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字经》的英文译本差异看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演变

2014-10-22闫枫李志远

考试周刊 2014年68期
关键词:三字经翻译中华文化

闫枫 李志远

摘 要: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既是中华民族的财富,又是世界的财富,因此,其海外的传播和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历朝历代都有推广进行,但是传播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本文将通过《三字经》早期译本和现代译本的比较,分析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演变趋势。

关键词: 中华文化 翻译 《三字经》

一、引言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五千年丰厚而深邃的传统文化,对整个世界的文明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不管是对于我们自己还是对于其他文化,中华文化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都决定了对它的传播研究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对于中华文化传播的研究,必然会大大丰富我们对人类文化传播的认知,同时将使我们对自己周围的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在过去的几百年间,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地位和影响力的改变,中华文化的传播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十八世纪,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当时的中国以其井井有条的社会生活、精美的艺术品和深邃独特的思想,引起世界的关注,并在欧洲掀起一场中国热。而今天,中国凭借其高速的发展、中庸的处事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再一次赢得世界的注目。每一次世界的关注,都带动了中华文化的迅速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涌现出大量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优秀译作。它们既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同时体现了特定时代文化传播的特点。本文就将通过《三字经》清代早期译本和现代译本的比较,分析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演变趋势。

二、《三字经》译本比较

作为在中华大地上流传最广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三字经》可以被看做是一部中华文化简练而全面的载体,在历次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中都扮演着一定的重要角色。而不同时期的《三字经》译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时期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特点和趋势。

《三字经》最早于清代传入西方,在清代众多译本中,当属早期英国著名传教士马礼逊的译本最具代表性,他翻译的《三字经》在西方掀起中国文化的热潮,也对中国文化的西方接受起到积极的作用。近两百年后,中国学者王宝童先生,怀着弘扬中华文化的壮志,以独特的情感和美学观再译这部文化经典。两个英译本中存在的差异,正可以清晰地体现不同时代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具有的特点。

1.译者翻译动机

翻开马礼逊的英文译本,我们会发现该译本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翻译,而更接近于一个英国传教士根据自己喜好和视野选取的有关中国文化习俗和宗教的杂说。马礼逊想要向英国读者展现的绝不是中国文学,或者某一方面文化的细致展现,而是想用速成的方法向他们介绍中国这个对他们来说充满神秘和未知的国度与社会。该译本的取材和译文中的注解,充分体现了译者翻译的动机并非仅仅是对该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译者更想通过这部文学作品向英国民众大致地介绍中华文化。因此,该译本充分体现了十九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色,是那个时代文化传播的产物。

对比之下,王宝童先生的英文译本堪称一部中规中矩的文学作品译本。作为一名当代中国学者,王宝童先生除了想让外国读者通过《三字经》中记叙的故事和道理了解中国的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他的译本向海外读者展示中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中华文化道德的优秀,以及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自豪与骄傲。这一次的翻译不再是粗略的介绍,而是一种从情感到文化和美学的传達。

正是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动机,成就《三字经》两个截然不同、风格迥异的英文译本,而这两个译本上也都刻上时代的烙印。

2.读者需求

从更深层次分析,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动机,主要来源于不同时代读者的不同需求。

在清代,中国虽然国家繁荣,但仍是一个闭关锁国、自我封闭的国家,这就使得西方民众对这个神秘而古老的国度充满好奇心和探知欲。遥远的距离和不便利的交通,使他们没有机会了解这个国度,一本简略介绍该国文化风俗的书正是他们所渴望的。马礼逊翻译《三字经》的目的正是为了迎合英国读者的这种需求。

而如今,中国的开放发展,全球化的迅速推进,早已揭开了中国神秘的面纱。现在外国人要了解的早已不是两百年前粗浅的风俗文化。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强盛,也折服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先进,所以他们现在渴望的是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而此时,中国学者具有美感、深刻独到的译本正是海外读者所需要的。

3.翻译策略选择

不同的读者需求和翻译动机,影响了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

马礼逊为了满足读者尽快了解风俗文化的好奇心,选用节译和编译的翻译策略,只选用有趣并且比较有代表性的部分。同时译者在译本中做了很多的注释,旨在通过注释对原文相关的异国文化风俗做介绍性说明,有的注释甚至跟原文联系并不紧密,仅仅是为了向读者展示更多的信息,因此注释多具主观性。这样的注释方式在现代的翻译中非常少见,应该算是读者对异国文化极陌生阶段特有的产物。

因为现代读者的不同需求及翻译的不同动机,王宝童先生在翻译过程中更专注于以美学的方式将原文的情境与道理忠实地体现出来,让读者通过阅读译本中的文字就能充分的体会带原作的思想和情感。由于信息一定的普及型,读者早已不满足于粗浅文化的介绍,忠实且原汁原味的呈现方式,成为现代翻译的主流。

三、结语

在过去的两百年中,中华文化的传播从未停止,它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演变。在海外读者层面,两百年前对中国完全不了解的他们已经渐渐加深了对这个古老国度的了解;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需求由粗浅的人文风俗的领域拓展到对更深层次中华文化内涵的探索。相应的,作为中华文化传播主要执行人员的译者们应顺应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发展趋势和受众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翻译风格,译出适应所处时代的作品。现在对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翻译工作,不能仅仅满足于粗浅的文化风俗介绍,更应该深入研究中华文化,剖析出文化作品的内涵,将其以优美的语言、忠实于原著的方式呈现给海外读者。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邹颖文.晚清《三字经》英译本及耶教仿本《解元三字经》概述[J].图书馆论坛,2009(2):176-178,158.

猜你喜欢

三字经翻译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朗朗韵味话经典
小学语文教学“三字经”
请进《三字经》 打造“善”班级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