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练习方法
2014-10-22卢亚苏浙江省余姚市舜水中学
卢亚苏(浙江省余姚市舜水中学)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练习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练习的作用,加强解题技巧方面的指导,及时将课本知识加以深化和拓宽,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可是,有的教师把课堂练习单纯理解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认为它只起着熟练与巩固的作用,于是就重讲授、轻练习,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产生上课听得“明白”,课后一片“空白”,思维逐渐“苍白”,差生队伍不断膨胀,有的教师则大搞“题海战术”,借以应付“统考”、“会考”、“年段过关考”之类,这种盲目地靠大题量训练取胜的办法也是不可取的,它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消化不良症”,学生无法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事倍功半,再则,由于无端地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势必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和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实在得不偿失.
怎样正确处理好课堂练习呢?我们的教学体会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45分钟的时间,始终贯彻讲练结合的原则,训练时采用针对性的提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分析、综合,最后概括出有关论断,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境界,还可用灵活性强的逆向思维解题法进行训练,长此以往,促进师生之间教学上的沟通,进入到彼此心领神会,和谐默契的佳境.由此看来,“课堂练习”是一块潜力很大,亟待开发的基础领域,优化课堂练习是一门值得探讨的教学艺术,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就“课堂练习”的教学方法谨陈如下粗浅见解,以供共同探讨.
一、布置练习,置“障”存“疑”
“怀疑”是发现的钥匙,“敢疑”是探索的动力,“存疑”是创新的前提,有“疑”才意味着有了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自信性.学生没有“疑”或者不敢“疑”的时候,教师就要善于“设疑”、 “激疑”、布置练习时就应利用学生容易犯错而又意识不到出错原因的题目,让学生落陷受难、吃堑长智.
如在学生初步学习了圆周角定理后,可以布置这样的练习,以引导学生发现疑点、解决疑点,掌握圆周角与弧之间的本质关系.
例1 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
(A)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B)长度相等的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C)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
(D)同圆中,同一条弦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A),然而有的学生却认为所有选项都对,明知有错,尚不能自拔.此时,教师释疑:让学生看图1,大圆的统AC,AB交小圆于点A1、点B1,小圆的弦A1C1∥AC,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即刻明白(B)(C)是错的;由于(D)强调了“同圆中”,有学生审题不慎,盲目选(D),教师可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同圆中一弦所对的弧有几条(两条),一般是怎样的两条弧?到此学生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从而加深了对圆周角定理的深刻理解.
置疑要尽量具体,落实在一点一滴上切忌大而无当,不着边际,实践证明: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二、指导练习,宜“带”忌“背”
观察游泳教练所采用的教学法,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字——带,课堂教学不也是教学生从已知的此岸向着未知的彼岸泅渡么?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教师输出的信息(指导、讲评)并不是兼收并蓄的,而是表现出程度不同的选择,这也就是说,指导练习的效果如何,并不单纯取决于讲评数量投入的多少,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师指导所载信息的接受、认可的程度,以“带”的形式指导练习,具体的手段有类比法、分析法等.总的说来,当学生面临一个比较生疏或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寻找一个比较熟悉的数学问题作类比对象.
如学生碰到了这样一道练习:实数a、b满足4a2+b2-4a-16b+65=0,求3b-4a的值.当有些学生有困惑之时,教师可旁敲侧击:a、b为实数,且(a-5)2+(3b-9)2=0,怎样求 a、b?如此的类比带法,同样能使学生“茅塞顿开”.
三、变换练习,启发多想
一堂数学课(或一个章节),要练习的内容很多,不可能也不必要什么内容都运用启发式,必须启发的内容,应当是每堂课里的教学重点、难点,也就是主要的知识、关键的内容.
何时启发?要根据学生的“双基”实际和教学目标,要在关键的时候,关键的地方进行启发.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实践证明: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能主动积极的思考、启发的过程,就是教师的语言和学生的思维统一的过程.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努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要时教师还需周密地设计出一套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练习,不断创设能激发学生认知欲望和“思维火花”的问题情境.不失时机地升华学生的思维境界,引导学生走出“山重水复”的困境,开辟“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如当学生练完了这样一题:如图2,是等边三角形∠APB=120°,求证:(1)△PAB ∽△BPR,(2)QR2=AQ·RB.对于(2)证同一直线上的线段成比例中已知△ABC是直角三角形,∠C=90°,DEFG是正方形如图3所示,则DE2=AD·EB成立吗?
这样的“变”,能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变启发想,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并充满了未完成感,经思考,不难发现,图3只是图2中∠APB由120°变为90°,等边三角形PQR为正方形DEFG而已,结论成立.可见如此的变换练习,不是简单的旧题重做,学生感动新颖,同样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能力,效果好.
四、加深练习,鼓励多问
“多问”是求知欲旺盛的表现,“好问”是有所创造发明的信号,“乐问”是策马奔驰的鞭子.为加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练习时,诱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于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强化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优化多层次教学结构的自然形成是很有必要的,并且也能从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主要手段为:在练习题的配置上,以探索性问题为主(把“解决问题”放在首位);在解题的环节上,突出思路探索的过程(包括成功的思路和失败的尝试);在思维的层次上,注意问题的概略解决(给猜想、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以应有的地位);在解题过程的回味上,狠抓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规律的提炼,以形成学生以“问题——联想——变换——解答”之间的有机的信息链,把课堂教学推向纵深发展.
五、拓宽练习,引导多议
善于引导学生多议,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集思广益、拓宽题型,加强知识间横向联系,归纳提高的潜力所在.当课堂内众说纷纭时,课堂教学成功的良机到来了,如在新授二次函数y=ax2+bx+c的性质一课时有这样一道例题(第五册第80页):已知关于x的二次函数的图像的顶点坐标为(-1,2),而且图像过点(1,-3),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待师生共同分析解答完后,引导学生把已知条件转换一个角度,自己编拟一题,这一练习一提出,学生当即议论纷纷、“群情激昂”,很快一道道题目出自学生之口,如:图像的对称轴是x=-1,最值是2,点(1,-3)在这个图像上,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这样的练习能启发学生把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充分沟通.田园诗祖陶渊明写过这样两句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相与析”就是“议”,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多议,形成“疑”——“议”——“练”的良性循环.在议论中挑启解题的闸门,在议论中拨动思考的齿轮,疑难问题因之解决,认知领域因之拓宽.
总之,学生是在问题的不断生成、不断解决的探索过程中成长;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如果我们认真地设计课堂练习,那么课堂练习就会变得生动起来,学习也会洋溢生命的鲜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