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考文综历史地图试题的复习与对策

2014-10-22李志荣

考试周刊 2014年68期

李志荣

摘 要: 文章回顾与分析近五年高考文综历史地图试题,总结把握其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搞好高三历史教学,提高学生对历史地图的分析能力。

关键词: 高考文综历史地图 试题特点 复习对策

历史地图试题在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中频繁出现,不仅题型多样,考查内容广泛,而且分值趋高,这应该引起高考复习备考的足够重视。那么,近年来,高考试卷中的历史地图题有何特点,对高三复习备考工作有何启示呢?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有必要对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中的历史地图试题进行必要的回顾与分析。

一、近五年高考文综历史地图试题的回顾与分析

对近五年来的全国高考各类历史试卷中的历史地图试题进行整理、归类、研究与分析,可以看出高考文综历史地图试题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考查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两种:有图考查和无图考查。

1.有历史地图题。即在试题中出现历史地图,并通过历史地图直接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这种形式较为常见。直接历史地图题中的历史地图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命题者直接引用历史课本或地图册中的相关历史地图,或依据试题内容对课本中的相关历史地图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然后为己所用;二是命题者自己编制与试题相关的历史地图,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的同时,也考查对历史地图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历史地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Ⅰ卷第34题和41题,34题命题者通过四幅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考查学生对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掌握。该题考查德国政治版图的演变历史,考查学生对图片材料的解读与分析能力,难度较大。又如2013年安徽省文综卷20题“图说历史”。该题以公元1年,1500年、1600年和1800年四幅西方人眼中的世界变化图片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2013年浙江文综15题,以秦灭六国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秦灭六国的顺序,主要考查读图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江苏卷20题,通过德国1945—1949年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示意图,考查二战后国际关系。2013年北京卷13题,该题以《中国古代部分都城分布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古代王朝的主要制度和重要事件,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识图,提取地图中的信息,弄清图中四个地点对应的城市分别是长安、开封、北京、杭州,以城市对应朝代和事件,取舍筛选做出准确选择。

2.无历史地图题。即在试题中不直接出现历史地图,但是试题本身或答案的确定与历史地图关系密切。这种形式不太容易理解,有一定难度。例如,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Ⅱ文综试卷第26题考查明清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这道题本身并没有出现历史地图。考生只有在理解“大庾岭”这一地理概念的基础上分清岭南、岭北为不同的地理区域及物产的差异,使得长途贩运贸易兴盛,答案不言自明,从而既考查考生对史料的解读及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又考查考生的历史地理知识。2013年天津卷历史部分第1题,该题考查自古以来对南海诸岛的主权问题。题中虽有《岛夷志略》文章片段书影图片,但非地图。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万里石塘”这一信息,回忆课本插图和地图册中隐性地理知识,推理得出《岛夷志略》的出现不晚于宋元时期。又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4题,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哪里?只要学生知道西周的政治中心在镐京,即今天的陕西西安,答案便可确定。再如天津文综卷第3题,题中虽无图参考,只要抓住题干关键信息“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这条航线在当时被葡萄牙控制,再结合课本《葡萄牙殖民扩张图》,根据葡萄牙殖民扩张的方向主要在亚洲和非洲,正确选项便确定出来。

(二)题型多样,分值趋大。

高考文综试卷中出现的历史地图题在题型上呈现出明多样性、多元性。历史地图试题曾在历史高考试卷中的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问答题、解析题中,均出现过。早几年的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中,历史地图题一直以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等题型为主,其主要特征是分值较小,考查内容较单一。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的历史地图题突破了小分值的单选题、多选题及填空题的传统范围,出现大分值的历史地图问答题及解析题,在整个试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文综卷41题12分,加上单选34题4分,共16分,占历史学科总分(100分)的16%。北京2014年文综37题第二问14分,加上单选12题4分,共18分之多,占历史学科总分(100分)的18%。而安徽2014年文综历史地图试题总分高达20分之多(16题4分,36题1、2问合计16分)占历史学科总分(100分)的20%。

