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 择其点面 还学于练——以《与象共舞》《全神贯注》“聚焦画面”教学为例
2014-10-22傅映波
傅映波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曾明确提出,语文课应该“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重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这显然告诉我们要依据语言表达的规律和学生言语学习的特点,构建相对完整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发展言语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一个整体把握语言、重点理解语言、选择积累语言,到运用表达语言的过程,最大程度地展现“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
不容回避,当下我们的语文课堂还是往往出现“语文知识与方法反复地教,但就是教不会”的现象,字词句篇、听说读写、修辞表达的教学都普遍地学而不用或学后仍不会用的问题。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教学困惑?其实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并没有在经历一篇篇课文学习后,留下些许“语言运用”的影子。究其原因是我们老师在文本解读时发现要教的东西太多了,不肯舍弃是通病。结果每个知识点、每种方法只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我们只追求了“教过”,而没有重视“教会”。
因此,我们教学一篇课文除了必须落实的生字词之外,其他的知识、方法都应集中、明确。教师必须学会舍弃,明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道理。注重开发基于语言、择其点面的语言运用,抓点而教,教而后用,牵“运用”入课堂,还“运用”给学生,这既是“读写结合”的突破,更是“学习语言运用”的需要。在今年4月我校的“绿色课堂节”上,黄远国、沈丽君两位老师分别执教的《与象共舞》和《全神贯注》,就给我们提供了“基于语言、择其点面、还学于练”的范例。
【课例回顾】
课例一:五年级下册中的《与象共舞》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的文章。本文主要介绍了“与人按摩”、“与人开玩笑”和“与象共舞”等几个画面。黄老师借助文本中大象“与人开玩笑”这一画面,抓住大象“传神、细腻、拟人化”的动作描写这一语言现象,从词出发,悟情写意,拓展语言。
教学片段呈现:
1.体会大象动作之美
师:指名读课文段落,思考:作者着重描写大象的哪些方面?(反馈:动作。)
圈出大象动作的词语。
师:借助动作来说说大象是如何和人开玩笑的?(借机体会动作的特点、动作的有趣。)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人们对大象很喜爱,大象和人很亲密”等结论。
师小结:这样的表达方式称为“动词传情”。
教师适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生成,步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得出有效的信息——“动词传情”的表达方式。随遇生成,课堂灵活而高效。学生在教师无痕的引导中,体会语言的美妙。
2.体会文本语言之美
师:根据刚才的学法自学“与人按摩”或“与象共舞”画面,读中圈出动词,并选择画面中有代表性的动词,进行批注。
选择画面 动 词 我的感受
交流并赏读重点语句,进一步感受到大象的有趣及人们对它的喜爱。
以读促讲,以学促练,是现在小语课堂的常态教学。从读中悟到学后用,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重中之重。黄老师将学生学会“动词传情”的表达方式后,即刻进行巩固练习,学以致用,语言运用之意尽显在这一格一框中。
3.训练拓展
师:在人的训练下,大象还会倒立,会踢球,会用可笑的姿态行礼谢幕。看视频,用上动词写写大象踢球。
从课堂观察来看,这是教师在课堂中用时最多(25分钟)、展开得最丰富的板块。教师教什么?教的是语言,从引导学生读中发现“动词传情”,到引导学生作批注中体会“动词传情”,再到创设情境练中内化“动词传情”。“动词传情”这一语言现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浓墨重彩。学生学什么?学的是就是语言,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步步体悟和学习着“内容人人看得见,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
课例二:四年级下册中的《全神贯注》也是一篇略读课文,描述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好友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工作中,忘记了客人的事。“动作神态描写与由此产生的联想相结合”是课文最大的语言现象。教师围绕课题,从小处着手,以点带面,由意及言,由言得意,引导学生既细细体悟语言表达,又依文运用语言,将课堂演绎得扎实有效,言意兼得。
教学片段呈现:
1.体会“全神贯注”
师:放声朗读第二自然段,指名朗读第二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从哪些方面感受到罗丹工作时的全神贯注的?随机抓住关键词键到表格中。
罗丹(动作、神态)茨威格(联想)
2.朗读感受“全神贯注”
