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思想 开拓奋进共谱海南时代新篇章——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毛志华

2014-10-23毛志华

今日海南 2014年9期
关键词:海南岛经济特区特区

毛志华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他为海南开发建设所作出的伟大贡献。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主要倡导者和决策者。他生前虽然仅于1960年来到海南岛视察过一次,但他的名字却与海南紧紧联系在一起。从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到今天,时光已过去26年。这26年间海南改革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与邓小平同志及其理论指导密不可分的。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回顾海南改革发展历程并从中感悟邓小平理论的深刻含义,对于我们在未来的发展和实践中更好地牢记使命、不忘重托,推动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960年,邓小平同志视察万宁县国营兴隆华侨农场咖啡园。(海南省史志办供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定不移地走海南特色发展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在一系列讲话中,对“解放思想”做过全面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他强调,在一切工作中都要坚持实事求是,而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一条主线,也是指导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科学指南。从建省办经济特区到建设国际旅游岛,海南发展路径的选择就是在充分认识岛情省情,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的产物。1988年4月,国务院批转《关于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开发建设的座谈会纪要》,要求海南结合实际,“探索自己的发展路数,不要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模式。”2008年3月,时任省长的罗保铭在中央新闻采访团见面会上指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来,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既符合海南实际,又能够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具有海南特色的发展路子。”

道路至关重要。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海南在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上经历了一段甚为艰辛的历程。海南是在经济社会较为落后的基础上建省办经济特区的,这之前,特区试验已在深圳等地取得成功。和其他四个城市型经济特区不同,海南拥有广大农村,基础薄弱,经济落后。要在这样一个农村和农业人口占多数,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地区建设经济特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并充分发挥对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和排头兵的作用,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可想而知。

由于对海南省情岛情认识不充分,建省之初,海南的产业发展战略一度摇摆不定,以至于当大量资金、人才等要素涌入海南时,这个年轻的特区竟不知所措。正是由于未能找到正确的符合海南客观实际、立足海南自有优势的产业发展道路,大批资金最终一齐投向了房地产市场,并吹起了1990年代影响深远的海南房地产泡沫。1993年,房地产泡沫破灭,海南经济运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海南经济在经过短暂的飞速发展之后随即进入了低迷期。

教训甚为惨痛。但海南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在痛定思痛之后,按照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示精神,认真吸取房地产泡沫的深刻教训,仔细研究岛情省情,积极探索更加符合海南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1996年,在经过反复的考量和艰辛的探索之后,“一省两地”的产业发展战略被清晰地勾勒出来,即建设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度假休闲旅游胜地,海南在发展道路问题上开始注重突出自身的区位、资源和生态优势,海南也终于找准了自己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位置。1998年,海南经济在持续低迷后,逐渐走出低谷,实现恢复性增长。

“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提出后,历届省委、省政府不断加深对自身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并丰富完善了“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1999年,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作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决定,中国第一个生态省拉开了建设序幕;2002年,省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发展战略;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以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为主要内容的“双大互动”战略;2007年,省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生态立省、开放强省、产业富省、实干兴省”发展战略;2009年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从“一省两地”到“国际旅游岛”,这是一个一脉相承又不断探索开拓的发展过程。当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国家赋予海南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正在抓紧落地,海南也正在朝着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朝着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目标迈进。在这个时刻,我们不能淡忘海南曾有过的挫折与艰辛,更应该时刻遵循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光辉思想,不断拓展并坚持走好符合自身实际的改革发展之路。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科罗舍茨时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经济特区,这就是海南经济特区。”(海南省史志办供图)

“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自觉扛起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的历史担当

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干革命、搞建设”,党员和人民群众都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否则,“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上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兴办海南经济特区是在邓小平倡导下,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它揭开了海南改革发展的崭新篇章。作为全国最大和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仅是海南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海南大特区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1990年5月,时任总书记江泽民视察海南时指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这个决心是小平同志下的。”邓小平一直密切关注着海南,关心着海南的开发建设。1960年1月,邓小平和彭真、李先念等中央领导来到海南,先后到崖县、万宁、琼海、海口等地参观考察。考察过程中,海南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热带自然资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0年和1983年,在邓小平的授意下,党中央和国务院先后两次召开会议讨论加快海南岛的开发建设问题,确定了海南岛实行“以对外开放促进岛内开发”的建设方针,实行一系列“不是特区的特区”的优惠政策,掀起了海南改革开放的新高潮。1984年2月,刚视察完深圳等地返回北京的邓小平,在邀集中央负责同志商谈办好经济特区和增加对外开放城市的问题时提出:“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中央高层开始把目标聚焦在海南岛上。同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著名企业家哈默时说:“我们决定开发海南岛。利用天然气还可带动其他行业。这里铁矿丰富,可以发展钢铁工业。”邓小平关于开发海南的思路越来越清晰。1987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第一次公开提出了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战略构想。他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设立海南省、建设海南经济特区。

创办海南经济特区,是继创办四个经济特区之后,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特区建设理论的又一次伟大实践。按照邓小平的构想,要在海南实行比其他特区还要“特”的政策。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试验田”和“排头兵”。建省办经济特区26年来,海南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大量宝贵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在全国创下了多个“率先”,在经济、民生、旅游、行政体制改革等多个领域发挥了先行先试的作用,有效践行了全国最大特区的神圣使命。

