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与玄思的产物
2014-10-22陈腊梅
陈腊梅
摘 要:“追求不可能实现的事物,讽刺性的实现人类的梦想,挖掘理想主义哲学的各种含义,探寻存在的混乱与无益,思考时间的周而复始和理性的失败……”这是博尔赫斯一贯的主题。本文将在这几个主题的引导下一步步走进博尔赫斯深邃浩渺的思想世界,感受他诗歌中那种交错的时空感,并且简述博尔赫斯的生平和他所喜爱的诗人,以及本人对他的几首关于时空的诗歌的详细的分析解读,以此来谈谈本人在博尔赫斯的时空之中看到的自己的人生哲学。
关键词:博尔赫斯;诗;幻想;时空交错
中图分类号:I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9-0203-03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里斯,卒于瑞士日内瓦。他有英国血统,毕业于剑桥大学,精通英、法、德等多国语言。中学时代开始写诗,年轻时受到过西班牙极端主义文学的洗礼,这段精力培植了博尔赫斯对幻想和自由无与伦比的热爱与追求。而惠特曼的出现,则更是将这种对幻想与自由的追求推向了高潮。1968年,在一次访谈中博尔赫斯这样称赞惠特曼:“惠特曼是我一生中印象最深刻的诗人。……惠特曼所创造的人物是文学史上最可爱、最令人难忘的。惠特曼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博尔赫斯深深的爱着这位敢于直面所有磨难而高声歌唱自由的诗人。惠特曼好比博尔赫斯心中的英雄,就如一位少女初见自己思慕已久的初恋情人一样,博尔赫斯从此沉溺在了惠特曼诗歌的激情自由浩大之中,并且把自由而奔放的诗歌形式作为了他一辈子情感宣泄的最好形式。因而,我们才会看到这样的字眼:“博尔赫斯无疑是个诗人,并且只是个诗人,一生都在写作同一部诗集,其余的都只是他用来表演一个人的面具和虚构。”就连博尔赫斯自己也这么说:“我首先应该是个诗人。”
博尔赫斯是一个极为奇特和与众不同的人,他的感情生活更是从另一个方面强烈的印证着他的奇特。他一辈子大部分的时间都和母亲在一起,好不容易结婚了,却又迅速离异,并且离婚还是请求别人去处理,自己并未露面。而后一直与不同的女子恋爱,几乎每隔两三年他就会又有一次激动人心的恋爱。最终,在他去世之前两个月与比他年龄小了38岁的日裔女子结了婚。他个子瘦小,似乎还有一些胆怯,并且失明,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吸引了无数女子的仰慕。不,是整个阿根廷人甚至是世界人民的关注。无疑,这是博尔赫斯无比强大而深邃的思想造就而成的。
博尔赫斯一生都在自我的幻想中度过。他每天蛰居在图书馆里,尽情的幻想他生命中的时间、空间、存在与死亡。而后他用他的文字迷宫一次次的将他的幻想和玄思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在读其诗作的同时感受时间的交错和空间的重叠以及生命的无极限。当然,这当中少不了叔本华和贝克莱的影响。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充斥着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的色彩。
对于写作,我们常常感叹无法入手,没有切入口,似乎我们想要述说的所有内容都被前人精妙的书写过了,似乎我们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以尽情挥洒,具有开拓意义的写作方向。而博尔赫斯的伟大也正是在于:纵有前人的精耕细作,他依然能原地生花。一个好的诗作家总是这样,在同一个话题下,让文字跳动,让想象力飞翔。