(三)与课本中历史地图关系密切。

绝大多数高考历史地图题都与课本中的历史地图有密切的联系,有些历史地图题要求考生必须对课本中的历史地图熟练掌握才能解答。如2010年北京文综12题《汉代地方行政示意图》。2012年安徽文综15题《元朝行省图》。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Ⅰ34题《不同时期欧洲局部图》、北京卷13题《历代王朝都城示意图》,2013年浙江文综15题《秦灭六国示意图》,江苏卷20题《被占领的德国1945—1949年》、22题《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安徽卷2014年16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示意图》等。

(四)考查全面。

高考试卷中出现过的历史地图题对考生的考查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为:

1.考查考生对课本历史地图中所反映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题目常出现在低分值的单选题型中,如2013年浙江文综卷第15题,通过《秦灭六国示意图》,考查秦灭六国顺序。2014年北京文综卷第12题,通过《战国形势图》考查先秦诸子作品。

2.从考查的内容看,涉及面非常广泛。有政治方面的,如2011年北京文综卷39题,2013年福建文综41C,2014年安徽文综16题,山东文综16题、48题;有经济方面的,如2009年全国文综Ⅰ卷37题,2011年全国课标卷25题、32题,浙江文综13题,2014年北京文综27题;有思想文化方面的,如2010年上海单科35题,2014年北京文综卷12题,安徽文综36题;有军事战争方面的,如2010年江苏文综6题,安徽文综16题,2011年安徽文综16题,2012年重庆文综17题,2014年全国大纲卷22题等。endprint

3.考查考生运用历史地图基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11年北京文综卷第39题,根据1934-1936年革命根据地范围变化解答其分布范围变化的特点。2014年安徽文综卷第16题,题目给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四幅示意图,要求考生根据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历史进程排序。这类试题既考查了考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查了考生运用历史地图基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考查考生通过历史地图进行思维分析的能力,即通过阅读历史地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例如,2009年全国文综Ⅰ第37题,通过《三角贸易示意图》,要求考生说明分析三角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影响。2011年北京文综卷39题根据1934-1936年革命根据地分布范围变化示意图描述其分布范围变化的特点。2014年山东文综48题根据二战后不同时期德国局势示意图分析二战后德国问题的成因及影响。

二、文综高考历史地图试题的复习与对策

针对近五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中的历史地图题试题所反映出的这些特点,那么历史教师应当怎样对学生,特别是高三学生进行历史地图方面有针对性的教学呢?

(一)结合地理学科相关知识,教育和培养学生学会识读地图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1.认识地图——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识图常识和方法:方位判断、河流走向依据、战争示意、首都表示、物产指示、工业部门标识、地形地势、箭头所指和识别、图文颜色识别、图文知识等,看地图名称、看图例、看图中具有鲜明特征和标志性的事物、事件、地名等,明确地图反映的对象的时空信息,做到图文结合。

2.提取地图中重要的、关键的信息,关联对应的历史知识,做到图本结合。

3.依据题目要求,运用所学的和已储备的历史及文化知识,对地图进行阐释,做到图题结合。

(二)以图释义,明确一些重要的地理概念及所涉及的地区,以此作为学生学好历史地图知识的基础。

如中国古史上的与历朝历代的疆域四至相关的地理概念—秦朝至汉朝疆域东到海、唐朝疆域东到大海、清朝疆域东到太平洋;与春秋战国相关的诸侯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汉时期的西南夷、百越;丝绸之路及与其相关的西域、楼兰古国、葱岭;与唐代相关的安西四镇、渤海都督府;与元朝相关的岭北行省、辽阳行省、宣政院辖地;与郑和相关的西洋、南洋等;中国近代史上的香港、香港岛;租界、租借地、“势力范围”、使馆界;华北事变涉及的“华北五省”;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等;世界史中涉及的重要地区及其范围,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欧洲、欧洲大陆、中欧、西欧与东欧;北美、中美洲、拉丁美洲、南美洲;中亚、中东、远东等。这些历史地理概念只有借助历史地图才能讲清,学生才能弄明白,区分清楚,从而为学好历史扫清障碍。

