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铎》期刊的传播策略研究*

2014-10-23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柏格森专号进化论

李 楠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处,陕西 西安 710119)

史料考证,以利玛窦(1552—1610)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在向中国人传播圣经的同时,也曾介绍过一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民铎》期刊诞生在民国初年西学东渐思潮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一种学术期刊,《民铎》见证了我国哲学学科起步时的步履维艰。但学者对于该期刊的研究较少,目前学界对于《民铎》还没有足够的重视,从事研究的学人也寥寥无几。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在于资料的短缺,特别是散佚于日本的第一卷前四期的报刊已无从查考,另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历史上存在对于这本杂志的种种偏见[1]。本文旨在从传播学角度出发,以专号的原始文献为研究资料,研究《民铎》期刊的编辑传播策略。

一、“西学东渐”背景下的《民铎》杂志

《民铎》是五四时期的大型综合性刊物。1916年6月创刊于日本东京,最初为季刊,又先后改为月刊、双月刊,由中国留日学生中华学术研究会主办,上海学术研究会总会出版,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前期主要撰稿人有李石岑、朱谦之等,也刊载郭沫若、田汉、郑振铎等人的文章。自1918年12月第五期,改在上海出版。《民铎》是以民主主义为主导的政治性很强的期刊,内容多为论文,同时包含诗词、戏剧、小说等,不分栏目。初期宗旨为:“促进民智、培养民德、发扬民力”;“网罗各门著述,纯从根本上讨论是非得失”。中期改版后办刊宗旨为“本志今后之责任,纯以阐扬平民精神,介绍现代最新思潮为主”[2],1929年11月停刊。现馆藏于复旦大学图书馆。

二、《民铎》之主笔

李石岑(1892—1934),原名李邦藩,字石岑,湖南醴陵人,中国近代哲学家。1913年(民国2年)进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15年在东京与友人发起组织“学术研究会”,1916年6月在东京编辑出版《民铎》期刊,抨击军阀专权。1918年,李石岑回国后,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并在上海继续主编《民铎》,着重介绍和阐述西方哲学、社会学和教育学。自第五期开始,《民铎》杂志采取折衷的立场,以学术研究为号召,大量介绍西方的哲学文化思潮。先后编辑出版“现代思潮号”、“尼采号”、“柏格森号”、“进化论号’“康德号”等期刊专号。李石岑主观上希望利用西方的“新思想”来冲击顽固存在于我国的封建专制意识形态鼓舞和影响新青年,反映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爱国热忱和追求新思想新知识的精神,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笔墨。1926年(民国11年)1月至次年夏,李石岑任商务印书馆《教育杂志》主编,著作有《教育哲学》《哲学概论》等20余部,是中国哲学史上永久的财富。1934年10月因病去世,年仅42岁。

陈兼善(1898—1988),字达夫,号得一轩主人,浙江诸暨人。我国著名的动物学家、鱼类学家和教育家,中国鱼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12年考入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1921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8年4月,前往西沙群岛调查生物资源,从此开始研究鱼类,次年出版了《广东鳗鱼研究》一书。1931年,在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鱼类研究所进行深造。1934年,又前往英国大英博物馆进行专门研究。同年秋回国,先后执教于暨南大学和广东勷勤大学。抗战胜利后,在台湾参加接管台湾博物馆、台湾大学等,并任台湾博物馆馆长兼台湾大学教授。著有《普通动物学》《进化论纲要》《人类脑髓之进化》《动物学词典》《二十一世纪动物学》《遗传学浅说》等10余种专著,《中国鲨鱼概论》《台湾鱼类大纲》等30余篇学术论文,在国际学术界享有颇高的影响。

三、策划专号出版的编辑策略

《民铎》曾经出版了六期专号,分别是《现代思潮号》《尼采专号》《柏格森专号》、《进化论专号》(上、下)《康德专号》。倡言“人生哲学”,传播杜威实用主义、柏格森生命哲学、德国精神生活论、尼采超人哲学、英国罗素逻辑实证主义。李石岑指出:詹姆士与柏格森“足以代表最近哲学家之新倾向,实为近代民主主义思想之源泉”,肯定他们是“发挥助长美法两大共和国之精神者也”[3]。

1、《柏格森号》。

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法国哲学家,生命哲学代表人物之一,创造进化论的提出者。柏格森用“生命冲动”和“绵延”来解释生命现象,认为生命冲动就是绵延,就是“真的时间”,就是宇宙的唯一实在,而这实在只能靠直觉来把握。

《民铎》1921年初出版的第2卷第4号,载有李石岑的文章《现代哲学杂评》,重点地介绍了柏格森的思想。李石岑在任《民铎》主编时,着力介绍柏格森哲学,把《民铎》作为宣传柏格森哲学思想的主要阵地。1921年12月出版的《民铎》杂志第3卷第1号,李石岑把它编成“柏格森号”,共刊出18篇文章。

