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能源领跑者——2014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在京开幕
2014-10-22包婧文
本刊记者 ■ 包婧文
当前,随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过度开发等问题的不断出现,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无法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广泛共识。以储量大、可再生、清洁环保为主要特征的新能源产业正在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能源革命已在全球展开。
对于能源革命,全联新能源商会会长、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在“第八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上讲话时表示:“大规模替代传统能源的时代已经来临,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发生。而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其实就是能源革命,且每次革命都伴随着大国的崛起。本次大会的主题是‘生态文明与新能源革命’,新能源是实现生态文明的主要路径,如果离开新能源,生态文明将仅是一句空话,不可能实现。纵观全球新能源的发展,中国无疑以实际行动成为了领跑者。”
6月7~8日,“第八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全国工商联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黄小祥,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农业大学原校长石元春,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副局长刘丹阳,科技部调查室主任胥和平,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主任翟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高级顾问、中欧环境治理项目项目经理龙迪等400余名相关部委、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的领导,以及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同出席本次大会。众人结合目前产业新形势和新问题,深入讨论产业热点,总结交流经验,集思广益,共同谋划“生态文明与新能源革命”背景下的全球新能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之路。
开幕式上,李河君、张国宝、黄小祥共同为《全球新能源发展报告2014》发布揭幕。该报告由汉能控股集团和全联新能源商会组成的研究团队共同编撰完成,以彭博新能源财经、Global Data和研究团队自有数据源为基础,参考了国际能源署、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美国能源署、全球风能协会,以及全球水电协会等机构的公开数据。
机制创新 掌握发展主动权
据统计,全世界138个国家已制定新能源目标,要大力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美欧走在新一轮竞争的前列。美国颁布《未来能源安全蓝图》和《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推出能源新政,计划未来10年投资1500亿美元用于新能源开发,大力发展以风能、太阳能为重点,包括高效电池、智能电网和碳存储在内的新能源产业。欧盟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达到全部能源消费量20%的发展目标,并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已上涨到350~450亿欧元/年。过去10年欧洲申请了全世界40%的可再生能源专利,并且要把2014~2020年700亿欧元研发预算中的35%投入到可再生能源领域。从各国的战略决策看,以核能、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将持续突破,在新能源革命和再工业化的浪潮中,全球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还将发生新的重大变化。
新能源在我国一直担负着改善能源结构、节能减排的使命。去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至此,新能源又成为国家防治大气污染的一支重要力量。石元春表示,《行动计划》对新能源来讲,是挑战、责任,也是机遇,我们应共同承担这份责任,抓住这个机遇。他特别提到,在生物质能利用方面,已可以利用木质纤维素生产高档燃油,包括航煤、高档氢油和柴油,而该技术在中国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大规模产业化发展指日可待。
可再生能源要大发展,一定要在机制上进行创新,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也包括金融工具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张国宝认为,创新的方向应该是逐渐减少补贴,最终做到完全不补贴。补贴问题需要辩证看待,如果继续要求政府提供大量补贴,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就不可能做大;而如果能够减少补贴,规模就可以做大,必须权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
我国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既是摆脱能源外部依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黄小祥认为:“首先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合理分配产能,靠市场信号引导投资,解决产能过剩与产能不足的矛盾;加大财政扶持,完善金融体系,优化市场环境,鼓励商业模式创新,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新兴产业,研发制造应用,鼓励企业走出去,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其次,必须坚持自主创新,能源革命的瓶颈是技术革命,创新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谁掌握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谁就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贸易摩擦带来巨大考验
会议当天,北京的天气难得晴空万里,然而国际光伏市场却不像天气一样晴朗。众所周知,美国和欧盟又在对中国光伏电池板进行“双反”调查。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大国,近几年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前进的道路总是荆棘丛生。
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相关产品在国外连续遭到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国际贸易环境不容乐观。按照世贸组织的标准统计,从2001年以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已经遭遇了10起贸易调查,涉及到光伏电池和组件产品,也涉及到风能产品,出现问题的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印度,目前日本市场也发出预警。
这些频繁的贸易摩擦案件使行业经受了巨大的挑战和考验。部分国家使用歧视性的调查规则,例如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则、替代国的做法等,歪曲了中国的政策,捏造了很多补贴项目,夸大补贴效果,人为地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应对难度,也大幅增加了我国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的风险。刘丹阳表示,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新能源产业仍将面临多起贸易救济案件。而且随着产业升级和产品竞争力的加强,今后还可能遇到知识产权、技术壁垒、环保、企业责任等问题。新能源产业未来的应对工作任重道远。
