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曲解的语用分析
2014-10-22高永会
高永会
摘 要:刻意曲解是一种特殊的语用策略。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刻意曲解产生的语用理据、语用功能以及任意过度使用这一策略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刻意曲解;语用理据;语用功能;负面影响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9-0169-03
一、引言
在言语交际中,交际意图要想被实现很多情况下要选择使用除了言语之外的其他方法,也就是沟通策略。沟通策略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交流中出于某些特殊目的而使用隐含和推理的交际方式。这些沟通策略之一就是刻意曲解。刻意曲解(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是指语言使用者在充分理解对方会话隐涵的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或言语交际效果,利用某些特殊语境或者言语中的含糊表达,故意偷换概念、脱离或改变语境、转移话题重点或者曲解约定俗成的意义来歪曲对方的会话意图。
国内外学者在对误解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又研究了与之密切相关的“曲解问题”。何自然、申智奇的《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填补了刻意曲解研究的空白。误解和刻意曲解中听话人刻意误解对方话语意图是完全不同的,误解是在无意中传递意图,它发生在话语交际中听话人没有明确或者彻底理解说话人意图的情况下。刻意曲解则是发生在完全理解对话语的基础上,着重点是说话者在完全理解对方话语后,有意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同时也是说话人为达到某个交际目的而选择的特殊交际策略。
本文以文学作品和日常对话为材料,从语用学角度来分析刻意曲解产生的主要语用理据、语用功能和负面影响,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一交际策略更好地实现言语交际目的。
二、刻意曲解的语用理据
(一)刻意曲解与间接言语行为
英国哲学家和语言学家J. Austin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这三种言语行为是同时由说话者在话语过程中实施的。语言的间接性是在话语交际过程中说话者采用迂回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话语意图。从言语行为的视角来分析,John Searle把间接言语行为看做一个言语行为的实施间接地通过另一个间接言语行为的实施来实现。间接言语行为的应用有两种。说话人在同时能够使用间接语言或直接语言时,选择了间接语言以此来实现特定的交际意图。另一种是说话人不能用直接语言来表达意图只能选择间接言语。刻意曲解是属于第一种情况的间接言语行为。在实际语言交际活动中,刻意曲解是指说话者为了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刻意使用间接地言语表达方式。所说的内容是实现交际目的的手段,所要说的才是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为了避免矛盾和冲突,说话人会使用刻意曲解这种策略来间接地实施言语行为,以使话语变得委婉。例如:
(1)A: Teherens in Turkey, isnt it, Mary?
B:Dont you have a map?
在例(1)中,A用反问的形式来请B询问,但是B用另一个反问对A的询问不作回答,实际上这是一种委婉的拒绝同时也避免了尴尬。
(二)刻意曲解与合作原则
H. Grice认为,有一种双方都明了的交际目标存在于语言交际者间,双方都朝着这个目标进行靠拢,这也就是双方都遵守的原则。他把这种原则成为会话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也就是说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双方交谈的内容要符合交谈的目标或方向。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是合作原则的四种具象表现。然而,在实际言语交际中会话含义的产生正是凭借说话者对合作原则的违反。刻意曲解就是刻意误解说话者的交际意图或者自己的言语,从而让对方推理这么做的原因以及要达到的交际目的。例:
(2)A: Our Boss is disgusting man, dont you think?
B: Your dress is very beautiful。
例(2)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从刻意曲解而的角度来看,说话人B明白了B的意图但是不想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因而故意曲解A的交际意图。
(三)刻意曲解和面子理论
Leech提出了包括六个具体准则的礼貌原则,因为他认为大部分说话者是出于礼貌才会违反合作原则。Leech比较模糊的定义了礼貌原则,随后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面子保全理论”(Face Saving Theory)。他们认为礼貌是典型的为满足面子所需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面子是指社会人为自己和他人保留的一份尊重,又包括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消极面子是不想别人强迫自己接受他人想法或影响自己;积极面子的是渴望取得其他人欣赏。
在交际过程中,运用刻意曲解这一语用策略就能既尊重他人的积极面子又可以顾及到消极面子,以免带来尴尬或者冲突。例如:A和B是同龄的好朋友,A已经结婚了很多年,B一直单身,A频频催他找个对象。
(3)A:今年你还是一个人吗?
