、品赏文本语言,提升阅读境界

语言,是文学作品躯体上的细胞。阅读文本,从感知内容体验情感出发,到感悟文本内涵,无不是从认字品读开始,最终又回归到语言的品味,把阅读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品读作品语言,与感受体验,领悟内涵,始终是同步相伴,彼此之间很难说清谁先谁后。文学作品语言,是现代汉语的精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因此,对文学语言的品味,是深层理解文本的基础,是学习语言的捷径,对领悟汉语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灵性和悟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品味作品的语言呢?(1)品赏作者在词语中渗透的情感;(2)品赏作者在句中表达的情感;(3)品赏作者在重要段落中抒发的情感。(4)品赏古诗词语言,重在字词的推敲与诗句的鉴赏,如《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入”字,把黄河和大海,同时拉到读者眼前,有线有面,意境顿时辽阔而又茫远,又为下文“更上一层楼”的境界作了极好的铺垫;而且“入”字,使河与海融为一体,凸显百川归海的滔滔气势,天下皆为我所有,盛唐恢宏的气象与诗人豪迈的情怀全部挥洒在这字里行间,荡气回肠。

参考文献:

[1]丁莉娟,赵志异.上好课:问题与对策·初中语文.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周高越.语文教学艺术.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品味语言
让心灵与文本对话
浅谈诗歌教学优化举措
品味语言的表达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