(三)据史读图,把教材文字叙述中涉及的地理概念及空间分布的知识内容落实到地图上,准确地再认再现其空间位置。

比如教学秦朝、西汉、唐朝、清朝等朝代的疆域范围时,可利用课本和地图册中的这几个朝代的疆域图,静态观图可了解这几个王朝疆域的四至、行政区划及辖区范围,动态即比较联系着看,这几个朝代的疆域四至的拓展变化,从而认识我国领土疆域的发展演变。利用分布图(如《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等)明确重要经济成就的地理分布;利用形势图(如《三国鼎立形势图》、《1927—1936年国共十年对峙形势示意图》、《三大战役示意图》等)明确当时的政治格局或军事态势等。

(四)据图说史,根据地图复述教材、材料内容,借此检查和巩固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和强化记忆,活化历史知识。

1.根据地图,按照历史概念的结构要素全面回顾教材内容。如:以《秦统一六国图》和《秦朝疆域图》为例,复述秦朝是如何灭六国统一全国的?

思路指导:①统一的条件:客观条件:从经济、政治、民心、思想文化等层面分析。

主观因素:秦朝自身的优势——地理、政治、领导、政策。

②统一的过程:政局统一:灭六国一统天下→疆域、民族统一:北击匈奴筑长城,南征越族设郡县→制度统一→创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③统一的意义:三有利—国家、民族、社会;扩大;推动。

2.综合地图,把历史知识系统化。结合高三历史学习对知识系统化的要求,对涉及地图知识的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形成有关地图知识的体系,并融入高三主体知识体系,以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为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做好知识准备。如对中国古代史历史地图知识的归纳可按历史地理的方法归纳为政治、军事、经济、民族、对外关系、文化等几大方面,各大方面又可按知识类别、时间、空间等原则分为更详细的分支等。如利用《西周分封诸侯图》、《秦朝疆域图》、《西汉初期形势图》、《元朝行省图》等可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作一系统总结:先秦:分封制;秦朝后: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元明清:行省制。

3.据图分析,以图启发思维、培养各种能力。如把《春秋战国形势图》和《秦朝疆域图》对比分析,就会明白秦朝在疆域管理与开发、地方管理、民族管辖管理、地区管理与开发等方面与先秦的不同,也会清楚秦朝对我国历史的贡献。又如把《元朝漕运图》与《隋朝的运河图》做对比,据图落实两个时期运河的起迄点、中心、路线、贯穿的河流等,比较二者的异同,明白经济重心已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把握两者的联系,明白为什么元朝修凿运河引发的社会矛盾比隋朝小。

4.以图释文,以图直接叙史。即利用地图,对教材文字内容进行诠释和说明。例如,意大利既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又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却为什么没有率先进行新航路开辟、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仔细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后的新旧教并立》等图,就可以发现地图中暗含的历史信息: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失去商路和贸易的中心地位,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16世纪意大利没有发生宗教改革,未能突破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所以意大利坐失良机,丧失机遇。将它放在15世纪前后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意大利资本主义未能持续发展的原因:政治方面,封建割据;经济方面,未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思想方面,未能突破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的束缚。endprint

5.以图补文,以图充实文字。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隐性知识,它是课文内容的必要补充。比如,中国古代史上北京不同时期的名称,教材文字叙述中均无交代,但在《春秋战国形势图》(蓟)、《秦朝疆域图》(渔阳)、《隋朝疆域图》(涿郡)、《唐朝疆域图》(幽州)、《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南京府或幽州)、《辽、北宋、西夏、金形势图》(中都、南京或燕京)、《元朝疆域》(中都后改为大都)、《明朝疆域图》(京师后改为北京)、《清朝疆域图》(北京、北平)中均有明确标示。对前后有关联的地图加以比较,必然会对隐性知识的理解起到强化作用。如将《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与《鸦片战争形势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做一比较,就可以概括出近代企业的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的沿海、沿江的京津、上海、广州等城市,且多为两次鸦片战争后开辟的通商口岸,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劳动力充足,这就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明晰了近代企业的重要成因。如根据《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分析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为何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这就要从沿海沿江地区经济基础、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联系、交通、资源等方面分析。

(五)在学习涉及历史地图知识的内容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图文知识的相互结合,并进行识读、解析、阐释地图方法的指导。