民国时,研究柏氏思想的文章纷纷见诸报刊:冯友兰的《柏格森的哲学方法》和《评柏格森的<心力>》、吴康的《柏格森哲学》、唐君毅的《柏格森哲学与倭铿哲学之比较》、范寿康的《最近哲学之趋势》和《柏格森之时空观》、李石岑的《现代哲学杂评》等等。这一时期在柏格森研究方面造成声势的还是要数《民铎》杂志出的“柏格森专号”。《民铎》杂志于1922年出版“柏格森专号”,作者阵容十分壮观,当时的哲学名流均执笔写稿如张东荪、张君劢、蔡元培、梁漱溟、冯友兰、瞿世英及《民铎》主编李石岑等人或撰或译,参与了讨论。

2、《康德号》。

康德(Kant Immanuel,1724-1804)德国哲学家。德国哲学革命的开创者,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近代西方哲学史上二元论、先验论和不可知论的代表,有重大贡献的自然科学家。1755年匿名出版的《自然通史与天体论》,第一次在长期统治人们思想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缺口。康德的哲学思想是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在德国的特殊表现,高度的思辨性是这种思想的一个特征。

1924年4月22日是康德诞辰200周年,我国国内报刊为此均刊登康德像,发表纪念文章。《学灯》和《晨报》副刊发表了胡嘉的《康德学说与我们对于康氏生辰纪念之感想》和张东荪的《康德杂谈》。《晨报》还刊出甘蛰仙的《康德纪念与东原纪念》和《康德在唯心论史上之地位》,二文对于康德哲学做出了较高的评价。同年的《学艺》和1925年的《民铎》杂志,先后出版《康德专号》,发表纪念论文,多达35篇,把纪念康德的活动推向一个小高潮。

1925年4月《民铎》杂志出版了《康德号》专号,把康德哲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向了高潮。刊有吴致觉、余文伟的《康德哲学的批评》、胡嘉的《纯粹理性批评梗概》、任白涛的《康德的和平论》、朱经农的《康德与杜威》、叶启芳的《康德范畴论及其批判》和张铭鼎《康德批判哲学之形式说》等。这些文章反映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康德哲学的理解和把握达到的程度,并有精到的论述。

3、《尼采号》。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著名德国哲学家。1902年梁启超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中,谈到尼采:“今之德国有最占势力之两大思想,一曰麦喀士(马克思)之社会主义,一曰尼至埃(尼采)之个人主义。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在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伏;尼至埃谓今日社会之弊在少数之优者为多数之劣者所钳制。[4]”这是我国最早谈及尼采的作品。五四运动前后,尼采思想受到我国思想界的重视与宣传。陈独秀曾多次援引尼采思想以开导和启发中国青年。新文化运动中,尼采思想受到文学界的大力推崇。1920年8月,《民铎》杂志出版了尼采专号,全面介绍了尼采。

尼采所提出的强烈的意志力和勇敢、坚强、创造性的强者道德,对于改造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颓靡、虚伪、苟且偷生、浑浑噩噩的社会风气和懦弱顺从的奴隶道德恰恰是当头一棒。总而言之,尼采学说对20世纪初的中国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是推动病入膏肓的中国社会变革的强大推动力之一。发表在20年代初的这些文章是很有份量的,它也从侧面体现了《民铎》杂志的学术价值。

4、《现代思潮号》。

《民铎》一卷六号是“现代思潮号”。征服物质,并使物质为其所用,以完成进化之创造。“此生之冲动,即宇宙创造之原动力。”他认为哲姆士是以“情意生活”之利害关系为认识之源或出发点。由此利害关系而选择事物,感知事物,然后积无数选择而成认识,再积无数认识而成意识,总之“情意选择”为原动力,此犹之于柏格森的“纯粹记忆”,均是“征服”或“选择”以“利我”,为我所用(我代表人类意识)。对于倭铿,李石岑介绍其“精神生活”独立存在问题。他认为倭铿是以超越感觉世界的“精神生活”为主宰,此“精神生活”又是超过个人主观思维的“普遍的内性”,不受任何束缚。因此“普遍内性”所成之全部活动,即为“新生活”之内容。这种“精神生活”就是“独立精神生活”。但这是“超人”的精神生活,而一般人,则是“感觉生活”者,应当服从“超人”的意志和自由,“始有意义也”。总之,“独立精神生活”,超人意志或“生之冲动”、“情意选择”之精神力量,是能够主宰世界,推动历史和人类前进的。