“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海南始终不变的期许。1993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海南时指出,“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要办得更活更实更富生机更有成效,继续当好‘排头兵’,为全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发挥试验、探路和积极推动的作用。”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对海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海南要突出经济特区的‘特’字,努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2013年,在建省办经济特区2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后发优势多,发展潜力大,要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来,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这些与邓小平赋予经济特区的使命、对经济特区的战略设计是一脉相承的。

特区之“特”,最初体现在改革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在全国全面确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特区优势不再明显,特区不“特”了。然而从使命上来说,特区还要继续“特”下去,还要继续肩负起为中国改革发展探路的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我们要继续高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旗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从海南的特色和优势出发,在发展开放型服务业、特色城镇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文明建设、规范高效优质政府服务、军地军民融合式发展等六大方面争创实践范例,用实打实的有力举措回应习近平总书记的期待,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探索新方法、积累新经验、作出新示范,真正实现小平同志“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期许。

“机会难得,不宜拖延”,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推动海南改革发展

面对“洋浦风波”,邓小平明确表态,支持海南在开发洋浦问题上所做的探索,并作出批示:“我最近了解情况后,认为海南省委的决策是正确的,机会难得,不宜拖延,但须向党外不同意见者说清楚,手续要迅速周全。”邓小平的重要批示,平息了关于洋浦开发的激烈争论,奠定了洋浦在海南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洋浦,位于海南岛西部的儋县(今儋州市)境内,是个濒临北部湾的半岛,气候干旱,土地贫瘠,不宜农桑,十种九不收。尽管洋浦不适宜农业开发,但却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三面环海,海岸曲折,港湾深阔,地势平缓,是一个“中国少有、世界难得”的天然避风深水良港。洋浦附近资源也十分丰富,有储量可观的石油、天然气等,具备提供能源和发展工业的理想条件。

海南是一个岛屿型经济特区。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初,战略目标高与开发起点低、资源丰富和资金匮乏的矛盾极为突出。要一下子全面开发、全面铺开建设,既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也不具备条件。因此必须要选准突破口,走开发一片、收益一片的路子。1988年8月,省第一次人民代表会议报告明确指出:“根据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我们将首先集中力量搞好洋浦开发区的建设。”但在一穷二白的荒凉之地进行开发建设需要海量的资金,只靠海南自身力量和国家的投入是无法完成的。在经过深入的探索论证之后,海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洋浦作为试验地,采取“引进外资,成片承包,系统开发,综合补偿”的方式,在洋浦地区一次性划出30平方公里区域,期限70年,由外商成片承包、系统开发。这就是所谓的“洋浦模式”。

新探索、新模式一经问世,便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然而,未曾料到,海南省委、省政府为加快海南开发建设采取的这一模式,却引发了一场空前猛烈的风波。一些不了解实情或思想观念陈旧的人极力反对把洋浦成片承包给外商开发,斥之为“出卖主权”“丧权辱国”。与此同时,国内外的某些报刊也发表文章,斥责“卖国行为”“新国耻”。这后来被人们称之为“洋浦风波”。

就在国内外舆论沸沸扬扬、外商却步、海南干部群众困惑为难的时候,1989年4月,邓小平明确表态,支持海南在开发洋浦问题上所做的探索,一锤定音,平息风波。邓小平的批示拨开了笼罩着洋浦开发的重重迷雾。同年5月,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派出调查组,到洋浦开发区再次考察。考察的结论认为,洋浦开发既未丧失主权,更不是什么“开门揖盗”。虽然“风波”延缓了洋浦开发计划,但在党中央、邓小平同志的大力支持和亲切关怀下,海南省各级领导和全省各族人民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抢抓机遇,为洋浦的早日上马,扎扎实实地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

1992年1月,邓小平再次南下,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之后,中国大地迅速掀起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新一轮热潮。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的改革号令,进一步扫除了洋浦发展的思想障碍。3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南省吸收外商投资开发洋浦地区30平方公里土地,建设洋浦经济开发区。今天,洋浦经济开发区的面积已由最初的30平方公里扩容至120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一港三基地”的发展架构。洋浦经济发展快速,在海南经济发展全局中的龙头作用越来越明显。

“机会难得,不宜拖延”这八个字,生动体现了邓小平对中国加快发展的迫切愿望。历经20多年的沧桑变革,海南的发展日新月异,其中“机会难得,不宜拖延”的机遇意识始终贯穿于海南开发建设的方方面面,以其巨大的精神感召力指引着一代代海南人砥砺前行。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海南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表明,南海段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线路,海南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中转站、补给港,地位十分重要。在这个背景下,海南要牢牢把握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机遇,找准重振“海上丝绸之路”的坐标,争做“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引领者和桥头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邓小平同志虽然离开我们17年了,但他为海南开发建设所作出的伟大贡献,海南人民将永远铭记,他关于加快海南开发建设的思想情怀历久弥新。时代在呼唤,人民在期待。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邓小平同志为我们开辟的宏伟基业,倍加珍惜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的难得机遇,积极投身于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火热实践,立足实际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勇于实践,把握机遇真抓实干,力争干出一番事业,共谱大美海南的时代新篇章!

猜你喜欢

海南岛经济特区特区
中国游客的海岛旅游需求时空特征分析——以济州岛和海南岛为例
基于气候季节划分的海南岛气候康养特征探析
海南人为什么说福建话
临港新片区的法治期待
“早春茶”开采
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出水平
DC炫特区
论经济特区在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陈云不赞成发行特区货币
试论朝鲜对外经济关系现状及其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