(1)串读表格:师:同学们,当罗丹上前、后退,嘴里叽哩咕噜时,茨威格想到____________,当罗丹两眼闪着异样的光时,茨威格想到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体会:去掉联想,比较朗读,发现作用。
(3)合作朗读:男同学朗读动作神态的,女同学朗读联想部分的。
3.理解运用,体现“全神贯注”
(1)师:自主学习其他部分,边默读,边摘录,边品味。
(2)交流并拓展资料:茨威格《昨日的世界》精彩句子。
(3)感情朗读。
(4)迁移运用:课堂练笔。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似乎____________,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仿佛______________。
(5)整体朗读,发现有序:合作朗读表格对应的语句,发现段落表达有序。
同样,从课堂观察来看,教师在这一板块教学中用时22分钟,体现了本文作为第二学段略读课文的教学价值——聚焦重点语段,关注语言表达,学习语言运用。教师的教是“站在学生后面的”,“教”只是一个引领,“引领”的是怎么学,而不是“学什么”。学生的学是“自主的,个性化的,多样的”,从填关键词体会“全神贯注”,到比较体会、据言朗读感情朗读,再到入情入境体悟联想,运用联想,“学”的过程得以充分展开。
【课例思考】
观察两堂展示课,两位教师没有将文本内容面面俱到,而是择其一点,让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精妙。去除了所谓的繁华效应,将目光聚集到语言的运用上,扎扎实实地提高了语文的课堂效果。找准了训练点,突破了训练面,做到牵一点而动全文,学一面而致运用。
1.聚焦一点,抓词语促进理解
语文的语言训练是小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石,不同类别的语言训练需要不同的方法、策略以及一系列的教学手段来辅助完成,而我们的文本中有很多语言表达点可以进行练习,我们不能面面俱到,应该择一点教学,将它教透、教会。两堂课中,两位老师均能删繁就简,突出一个语言点进行深入。《与象共舞》中,黄老师抓住“动词传情”的方法,利用大象的动作为突破点,促进文本的理解。《全神贯注》中,沈老师利用罗丹工作时的动作和神态的词语,通过自读摘录深深体会他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
抓住一点,深入研究,不仅仅是词语,其实也可以是句子、标点。我在教学《白杨》一课时,紧扣爸爸的话“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来读文悟情,学生围绕句子展开思索,理解白杨的特点,感悟像白杨一样的边疆战士的心声。
2.拓展一面,以朗读加深体会
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语言点的寻找,更要关注语言的形式,把握语言与文本蕴涵的思想感情的联系。要把寻得的语言点拓展开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有层次的设计和有序的组织,这样才能彰显生本,顺学而导。《与象共舞》中,教师利用学生摘录的动作的词语,批注自己的感受,体会大象与人是怎样“传情”的,再进行重点句的赏析朗读,将“情”迁至读,文本的意味自然生成。《全神贯注》也是如此,教师利用摘录的词语进行“表格串读”到“联想体会”再至“比较朗读”,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一步步接近罗丹的工作境界,润语言于无声中,了然于学生心中。
通过朗读学生融情于读,读出个性滋味。我们的教学不但可以拓展朗读的一面,更能将读转换成背诵、复述或串词讲解等。教学应该多面化、多元化,择其一面,延其深化。如我在教学《将相和》时,利用文本中的小故事,让学习回家复述,并寻找史记中的故事进行说书练习。从文本复述这一面拓展到其他史记的故事中,从一个镜头走入另一个画面,让语文的平台更宽广一些。
3.走出点面,学运用提升能力
叶圣陶认为,能力并不是一会儿从无到有的。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训练,训练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能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言语实践,而教学流程一般是“阅读理解——领悟方法——尝试运用——独立运用”,将语言内化,成为学生学会运用的一种能力。《与象共舞》中,教师在词语、朗读、感受的铺垫后,让学生根据视频运用学得的语言,目标明显,训练适时,学生能有话可写,有言可表。《全神贯注》中,教师利用学得的语言,进行联想写话,入情入境,学生的习得自然生成。
择其一点,拓其一面,点与面的深入,是为运用作铺垫,为运用作引导。以点面为基石,运用的大楼是否结实,能力的提升是否到位,我们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教学《刷子李》时,教师渗透文本是从侧面与正面相结合的方法将刷子李高超技艺描绘得淋漓尽致的,再给学生提供一个画面“刘谦变魔术”,让学生观察后,从看到刘谦变魔术和观众的反应两个方面结合来描写。学生从理解文本到感悟方法,再到内化运用,一蹴而就,实在,实用,实效。
这样的课堂,从词到句到段,教师没有纷繁的讲解,给学生的是静静思考的时间,默默批注的时间,深情朗读的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孩子先学先知的体验;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孩子独立思索的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孩子你言我语的氛围。我们无需包罗万象,有一个课堂亮点足矣,还学于练,还本真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