如教学与抗日战争相关的内容:敌后抗日根据地、平型关大捷、正面战场中的四次会战、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等,教材在提到这些内容时有的有图有叙述、有的无叙述无图无说明,教师就要借助《敌后抗日根据地示意图》、《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等图进行讲述,让学生把这些知识的时空概念建立起来。又如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都城的布局与分布的特点,可利用汉、唐长安、宋东京、元大都、明北京城的平面示意图和这几个朝代的疆域图,引导学生史图结合,达成共识:都城空间分布位置自西向东、自北向南、自南向北的转移;都城的平面布局体现皇权至上、等级森严、阶级对立等特点。又如中国古代内外交通及贸易交流的发展,可结合隋唐大运河、元朝漕运、海运及西汉丝绸之路、唐朝、宋朝对外交通路线图、明朝郑和下西洋图等地图,阐释其发展特点。

(六)结合地理的有关知识,注重对历史教学中涉及的重点地区相关知识的归纳、落实。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在一些重要地区发生过很多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明确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历史变革对学生形成对历史发展情况的整体把握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注意和现实紧密联系的热点地区相关的地图,如东北地区、台湾地区、西藏问题、中东问题、巴以问题、科索沃问题等。

(七)注重对地图知识间的变化、联系及相关基础知识的对照与整合,充分挖掘其中隐含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综合图文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考常考易被考生忽视的知识死角。因此,在历史复习中,我们必须关注隐性知识,全面掌握历史知识。以台湾问题为例,根据历史地图我们就可以掌握以下隐性知识:三国时期叫夷洲;隋朝时期台湾被称为“流求”;元朝隶属澎湖巡检司管辖;明朝时期台湾被称为“琉球”,1642年被荷兰殖民者从西班牙手中夺取盘踞占领,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收复台湾;清朝派施琅入台重新统一台湾,1683年在台湾设府,1885年正式设台湾行省,并任命在抗法战争中有功的福建巡抚刘铭传为台湾首任巡抚。鸦片战争中的英军在战争的第二阶段曾经侵略台湾,中国军民在鸡笼(今基隆)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根据《天津条约》台湾的“淡水”、“台湾(今台南)”成为被迫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台湾人民反日割台斗争中,台湾军民在新竹、大甲溪、八卦山、嘉义、台南等地抗击日军侵略,日本在侵略台湾本岛的同时还侵占澎湖列岛,凭借1895年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日本帝国主义割占台湾及澎湖列岛,台湾从此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开始了长达50年的日据时期。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又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复习备考中关于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问题,美国疆域问题,国际重大政治、经济组织的形成与发展等,都可通过课本及地图册提供的历史地图进行跨学科综合复习。

(八)综合分析相关历史地图,探究历史规律。

历史学科具有自己的特色——时间性。一幅历史地图反映的只是某一时期的历史现象的空间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时空结合,把不同时期的同类地图的综合分析,探究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历史地图综合题作为历史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的重要载体,更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还要综合分析相关历史地图,探究历史规律。对相关多幅历史地图的综合分析,要注重分析历史地图反映的历史现象空间状态的发展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如对于中国古代疆域图的综合分析,应该把主题放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上,着重分析疆域的变化,都城的变迁,地方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演变等,强调民族团结、交流、融合,中国历史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形势图,主题则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先进生产技术的拓展,民族的交流等。另外,我们也要重视历史地图的横向比较,就是同一时期不同空间的比较。可以是同一时期东西方国家的对比,也可以是同一时期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域的比较。

总之,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历史地图题已经突破单一考查历史基础知识的局限,成为考查历史学科内综合能力和文综跨学科综合能力的重要载体。高考历史地图题,运用历史地图创设问题情景的命题形式,充满平和、关爱之情,帮助考生回忆联想,体现命题的人文关怀;题面图文并茂,勃勃生气;考生借助历史地图创设的情境,思接千载,遥视万里,回答问题相对轻松活泼。她代表着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发展趋势,有明显的导向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提高对历史地图的分析能力,正确分析把握历史地图,不仅适应高考的需要,而且符合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