有些歌,我们听千百遍,依旧不会厌倦;有的路,我们走千万次,都觉得很亲切;有的书,当我们拿起来后,就不愿意放下。《博尔赫斯诗选》就是这样的书。因为这样的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多的是一个用书的造型构筑的迷宫。进去了,就不太容易出来。不是不太容易,是不想出来。比如书中的这首《界限》:“有一行魏尔兰的诗句,我已回忆不起,有一条邻近的街道,是我双脚的禁地;有一面镜子,最后一次望见我,有一扇门,我已在世界的尽头把它关闭。在我图书室的藏书中(我正在望着他们),有几本/我再也不会翻开。今年夏天,我将有五十岁了,死亡消磨着我,永不停息。”
已经记不起的诗句,是无法回忆起来,还是不愿回忆?更恰当的解释是记忆不能容纳的界限。我们的大脑能记住的,愿意记住的就只有那么多。在博尔赫斯八十七年的人生中他走过的街道有多少?在我二十几年的岁月中我走过的街道又有多少?不是每一条街道我们都记得,但我相信在我们走过的那一刻,都曾留下深深的痕迹,或是唯美的故事,或是某种老旧的情调,或是平常的必经之路的平淡静谧……而此刻,这条道路却成为了禁地。是因为无奈,还是因为逃避?或许更多的是因为这条路上有太多太多记忆无力承受的东西,这就是界限。
镜子,人们生活中几乎无法离开的东西。一辈子我们会换掉一面又一面的镜子,这些镜子记录了我们容颜的变迁。什么时候我们会举起最后一面镌刻我们容颜的镜子?或许不用我们自己去举起,它早已照见了我们。因为对于失明的博尔赫斯以及我们这些有着明亮的眼睛却看不见世间一切的人来说,镜子更为合适的代名词是心。镜子如心,它是如此的真实。真实到不是由我们去照见它,而是它最后一次望见我们,要我们正视自己的心,在界限来临的那一刻。
人活在生活里,生活由多少扇门组成不得而知,但我们必定通过这些门与世界与他人联系,当我们把它们紧紧关闭的时候,就意味着对世间万物已不再有留恋。图书馆,一个让我们的内心安静又让我们思绪万千的地方。不断地阅读,不断的充实。只有生命的终止,没有读完的书籍。而此刻却有这么一本书籍,不再被我们翻开。界限让它不在成为书籍,因为死亡即将降临。
50岁了,一个预示着衰老的年龄,不再年轻,不再充满活力,开始慢慢细数着日子,与荒凉和孤寂为伴。当一切的过程如风,一切都归于终结时,我们该怎么面对?悲?叹?不!其实一切不也就因此而走向了永恒,界限也就此而被打破。肉体在消亡,灵魂却在轮回,它依附于另一个人的身上。当第一个我即将死亡的时候,第二个我就已经存在了。在另一个人的特质中我们可以发现与自己相似的地方。时间的循环,空间的扩大,宇宙的无极限,界限就此被冲破。这就是博尔赫斯,从一开始就以一种有限的界限让我体验到了时空无限循环的魅力与浩大。
再来看看这首《雨》:“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或曾经落下。下雨/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谁听见雨落下,谁就回想起/那个时候,幸福的命运向他呈现了/一朵叫做玫瑰的花/和它奇妙的,鲜红的色彩。这蒙住了窗玻璃的细雨/必将在被遗弃的郊外/在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洗亮/架上的黑葡萄。潮湿的暮色/带给我一个声音,我渴望的声音,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endprint
黄昏时分,一场突如其来的细雨,划破了眼前昏暗的天际。厚重的黑色积云瞬间变成水晶珠帘般的雨滴,从空中垂下,使得原本阴霾的天空不由分说的明亮了起来了。似乎这一切,不只是在现在发生,因为曾经的天空也明亮过。下雨,在博尔赫斯的诗歌里成了一个连接遥远的过去和当下的媒介,成了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滴滴答答的雨水声,敲打在地面上,让我们感觉了到所有的美好。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似乎我们生命中的一切都将以回忆的方式呈现。耳旁这淅沥沥的雨声融化且包含了生命中所有的幸福体验。这雨水会汇集,汇集成一朵娇艳欲滴的玫瑰。在这朵玫瑰的光环下,旧时所有灰色的记忆都将付诸东流,不复存在,迎来的是如玫瑰般娇艳欲滴的美好未来。
