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借鉴意义
2014-10-22林志华
林志华
摘 要: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作为政府主办的高职院校之一,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特征和优势,表现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宽基础重实践的专业结构、以“项目”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营造“工厂”环境的教学方式及“心智兼顾”的学生管理制度等,在与当地社会经济互动发展过程中充分实现共赢,这种办学经验对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新加坡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特点 借鉴意义
在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南洋理工学院(以下简称“南洋理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是一所政府主管的三年制高职院校,自1992年正式成立以来坚持以“支持企业发展需求”和“配合新加坡产业升级”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使命,教学模式与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在培养和训练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成效突出,成为新加坡重要的科技型人才储备基地之一。本文通过研究南洋理工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其特点和优势,并分析这种办学经验对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借鉴意义。
一、南洋理工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学校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自身办学历史条件及学生生源的实际情况,对培养对象提出素质和规格的总规定。培养目标一方面要符合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要求,另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大学自身的特色及个性。南洋理工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其前身为经济发展局技术培训中心及经济发展局科技学院,从发展历程看,南洋理工是在满足新加坡各个经济发展阶段不断变化的用人需求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见下图)。在新加坡整个教育体系中,南洋理工属于高职教育层次,与初级学院(即高中)属于同一层次,学生生源主要是当地通过剑桥普通(O)水准考试的初中毕业生,占招生总人数的40%~45%,学生素质高于中职教育水平(如两年制的工艺教育学院),适合定位于技术应用型人员培养,如“灰领”技术员、助理工程师,这与新加坡本土的用人需求也是相一致的,因为新加坡目前处于知识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传统的技能工人需求基本通过输入外来劳工得以解决,政府教育投入的重点相应地放在各类理工学院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南洋理工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强调学生的知识能力不仅要满足企业当前的用人需求,还要适应企业未来乃至整个国家将来的发展需求。以工程专业为例,学生不仅要掌握机床加工技术、集成电路板焊接、机械设计、电子故障排除等专业主干技术,还要完成各种创意项目,如设计小型移动机器人,这样的教学要求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强化。
(二)宽基础重实践的专业结构
专业是高等院校系统的核心组织结构要素,良好合理的专业结构是高校发展的前提,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的科学性,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南洋理工的专业结构“宽基础,重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备专能,求创新”的竞争能力。“宽基础”是指专业涉及面广,与各类行业、企业需求均有一定相关性。以工程系为例,除了传统工程学专业如机电一体化、制造工程、电气工程,还开设了工程学仅是涉及但非主体内容的专业,如电子、电脑与通信工程、数码与精密工程、综合媒体与远程通讯、纳米技术与材料学、航空系统与管理等,总共设置了11个专业,对工程系的学生而言,能够选择内容细分、紧随企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对今后就业是相当有利的。“重实践和备专能”是指专业培训分为专业基础培训、深化培训和专向培训三个阶段,后两个阶段都要求学生完成企业的一些项目,这些项目的难易程度由简单到复杂逐渐递增,如改良机器、优化操作程序、研制新产品,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之余零距离接触企业实践,在毕业时掌握一定的实用技能或技术。“求创新”是指专业结构的优化,主要是指新专业的开设。设置新专业的指导原则是市场前瞻性,即根据国际经济发展趋势,通过对新专业进行需求分析,包括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要求专业设置与新加坡整体经济发展需求挂钩)、企业需求(确保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科技演变保持一致)及学生需求(分析历年来学生对某个专业的选择),成立专业筹备小组开发全新专业,或对现有成熟的专业进行修订。