本期最后,又介绍了欧美和日本的著名杂志名称和有关杂志目录,包括哲学、经济、历史、文学、教育、政治学、社会学、宗教、国际时事各个方面[5]。

5、《进化论号》。

1859年,《物种起源》一书在英国出版,由此创立的生物进化论为生物学科及人类文明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9世纪下半叶,生物进化论开始通过各种媒介传入中国,迅速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反响,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思想变革不仅涉及了生物学界,更是深刻影响了社会学等非自然科学领域。《民铎》于1922年出版了两期进化论专号,全面系统介绍、引进了生物进化论,其中以陈兼善先生的笔墨最重,这些珍贵的研究资料为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陈兼善先生以其深厚的生物学基础为读者解读生物进化论,先后撰文《进化之方法》《达尔文以后之进化论》《达尔文年谱》《进化论发达史》发表于《民铎》3卷4期、5期的《进化论号》上。“生物界中有一种进化的现象,“类生类”的事实为人所熟知,类生非类也是常见的。因有产生不相类似的子孙的事实,新种才能形成。这一事实即为变异,有变异然后有进化,换言之,就是有变异然后有新种之形成,因为进化论就是讨论种之起源的。关于新种如何形成,达尔文颇有所主张,达尔文主张有两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发生新种,而现在许多生物学家都说只有一种,如“雀入大水为蛤”是突如其来的,捉摸不到的,即所谓突然变异(Mutation)[6]。

陈兼善以引人入胜的话语带领我们走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世界。“凡是研究生物学的人,甚至于一般喜欢读书的人,研究过近代思想史的人都知道1859年以前的世界和1859年以后的世界,中间可以划一鸿沟,用一个‘变’字代表1859年以后的世界中各方面之特色。达尔文的种源论就是引起这个新观念的大著作[16]”。作者激动的情绪溢于言表,‘大著作’三个字尽可概括矣。“这一部空前的大著作——种源论——并不是突如其来,从生物学史上看起来的确可以寻出他逐渐发展的痕迹”,作者以其丰富而专业的生物学知识对这部著作进行了正确的评价,“所以达尔文的种源论只可以说集先贤之大成,不能说是创作。其实达尔文所指示我们的,重于进化的事实而轻于进化之理论。”

《民铎·进化论号》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学术态度,通过详细的进化论研究和知识介绍,深入浅出地向国人介绍了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发展及达尔文的生平事迹。《民铎·进化论号》刊登的文章已不仅仅是新闻报道式的单一陈述,开始转变为深层次的研究论文,开始发表我国生物学家探索进化机制、生物进化证据等方面的研究论文。首次完整勾勒出生物进化论的创立过程,使得进化论的传播呈现出理论化、集约化的趋势,有助于中国知识分子正确理解生物进化论。

6、首次发表《达尔文年谱》。

陈兼善做《达尔文年谱》发表于第5期专号,这是首次对达尔文的生平以年谱形式进行记载,对其从出生、求学经历、贝格尔舰航行考察、进行科学研究、整理论文、出版《物种起源》等代表事件进行了仔细的梳理和记录,条理清晰、文字优美、语言精练。文中还非常详细记载了《物种起源》一书的每一版本的发行时间及印刷册数,分别是“1859年11月24日,种源论刊行于世,共印1250本。达尔文自述曰‘吁天乎!予所怀之全部意见既发表于世,予全身如释重负矣!’;1860年,发行第二版3000部;1861年,种源论发行第三版,共印2000部;1866年,种源论发行第四版,共印1250部;1869年,种源论发行第五版;1872年,种源论发行第六版[7]。”这些记载为我们了解这一伟大著作提供了清晰的线索。

四、结论

期刊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兼及物质与精神、内容与形式等诸多特质,在学术研究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期刊的办刊宗旨和编辑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学术风潮,民国时期的《民铎》杂志策划出版专号的传播学意义与影响在于:

1.期刊专号的诞生大大地开拓了学术受众的空间分布和社会层级,弥补了传统传播方式的不足。此时的专号不仅仅是期刊的一种样式,而是一种思想中介,它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产生的历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在编辑方法、出版和发行等方面的探索给后人留下了大量可供借鉴的经验。如,准确的受众定位、传播者的特异之处、集中的专题研讨以及兼容开放,海纳百川的气魄等。为知识分子传播新知提供了广阔平台,进一步加强了传播效果,促进了现代文化的转型与社会进步。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五四时期期刊介绍[G]:第三集上册.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329.

[2]王守常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哲学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62.

[3]李石岑.现代哲学杂评[J].民铎,1921,(4).

[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二[M].选自新版丛报,1902.10.16.(18).转引自李洁.谈谈尼采的权利意志思考.哲学研究.1998,(8).

[5]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G]:第五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22-425.

[6]陈兼善.进化之方法[J].民铎·进化论号,1922,(3):4.

[7]陈兼善.达尔文年谱[J].民铎!进化论号,1922,(3):5.

猜你喜欢

柏格森专号进化论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归乡喜若狂——进化论诞生背后的故事
论五四时期的期刊专号*
达尔文与进化论
柏格森生命哲学理论对语文教学智慧的启示
生生不息之美
品牌进化论
Y1—Y6“爵”式造型进化论
卷首语
为何时间:从柏格森、胡塞尔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