窗外,是一望无垠的原野。夜幕降临,细雨纷飞,这狭小的庭院如同一个饱经风霜的小妇人,是那么的脆弱无力,令人无比伤感。几株被洗亮的摇曳的黑葡萄,被潮湿的黄昏添上了一抹伤感的色彩。而就在这时,淋湿了的黑葡萄突然抬起头来,似乎是这场雨唤醒了它们身体里的能量,让它们转告“我”:“我”的爸爸正在用他浑厚有力的声音呼唤着“我”,告诉“我”他没有死去,他就要归来了。
黄昏的一场细雨在博尔赫斯笔下就这样被幻化成了一次父亲的回归,一次超越生死的相遇。过去,现在,将来,都在这场雨中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记得博尔赫斯曾有一句诗是这么说的:“这雨也曾落在哪个往昔的日子,哪一座迦太基人的庭院。”在那个往昔的日子,有父亲的陪伴,在那个往昔的庭院,同样也有一串摇曳的黑葡萄,就像这个黄昏,伴着细雨,我再一次听见了父亲的呼唤。是否,在将来的另一个黄昏的细雨中,我和父亲还将一起看着细雨中摇曳的黑葡萄?今天所记忆的,就是明天会遗忘的,可是我们却会在未来追忆今天的记忆和明天的遗忘。
相遇与时间。这两个词中似乎包含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圣奥古斯都曾经说过:“时间是什么?你们不问我时,我是清楚地知道的,如果你们问我,那我就真的什么也不知道了。”时间是什么?或许我们都不知道。正是这种不知道让我们有了活下去,活得更好的勇气。因为世间好似一个迷宫,我们既然在不知不觉中进来了,并且呆在这个迷宫中没有感到什么不适,那又何必要强求出去呢?或许相信博尔赫斯的时间的无限循环是最明智的选择。因为没有比这样的循环可以维系得更为恒久的了。
这样的博尔赫斯,只有在诗歌中才可以寻觅得到,也只有在回到诗歌时,我们才能感受到他的柔弱。他的诗句简约但却不失恒久性,也只有这样的诗句,能让我们在读诗的同时,感受到心与心交会时的那种叮咚作响,体会到酒逢知己千杯少的人伦情怀。
博尔赫斯的全部作品都可以概括为“诗和迷宫”。可以毫不犹豫的说,在博尔赫斯笔下,人生就是一个扑朔迷离、虚虚实实的“迷宫”,苦苦地追求全部都是徒劳。“迷宫”就是那时间和空间的无限转换。死亡与永生、记忆和遗忘、瞬间和不朽、短暂或永恒,文学不只是现实的再现,而是对生命价值和世界本质的推测和假想。
博尔赫斯的作品,几乎都会涉及到时间、空间或时间中的空间、空间中的时间这一类主题。他说令自己一生着迷的就是“时间的神秘形式”。他信奉毕达哥拉斯的“时间轮回”学说,认为时间犹如一座巨大的圆型迷宫,并不是直线流逝的,是在螺旋式的运动的,是回环往复的,会在虚实难辨的空间里慢慢展开……他还喜欢芝诺的“直线迷宫说”,“……这个迷宫,它只包括一根唯一的直线,而且是看不见的,没有尽头的线。”在这里,无尽的时间被消解在空间里,成为永恒。
我们之所以感到时间无始无终、连绵不断,只是因为我们找不到它的“裂缝或拼接处”。我们身处在这张时间的网中,走不出去,这就是我们的“宿命”。在这里,博尔赫斯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时间又玩了一个小花招,让我们以为是在说空间,老在空间的转换中寻觅,而始终不知只有设法撕开这时间的网罗,才有可能一睹这人生轮回的真相。
其实从感性层面来说,我们多愁善感,我们企盼来世,不都是因为冥思苦想于世间和空间的圈套中不能自拔吗?在不断阅读博尔赫斯的作品后,我们会发现他是否定时间的连续性的,或者更恰当的说,他夸大了时间的一瞬性。他认为世间是碎片化的,由一个又一个碎片化的分分秒秒凑成了看似连贯的时间假象。可是他又相信自我的永恒存在,因此,他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强化着空间的恒久性,以此来实现自我的永恒存在。从这个层面来说,博尔赫斯的人生是由不同空间架构在同一时间碎片的框架中连缀而成的。