(三)以“项目”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又称为课程结构,是課程设置及其进程的总和,以解决如何将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课程相结合从而达到整体优化的效应。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南洋理工开发的课程体系中,“项目”作为最重要的综合性课程,占总课时数的50%及以上,贯穿教学过程始终(见表1)。所谓项目,是学生在理论学习和研讨之余,额外从事的一种研究或设计活动,最终体现为相关的产品,这个产品紧密结合、应用该学期一系列理论课程所授的知识与技能,换言之,每个学期的理论课程都是结合该学期的项目进行设置的。例如车床夹具设计项目,要求学生应用到的课程包括电脑工程绘图、工程力学、工程制造技术、材料工艺等。项目内容的制定与理论授课进度同步,由浅入深,学期项目一般比较小,既有老师设计的模拟项目,又有来自企业的微型项目;毕业项目相对大型一些,往往是企业创新项目(有时会延续两三年)或学院的科研创新项目(用来申请专利或参加各类比赛)。项目的实施均在实验室完成,第一学年基本由老师引导,从第二学年开始增加学生主导成分,老师从旁督促,毕业项目则要求学生独立(可以是项目小组)完成。课程评价以师生相互反馈为主,结合企业反馈(毕业生),一律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问题数量均在20个以上。
(四)营造“工厂”环境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指老师和学生为达到教与学的目的而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切方式方法的总和,大致可分为基于研究教学、基于问题教学、基于实战模拟等类型。南洋理工以创造“工厂”环境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即“教学工厂”模式。“教学工厂”并不是简单地复制某一家企业的车间样式,而是一个涵盖课堂(理论)教学、辅导教学、实验室教学及项目安排的教学系统,老师以项目导师的身份将实际企业环境引入教学过程中,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见表2)。“双轨系统”(即拆课、拆班)是南洋理工教学方式的一大创新,是指将一组无先后次序要求的专业课程分拆成理论课和学期项目,学期项目包括辅导课和实验课,理论课部分合班授课,学期项目拆班上课,并且分为两个学期交叉进行(见表3)。“双轨系统”既有助于每一组素质平均的学生获得均等的实践机会,又保证老师每个学期均等的工作量。
(五)“心智兼顾”的学生管理制度
大学生心智全面均衡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理想素质,南洋理工的学生“心智”管理工作基本在系部完成,除了专业竞争力的培养外,还包括国民教育、学生心理辅导服务、个人导师计划、学生纪律管理、学生互助计划、开办课外活动等内容。学院不开设独立的思想政治课程,而是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国民教育,例如参观基本军事训练基地、组织安全研讨会、与政府官员对话交流、新加坡奋斗史讲座等。相比之下,专业心理辅导服务更为重要,主要采取个人辅导服务、家庭辅导服务、专题讲座等形式,由学院专业的心理辅导师完成这类工作。个人导师由专业老师兼任,1位导师对应24名学生,承担督促管理学生学习方面的工作。学生纪律管理由系部负责,系里对触犯校规的学生(如打架、偷窃、作弊等)采取适当行动,如辅导、警告等,情节严重者上报学院进行处分,如停学、开除等。学生互助计划则是按拆班为组的形式继续拆成小组(如A组拆为A1组和A2组),小组成员之间加强沟通,相互探讨学习策略、项目报告技巧、人际关系、考试技巧等。开办课外活动的形式主要是组建各种团体,例如才艺、探险、技能、体育锻炼、社区服务等,经费重点扶持能够参加各种比赛的活动,如交响乐团、国家青年成就奖项目等。
二、南洋理工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借鉴意义
(一)培养目标的共识性
培养目标的共识性首先是教育价值观念的统一和认同,在发达国家,高职和大学本科代表不同类别的教育,而在我国却长期地被看做是层次之分,这种认识误区无论是政府、学校、企业及家庭都广泛存在,最直接的影响是学生缺乏自信,容易放弃自己的理想。高职学生可以继续深造,但作为一个类别是必然存在的,因为企业不可能都走“高端”路线发展,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全部企业总数的比例达到99%,它们的用人需求理应与其发展现状相适应。此外,培养目标的共识性还表现为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企业需求的一致性,我国高职院校虽然都在强调人才培养必须满足企业发展的用人需求,但在实践中并没有真正重视学生技能操作和技术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通才教育”模式的色彩依旧浓厚,使学生对未来所做的准备并没有针对某一具体职业或某一狭窄的专业领域,既没有一技之长,更谈不上敢于创新,而我国现实的情况是无论社会机构还是用人企业都缺乏强大有力的在职培训系统,学生踏上工作岗位还是从零开始,并且缺乏依靠基础知识支撑的职业后劲。以我院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为例,传统的技能操作培训占用了学生大量时间,新型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如客户管理、产品營销、理财活动、双语柜台接待等都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学生对大部分知识的掌握仍停留在书本上,这显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
