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14-10-23冯金春
冯金春
摘要:概念图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一种直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数学学科特征及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了概念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概念图;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9015201
1概念图的内涵
概念图是由美国康乃尔大学教育系的Joseph D.Novak教授提出的,就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是一种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联系的方式,并用具体示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的基本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
2初中数学教学应用概念图的意义
2.1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概念图层次性强,具有较为严密的的逻辑关系,在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时可以帮助其理解知识的前后关系及发展走向,明确各个概念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帮助其优质高效的完成备课工作。在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反馈,结合概念图的知识结构层次,有效的掌控教学过程,保证教学内容和授课过程的结构清除,目标明确。
2.2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的目的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概念图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学生通过概念图的绘制就可以对各种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地认识。概念图的运用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其次保证了学生能够在知识的理解上综合利用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不仅能够快速理解概念的传承关系,也可以通过横向比对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3有助于学生整合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经过课程学习,新知识会零散的存放在学生的大脑之中。在复习过程中使用概念图,就可以使知识形成体系。通过概念图中节点、连线、连接图的运用可将新旧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不仅可将一个课程的知识整合为一体,甚至可以实现一个单元、一本教材内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复习的效率,保证教学的效果。
3教师和学生应用概念图的方法
3.1教师应用概念图方法
(1)概念图作为教学设计的工具。教师可利用概念图表示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简单明了,可以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缩短教学设计的时间。
(2)概念图作为内容展示的工具。教师利用概念图展示教学内容,可以将其作为课程的纲领、知识的导航地图以及师生互动的方式,从而能够顺应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快速建立知识体系。
3.2学生应用概念图方法
(1)概念图作为预习工具。学生预习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出课程的概念图,明确理解不足的地方,做到上课有的放矢。在课上通过和教师绘制概念图的对比,纠正错误。
(2)概念图作为笔记方法。课堂笔记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很多学生无从下手的地方,存在着笔记不全,复习效率低和笔记过多,无法抓住重难点的问题。使用概念图作为笔记方法,可有效避免上述两种情况,提高听课效率。学生可利用概念图明确知识主干及相关概念,对于一些特殊结论、典型错误和重要的方法在概念图中给予重点标注。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保证对知识的脉络和重难点有清晰的认识。
(3)概念图作为复习资料和复习手段。课下复习的时候,学生可查看教师绘制的概念图,在头脑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进而自己绘制概念图,与课本和讲义进行对照,分析各自的优缺点。这样既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又可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熟悉的理解存储方式。
4教学实例分析
4.1教师绘制知识框架概念图
教师在课前设计如下的知识框架概念图:
四边形的知识框架在课上,教师结合课本对相关概念、定理进行讲解,其次将上述概念图不完全展示要求学生进行完善。学生通过填充概念图可对加深对平行四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等的判定方法和内在联系的理解。
4.2使用典型例题深化概念理解记忆
通过第一个环节,学生对相关概念、定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了初步认识,需要通过典型的例题来加深对概念的记忆和理解。鉴于学生刚接触新知识时,所选习题应该具有引导性和探索性。通过题目内容相互之间的对比层层递进,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层次和体系。如可选用2008年江苏南通中考试题。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B.对角线相等且相互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C.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D.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4.3跟踪检验,提高解题能力
通过例题讲解分析,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脉络和解题方法,但是是否能够熟练应用还需要进行及时的跟踪检验,以对症下药,彻底掌握理解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形成解题能力。该阶段使用的检验题目既要与例题相似,又要有细微差异,同时要保证题目难度循序渐进,从而使得不同理解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体会到获得掌握知识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濮江.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在中学讲授教学中的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05).
[2]Novak J D,Gowin D B.Learning How to Learn[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