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014-10-24王燕婷
王燕婷
一、授之以阅读品位
1.学生阅读窘境
学生一:中高考不是要考名著吗?所以,课外我不得不挤出时间来看这些书,我这不是被逼的吗?唉,能记住人名与重点情节就不错了,哪来阅读的兴致?
学生二:我阅读兴致还是挺浓厚的,但我感兴趣的是那些娱乐性强的报刊、动漫故事……可老师说那是快餐读物、另类文学。
学生三:课外时间有限,因此,我尽量看那些有益的作品,但很多作品欣赏不来?
学生四:虽说看了那么多的书,可一提笔写起作文,我还是“江郎才尽”了……
2.老师教学困惑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鲁迅先生也说过,自己的作品大都仰仗于先前读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因此,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很重视学生阅读量,尤其对于课外阅读教学,老师们可谓颇费心思。中学阶段课外的几十部左右的大部头文学作品,再加上平日报纸杂志的阅读,六年下来,课外阅读的数量是很可观的,我们似乎可以很欣慰,而事实上,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都不得不直面惨淡的现实:学生对课外阅读还是兴致不高,阅读兴趣依然低俗化(经典遭遇冷落),鉴赏能力依然较低,写作能力依然如故!
3.笔者反思总结
对课外阅读如果没有兴致,阅读没有方法,阅读没有品位,那么纵然读得再多,也只是浪费时间。没有实效的阅读,便少了文化积淀,更不可能给写作提供营养物了,这就如贫瘠的土地上是长不出参天大树的。
二、如何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经过多方查阅资料,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课内文本教学是那“半亩方塘”,那课外阅读就是那“天光云影”。只有真正立足课内文本阅读,并通过对课内文本阅读的有效指导,来打开那一面清澈明净的“半亩方塘”(课内文本阅读),那么“天光云影”(课外阅读)才能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否则,课外阅读就只能成为师生心中长久的痛了。
那如何打开这课内文本阅读的“半亩方塘”?
1.通过对课内文本阅读的指导,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坚守住课内文本阅读这“半亩方塘”,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在精心设计的情境中,引人入胜;在琅琅书声中,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文章的韵味,读出自己的思考,个性得以张扬,心灵得到放飞;在文本阅读中,引领学生融入故事情节中,充分享受文章的精彩,感悟文中流淌的情思,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在课外语文活动中,通过课文剧的编排、演讲比赛、诗歌诵读、阅读交流等方式来使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得到淋漓尽致的挥洒……总而言之,要坚持以课内阅读为主、课外为辅的教学方式,通过营造读书氛围,不断地让学生尝试到知识的甜头,不断地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让学生爱上语文老师,爱上语文课,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愿望。
试想,爱上语文老师、爱上语文课的学生能对课外阅读无动于衷吗?
2.立足课内文本阅读,培养学生的课内阅读能力,授之以渔,以此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世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良好的学习方法,便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阅读也是如此,若教会了学生阅读方法,就等于给了学生“点金术”。
“点金术”之一,是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分析文章
通过对课内文本进行扎实的阅读能力的指导,如,引导学生主要从语言、结构、立意等方面来把握写作技巧及情感抒发,从理论上透彻阅读规律,领会写作原理,并指导写作实践。有鉴赏才有借鉴,有了对课内文本鉴赏能力的培养,就能延伸到对课外阅读的鉴赏,相应地提高写作能力。
“点金术”之二,指导学生学生在阅读时,灵活运用“速读”“精读”“浏览”“博览”的阅读方法
“速读”是指默读与思考同步进行的快速阅读,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默读,做到眼心都到,读思结合;“精读”则需对文中描写精彩、含义深刻的重点部分做到细读、深思,理解其义,晓之其理。“浏览”即在读书时,对文章的次要部分大略地了解其大概内容,不需细嚼慢咽、品滋品味,这样省出时间可在重点部分多下功夫;“博览”则指读的范围要广,即博览群书,并掌握书中的主要内容。
阅读方法的“点金术”多种多样(并非只有以上几种),在具体教学中,这些方法并非都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而要依据文章不同体裁及教学目的,看菜吃饭,到不同的山上唱不同的歌,这样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才能学会高效阅读,并延伸到课外阅读。
3.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育人的精神
苏州大学的朱立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广泛阅读,能改善学生的知、能、情、意。但关键是占据了一部分学生有限的阅读时间的都是娱乐性强的快餐读物,经典遭遇冷落。这样的广泛阅读,对精神史的发展是无益且有害的。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来培养学生的课内阅读鉴赏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鉴赏的品位。
语文学科课程形态是在传统读经教育的基础上嬗变而来的,秉承“文以载道”的核心思想,因此,文章第一向度是为精神打底——选文偏向崇高的、向善的、尚美的文章,偏重“人文”,重在“育人”。因此,老师在引领学生阅读文本时,也就必然引领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化为营养,融入血肉。通过含英咀华,达到读文修身的境界。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仅仅限于技巧和方法,它还涉及人的情感世界、审美能力、思维方式、思想灵魂、人格魅力等因素。当学生在阅读中逐步构建以人为本,以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为内容的时候,就意味着他走上高格了。在一篇又一篇课文的潜移默化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对良莠不齐的课外阅读作品采取“拿来主义”——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一个人的阅读品位,不仅关乎他的写作品位,更关乎他的一生修养。
总之,只有真正立足课内文本阅读这“半亩方塘”,并通过对课内文本阅读的有效指导,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致、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沉淀情感,丰厚学生文化积淀,这样才能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吸收经典文学的精华,“天光云影”才能色彩斑斓,生机盎然。这样的语文才是活的语文。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9.
[3]张先华.先进的教育策略[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