他的作品也犹如他的人生构成方式一样:每首诗歌都与别的诗歌之间处在一种似亲非亲似离非离的状态。就如《循环的夜》中的一段所说的这样:“我不知道我是否会在下一个循环里归来,像循环小数那样归来;但我知道有一个晦暗的毕达哥拉斯轮回/一夜夜总把我留在世上的某处。”他告诉我们:博尔赫斯一直在等待着那么一个人,一个能用他的诗句将他唤醒的人。为此,他时刻保持着似睡非睡的状态,只为与知己相逢时那片刻的温存。不管多久,他都将恒定的在此等候,只为那一声轻轻地呼唤。声音传达的瞬间,博尔赫斯已经从遥远的过去飞奔而来,来赴这个遥远的约会,再一次讲述那个古老的毕达哥拉斯轮回的故事。
《循环的夜》仿佛是对小说《小径分叉的花园》的一种应和。它们都告诉我们:我们每时每刻都存在于时间之中,但在博尔赫斯的世界里,时间不是永恒的线性的流逝的,它是多维的,是偶然的,是交叉的。就好比我们经常会在电影中看到的情节:很多年后,男女主人公都彼此结婚生子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毫无意识的,彼此都走在当初第一次见面的那个街角时,再一次相遇了……常常会让我们唏嘘感叹:命运有时的确是循环交叉的,那么时间也就绝对不可能是线性的。漫漫人生,诸如此类的事情会一再发生,我们常常会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感觉到,此情此景是对曾经的某个时刻的再现。其实,从大处来说,活着的每一天不都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吗?而我们期待的明天在本质上和今天又有什么不同呢?只不过是一种虚构的外壳变了。其实从这一层面来说,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如博尔赫斯的人生一样,由不同空间架构在同一时间碎片的框架中连缀而成。
博尔赫斯一生都陷于一个无限循环的谜中。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个时间与空间的谜。他一辈子最专注的事情就是不断地创造新谜,解开旧谜。然后再用他惯有的迷宫般的文字将那个模糊的谜底镶嵌在另一个新的谜中。循环往复,永无间断。这一个又一个的谜组成了一个个的寓言,它们向我们展示着:阴与阳;力量与衰弱;爱与死亡,就如博尔赫斯的柔弱外表与他强大的足以摧枯拉朽的幻想与玄思之间的对比一样震撼人心。
博尔赫斯的诗歌初初一读,很空泛,很不易于理解,但细细一想,慢慢品味却很舒服,很惬意。他的诗歌总能让人在感受激情与浩大之后,享受到一份久违的明净与质朴,进而是一种更深沉的沉思与遐想。在这个诗歌失语的时代,我们还要读诗,因为觉得这个世界与自我本身还有许许多多不可言说的东西。也许,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你会在一个小小的安静的洒满阳光的下午,坐在咖啡馆临窗的一隅,随手翻起博尔赫斯的诗歌,你必定能在那神秘的迷宫里,找到属于自己精神的一份寄托,从此,不再孤单。
——————————
参考文献:
〔1〕詹姆斯·伍德尔.博尔赫斯:书镜中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2〕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诗选[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3〕顾夏.博尔赫斯:诗歌是神秘棋局[J].语数外·知书阁,2011(01).
〔4〕宋志标.博尔赫斯的眼睛[J].雨花,2010(03).
〔5〕瘦猪.博尔赫斯的爱情[J].人物·阅读书评,2011(09).
〔6〕河西.博尔赫斯的双重生活[J].青春·散文随笔,2010(09).
(责任编辑 徐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