B:难道我会变成一条狗吗?
A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建议赶紧找个对象吧。B虽然理解了A的说话意图,但是他不想再讨论这个问题了,“一个人”在这个语境中是“单身”的意思,B刻意把它理解为判断的意思。这样的回答既告诉A他不想讨论这个话题,又产生了幽默的效果。这样避免了尴尬和矛盾就保全的对话双方的面子。
(四)刻意曲解和关联理论
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是整合了交际和认知把语言交际看做认知过程。同时,“对话语的理解实际是听话人甄别说话人交际目的的过程,它是一种依附于语境的推理交际过程(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言语交际成功与否取决于关联性的大小。刻意曲解就是听话人为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特意歪曲对方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能够达到交际目的互明的认知环境形成于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能够显映相同的事实或假设时。交际双方缺少了能够相互显映的认知环境,交际就会失败。话语交际者对互明的认知环境的故意破坏实际上就是刻意曲解。例:endprint
(4)病人:What do you charge for dental filling?
牙医:100 dollars.
病人:100 dollars for afew minutes' work?
牙医:Well, if you like, I could do it slower.
病人的真正意图是是诊费太贵了,不能少点吗。牙医肯定明白了病人的话,但他刻意把它曲解了。牙医却故意不承认他和顾客互明的认知环境,把病人的不满和请求刻意曲解成嫌时间太短,做出了“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做的慢一点”,这样不仅摆脱了病人的责难,拒绝了他的请求也避免了双方的争执。
三、刻意曲解的语用功能
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时,总是根据语境和自身需要采取不同的语言策略。刻意曲解作为交际者经常使用的语用策略主要可以实施以下几个特定的语用功能。
(一)制造幽默效果
在一些场合中,适当的使用刻意曲解可以营造幽默轻松愉快的的氛围,使自己处于更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中。
例如:在《红楼梦》第二十回中 黛玉因见宝玉因和宝钗玩来迟了而产生误会,因而和宝玉吵起来,不听宝玉的解释独自在房中伤心流泪,宝玉在见完湘云后返回潇湘馆来温婉劝慰黛玉。二人正说着,湘云走来,说道:“爱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玩,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上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
黛玉听到吐字不清的史湘云说“二哥哥”便开玩笑说她在叫“爱哥哥”。黛玉把湘云的“二”刻意曲解成“爱”是为了打趣湘云,既制造出了幽默的效果缓解了紧张的气氛也一方面也表明自己不再赌气了。
又例如,课堂上一个学生在睡觉,老师指着他对他同桌说:“关心下。”同桌赶紧把自己外套脱了披在他身上。其实同桌实际上明白老师的意图,是让叫醒睡觉的同学,然而为了制造幽默的效果可以误解了老师的“关心”二字。既缓解了老师的不满也把同桌叫醒了。
(二)摆脱困境,避免自己不想说或不愿做的事
在某些场合中,说话者不想提及某件事或不想参与某件事的讨论,根据上一章讨论的刻意曲解的语用理据中,在实际话语交际中说话者往往违反合作原则产生会话含义,另一方可以刻意曲解对方的会话含义从而避免自己不想说或不想做的事。
例如,在约会了几个月后,女生想让男生求婚但是男生目前还不想结婚。
(6)GIRL: Darling, I want to dance like this forever.
BOY: Dont you ever want to improve?
女孩的I want to dance like this forever隐含I want marry you等意思。男孩是能够推断出女孩的会话含义的,但由于他还不想立即就给予女孩承诺,避免了讨论这个话题。
(三)避免冲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对方抱怨、生气发怒的状态下,有时刻意曲解能够避免冲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例如,在约定时间里丈夫却没有出现在约好一起吃饭的餐厅,妻子一连好几天都很生气。
(7)妻子:我一看见你就来气!