任何一个贸易摩擦案件都是因为产业利益而起,也会因为产业利益而终。为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刘丹阳提出了3点看法:第一,推动产品从质量竞争到服务竞争的升级,避免恶性价格战;第二,推动企业与国外同行开展合作,实现从竞争到合作的转变,努力融入当地经济发展之中,实现共赢;第三,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搭建沟通平台,帮助企业实施全球战略布局,有效防范风险。
胥和平认为,中国新能源发展所走过的道路和呈现的局面是正常的,在意料之中。虽然近期面临国际上的贸易摩擦纠纷,但这是正常的,表明中国新能源的技术和产业已经有了国际竞争力。中国的光伏技术已经形成了技术体系,更为重要和宝贵的是已经拥有自己的配套技术及配套产业。未来三五十年,世界能源结构转化,将由传统化石能源转到新能源及传统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这一方向是肯定的。新能源发展对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产生了深度影响,他表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明确,并且这是中国在众多产业中,惟一可以取得突破的重要领域。
2050年的中国能源
从现实来看,我国经济社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空间已不复存在,能源转型势在必行。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必然结果,我们必须采取行动。高强度的化石能源造成了现在严重的环境污染,改革开放34年来,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几乎没有变化,但我们的环境在不断恶化,这是由于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急剧上升造成的。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王仲颖认为,今天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系统统领经济发展,能源转型、高比例清洁能源比经济结构调整更为迫切。他为大家描绘了2050年的中国能源蓝图。
首先,在终端用能中,电力约占2/3,形成以电力为核心的终端能源供应系统。其次,未来的电力系统一定是以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清洁的电力供应系统。第三,是集成储能、智能、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能源互联网支撑的电力系统。如果目标实现,终端用能化石能源消费量不超过10亿t标准煤,终端用能按热当量法折算,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不超过35亿t标准煤。
《可再生能源法》还需完善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主任翟勇表示,我国在新能源发展上不缺人力、不缺干劲,甚至资金也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关键问题在于技术,以及规则和秩序。
针对新能源发展的规则和秩序,翟勇进行了具体分析。首先他认为,现有的可再生能源规划执行的并不好。从立法角度看,关于执行实施可再生能源规划在法律规范上不完善、不完整,很多具体措施不到位,保障方式和措施都没有做出明确的具体规定。在发展新能源过程当中,如何有效的规范市场行为,《可再生能源法》还需完善。第二,现有法律中关于部门职责的划分、调整问题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问题,而这对于高效发展新能源有一定影响。这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未来将做出具体措施。第三,在新能源立法的思想方法上还有待进一步讨论。翟勇举例说,在能源立法上重视节能优先,然而新能源发展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效率,一个是反对浪费,节能如果离开这两点就失去了实际含义。我们最严重的问题是能源浪费十分严重,但我们把目标对准节能,从而忽略了最核心的效率。第四,在政府的财政税收保障方面,法律规范不够完善。没有把有限的财政税收都有效地利用在发展新能源上,而是在概念炒作和形式、模式、理念上投入了很多。
绿色建筑的发展
发展绿色建筑已经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绿色建筑在我国整个发展进程中是一个必然趋势,也是国际上共同在建筑领域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
2012年,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要达到10亿m2以上;到2020年,绿色建筑将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今年新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我国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重要在2020年提升到50%,把绿色建筑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绿色建筑的推广和普及进展迅速。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梁俊强在报告中提到,到2014年1月,我国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已有1446项,总建地面积为1.6亿m2,江苏、广东、上海分布较多。绿色建筑形成了社会共识,增量成本可控,社会效益显著,顺应消费者对住房品质提升的需求。他认为,当房子的空间等基本要求得到初步满足时,更应该关注房子能够给我们提供何种的生活品质,比如,空气和环境的品质、噪音隔绝的品质、节能的品质、健康的品质等。
梁俊强表示,要增强产品适应建筑应用的能力,满足建筑一体化对安全、美观、稳定可靠、经济适用等的基本规定;提高软实力,进一步提高设计部门的能力;国家标准、手册、图纸发布实施后需加强培训;要研究与消费者实现共赢的商业模式,注重售后服务。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及趋势
2013年,全球太阳能光伏应用市场加速增长,光伏主要产品价格下滑趋势得到遏制,龙头企业纷纷扭亏为盈,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逐步回暖。
全球多晶硅产业集中度趋高。受益于下游市场骤然扩大,多晶硅产品价格企稳回升。全球太阳电池片产能超过63 GW,其中,晶体硅太阳电池片产量40.3 GW,比2012年增长7.5%,多晶硅电池和单晶硅电池比例约为3:1。全球光伏应用市场快速发展,全年装机量达到38.4 GW,同比增长17.2%,增速较2012年大幅回升。随着中日光伏应用市场爆发式增长,2013年全球光伏装机市场重心加快向亚洲转移。在利好政策的刺激下,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应用市场。
2013年是我国光伏产业否极泰来的一年,行业在经历2011和2012年的持续亏损后,终于在2013年逆袭,龙头企业实现扭亏,经营状况得到较大改善。我国光伏产业呈现回暖势头,正逐步走出困境。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勃华在报告中指出,2013年,我国光伏产业政策支持力度空前,产业规模加速增长,技术进步加快成本下降,生产工艺水平不断进步,光伏应用市场增长迅猛。但由于受欧盟“双反”调查影响,光伏产品出口贸易持续下滑。
王勃华提醒,光伏产业发展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国内市场的快速扩大应特别关注并防止出现新一轮的供需失衡,防止形成新的过剩产能,防止落后产能的死灰复燃。第二,制造业发展模式变化将对我国光伏产业的现有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值得大家关注。第三,质量问题不容小觑,要通过积极推进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加强检测认证工作、强化市场监管等措施加以克服。
关于高峰论坛
在中国新能源发展已经实现结构性复苏的背景下,新能源商会的高峰论坛得到了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的力挺。据了解,本届高峰论坛以“1+10”为特色,由1个开幕式主题论坛,以及光伏领袖、风能、光热发电、生物质、薄膜光伏、新能源建筑、非常规油气、储能与新能源汽车、金融与投资、低碳减排10个专业论坛组成。
为促进行业交流与合作,今年组委会还特别筹备了“光热发电专委会成立仪式”“西部农村社区户用沼气项目启动会”“中挪新能源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商会与毕节市政府储能与新能源汽车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山东菏泽和河南信阳新能源项目对接签约仪式”等特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