(二)课程结构的综合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课程开发方面还存在文理分割明显、课程实践内容少、知识前沿性不足等缺陷,虽然每年也开展各种教改、课改项目,但依然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南洋理工学院的经验表明,对课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综合性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课程目标要具备现实性与前瞻性。课程目标的设定不仅要与现有的专业学术水平、师资力量、企业需求相适应,还要有“引导市场”的前瞻性,即通过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确立“毕业生形象”和相应的就业岗位群。其次是课程内容要打破文理界限,扩大学科之间的兼容性。看似人文的课程,加入基础科学的内容,才能让学生适应今后要解决的问题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关联性,再是课程实施要提高基础技能和技术应用的实践环节。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大都比较粗糙,把上课地点由教室改为机房就是实验课,“将企业实际环境引入教学过程”往往是一句空话。事实上,高职院校的课程实施至少要保证80%的小堂课辅导、完成实验及安排项目,学生才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娴熟,并且很快适应真实的工作环境。
(三)项目教学的深入性
项目教学是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从现状看,大家对项目的内涵认识普遍不够深刻,仅把它看做是对教材“章”或“节”的替换,最多就是实训内容,项目存设计的质量普遍不高,覆盖的知识面不够宽广,谈不上与企业真实状况的融合,因此,项目教学方式还需要深入改革,首先是正确认识项目的本质,项目是一种研究和设计,涉及模拟、模仿及创新等多项活动,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最终体现为相关作品。其次,项目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需要整合若干门理论课程的内容,这对项目导师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甚至与企业沟通的能力要求都很高,涉及项目的课程老师需要协调彼此的教学课件,共同为特定的项目服务,而不是各自为政。不少文科类院校认为只有工科专业的课程才能设计项目,这都是较为片面的观点,甚至是老师偷懒的借口。再次,项目必须与企业真实环境相融合。项目导师是连接学术与企业界的重要纽带,与企业定期沟通和交流,培养良好的合作关系,获取企业真实的项目,是项目导师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之一(理应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以我院银行会计课程为例,虽然是典型的项目教学,但每个项目始终都停留在模仿阶段,学生既不能体验银行真实的工作环境,银行又不愿让学生处理实际的业务,可见项目导师的能力及学院方面的担保都是不足的。
(四)系部管理的自主性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系部理所应当是核心的“教学工厂”,而当前高校行政权力普遍过度膨胀,教务处和学生处倾向于隔空发号施令,对系部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工作干预较多,系部大部分精力被用来应付他们的检查和考核,系部行政人员的工作量得不到公平公正的考量和适度的激励,系部老师被各种行政框条所束缚,如工作量一律按课时数或坐班时间计算,系部缺乏自主管理的权限,不仅降低教职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不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专长,专业竞争力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提升系部在学院的地位,使其与各类行政部门平行而非上下级关系,是增强系部主动性和凝聚力的首要前提。将一切教学资源纳入系部管理的范围,系部对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学术研究、企业联系、学生管理等全面负责,系部工作实行专业化分工,从多维角度考核老师工作量,使班主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实现学生心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洪玲,于丽芬.高校扩招后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卢现祥,廖涵.经济学专业特色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3]屈昌辉.高职院校“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4).
[4]李东航.论产业升级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台湾经验对柳州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