丈夫:好啊,我练了一年的气功还没有气感,原来你把我的气都看到你身上了啊。
妻子原意是责怪丈夫,丈夫采用刻意曲解这种策略之后,这种幽默可以缓解妻子的怒气,比单纯的道歉和争吵会有更好地效果。两人的即将吵架的局面也得到了改善。
(四)抵御侮辱、维护面子
在上述语用理据中已经提到面子是每个社会人都积极为自己争取社会上的尊重。命令、建议、警告等行为威胁到了听话人的消极面子,指责、批评讥笑提及禁忌话题等行为则是威胁到了听话人的积极面子。例如,
(8)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在彼得堡参加一个公爵的家庭舞会,他邀请一位小姐跳舞,这位小姐傲慢地说:“我不能和小孩子一起跳舞!”普希金灵机一动:“对不起,我亲爱的小姐,我不知道你正怀着孩子。”
这位傲慢无理的小姐把普希金当成小孩子,是对他的奚落,威胁到普希金的积极面子,普希金把她的话刻意曲解成我不知道你正怀着孩子,抵制了侮辱也维护了自己的面子。
(五)缓和气氛,打破僵局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刻意曲解来打破交际中的僵局,得以让交际活动得以进行或者缓和一下气氛。Jack跟一个女孩初次约会,但女孩有点害羞和紧张。
(9)Jack:你想吃点什么?
Girl:无所谓。随便吧。
Jack:好的,服务员,给这位小姐来一份随便。
Jack将随便曲解为一种食物,制造了幽默效果,可以缓解女孩紧张的心情,打破对话的僵局。
四、刻意曲解的负面影响
在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刻意曲解现象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上述已经谈到了刻意曲解的语用功能大都是积极影响。但现实生活中不乏为了利益滥用这一策略的现象,往往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中国古代的“文字狱”有时就会利用恶意的刻意曲解,使之成为行凶手段。
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曾用“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文字来赞美朱元璋。朱元璋却牵强附会,硬认为“光”是指光头,“生”就是“僧”,是在骂他当过和尚,“则”与贼近音,意在骂他是贼,竟下令把徐一夔杀了。
又如,当今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最为关心,一些不法报纸和网站就会为了发行量或点击率,违背职业道德,恶意曲解原始信息,制造耸人听闻的新闻。例如,“偶氮甲酰胺”是一种可作为面粉处理剂用于小麦粉中的食品添加剂,同时也被用作发泡剂广泛用于人造革、运动鞋底、发泡拖鞋等。然而,当SUBWAY的面包中被记者曝出含有该成分后,网络上却以“鞋底成分”这样带有冲击力的名称来代指。一时间“面包含鞋底成分”的新闻充斥网络。这实际也是一种刻意曲解,不但增加了消费者的焦虑感,而且对面包品牌造成不小损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五、结语
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对刻意曲解的语用理据、语用功能和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本文是对刻意曲解的基础分析,但能够加深对刻意曲解的认识,有助于人们认识到在现实言语交际活动中语用策略的选择和使用的作用,从而对人们的语言交际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参考文献:
〔1〕Cummings, Louise. Pragmatics: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Levinson, S.C. 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Sperber. D.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4〕曹雪芹.红楼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
〔5〕胡彩霞.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有意曲解[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1):32-34.
〔6〕何兆熊.新编语言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8〕何自然,申智奇.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03):163-170.
〔9〕金和.幽默金口才[J].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10〕刘艳秋.语用误解与刻意曲解[J].外语研究,2006(01):24-26.
〔11〕孙亚.也谈刻意曲解[J].外语研究,2005(02):10.
〔12〕吴央宗.对话语言中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12):73-75.
〔13〕张小宁.言语交际中刻意曲解的语用理据与运行机制[J].新乡学院学报,2010(05):151-153.
(责任编辑 徐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