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与路径选择

2014-10-22武晓平张仲兵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13期
关键词:学科建设高职教育学科

武晓平+张仲兵

摘 要 学科建设是对学科进行丰富、完善与管理的活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进行学科建设,高职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厘定专业培养目标、纠正培养过程中的功利性、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职人才。应通过深入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全面推进应用型专业发展、大力加强学科队伍建设等路径稳步推进高职学科建设。

关键词 学科;学科建设;高职教育;选择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3-0026-05

一、学科与学科建设

所谓学科是指把相关知识按一定门类划分为相对独立的知识系统,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一定的学科表明了与此相关的知识的门类属性,也就划分了该门类知识的科学归属[1]。学科与科学知识是有密切联系的概念,其是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分化、整合、积累、创新而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就出现了分化学科、综合性学科、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

学科建设是指对学科进行丰富、完善与管理的活动。一般说来,学科建设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一是对学科进行定位,确定学科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层次;二是进行学科人才队伍建设;三是进行学科相关知识的研究,以积累与创造学科知识;四是进行人才培养;五是进行学科基地建设;六是对学科进行管理。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三方面:一是通过科学研究创造知识,二是对知识的转化与应用,三是对知识的积累[2]。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及知识应用研究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研究水平与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促进高职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发展。

二、高职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作为高等教育一种类型的高职教育必然要求进行学科建设

20世纪90年代,在职业教育是教育中的一种类型还是一种层次的争论中,高等职业教育究竞姓“高”还是姓“职”的问题众说纷纭,因此,就有了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与“职业性”双重属性这一说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一种类型的观念已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但高等职业教育要想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发展还需解决诸多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应有多个层次,有应用知识层次的教育、积累知识层次的教育,也应有创造知识层次的教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主要是应用知识层次的教育。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职教育从各方面进行提升与努力。首先是学科专业的定位。高职教育目前的专业定位方法主要着眼于社会相应岗位对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这种定位方式的科学性与严密性有待增强。其次是师资队伍的改善与提升,需要建设一支包含研究型、应用型、教学型等各类型人才的师资队伍,还需要大力提升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再次是建设相应的学科专业实验基地,以提供学科主要建设的研究实验基础。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的是实训室与学生实习基地,这与学科基地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要想解决以上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进行学科建设。通过学科建设,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专业进行准确定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实验室,以从根本上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二)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进行学科建设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以来,在国家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及各地方示范院校的辐射带动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得到了较快发展。国家推行示范或骨干建设计划,目的是希望各高职院校通过项目建设与任务完成,大大提高其教育教学、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管理水平,使其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再辐射带动相应高职院校发展,从而整体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在示范建设过程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功利性,为获取经费而做项目,为应对验收而完成任务。这实际上是一种项目导向式、任务驱动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不能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学科建设,通过学科建设,把教育目的从完成项目任务转变为解决教育问题,把关注点从项目转向内涵建设,把开展知识技术应用研究、提高不同类型教师的能力水平、建设高质量的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高职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厘定专业培养目标

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与中职教育存在较大程度的相同性。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及其他相关文件精神,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简称高技能人才。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我国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从这两个文件可以看出,高职与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都有两个关键词“高素质”、“技能型”,也就是说,高职与中职都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虽然高职的培养目标表述中多了“专门”二字,中职另有“劳动者”的定位,但并不能明显地把中职与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区别开来。培养目标定位的相同性导致了高职教育并没有很好地担负起职业教育中更高层次教育的责任,没有对中职教育起到更好的提升、发展作用。在教育实践中也表现出,就同一专业而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体现出在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专业应用能力等方面与中职有多大差异。

“高教性”是高职教育的一大属性,说明高职教育也是高等教育,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也应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和要求对培养目标进行定位,与中职相比,高职教育的培养对象应该掌握更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具备更加丰富与扎实的专业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综合能力,如专业理念、专业意识、专业分析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迁移能力、专业技能管理能力以及更强的专业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上实现与中职教育的衔接,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的高等性。

高职教育学科建设的一大任务就是进一步厘定高职专业培养目标。高职教育要依据国家统一的学科门类和学科级别划分标准进行学科厘定,对专业所属相关学科进行认真研究,找出该学科的学缘知识结构与学科知识体系,还要研究出相关学科的综合性与关联性,分析出综合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找出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真正找到高职教育专业知识体系,厘清高职与中职的区别,从而准确定位高职专业培养目标。

(二)纠正培养过程的功利性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存在较严重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培养过程的职业性过强而高等性不足[4]。我国高职教育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但在培养过程中出现唯技能倾向,一切以职业岗位技能为中心。在课程体系方面,专业课、技能课的比重非常大,而必要的专业理论课、思维培养课、综合素质培养课及人文素质培养课的学时被严重挤压。部分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培训课程没有多大差异,部分专业课程体系就是某一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二是工学结合的片面性。高职教育要求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但在实践中却演变成仅是学习岗位技能的教学方式。许多高职院校花了大量时间、精力与财力建设了许多实习实训基地,原本是希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但实践中却仅成为岗位职业技能的训练场所。三是产学合作的功利性。订单培养最后变成了学校解决学生就业困难好途径及企业使用低廉劳动力好渠道,影响了学生的岗位择优和可持续发展。

高职学科建设的又一任务就是对专业所属学科进行研究,确定学科知识体系,并按照教育规律把学科知识变成相应的专业课程,从而形成较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5],这样就可避免目前“基于能力本位”或“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构建中的错误。也能纠正高职教育中职业性过强而高等性不足的现象。高职学科建设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建设技术应用实验室。这一建设立足于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是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应用知识的能力、职业创新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及专业思维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实现高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我国高职人才的素质存在不均衡性,主要表现为岗位技能有所增强,关键能力不足。“关键能力”这一概念是由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在1974年提出的。他认为,关键能力是在各种职业场所和职责情况下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也是胜任人生各种变化的能力[6],主要包括: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责任心、执行力、合作能力、主动性、诚信、分析能力、把握全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成本意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服务意识等。他认为,这是所有能力的核心,是劳动者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综合素质。而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也存在诸如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执行力、合作能力、服务意识、成本意识、把握全局能力等方面不足。这些素质的培养,也需要通过高职学科建设予以实现。

我国高职人才素质的不均衡性,还表现在高职学生的专业素质方面,主要是专业理论知识面过于狭窄,专业知识结构不完整,不成体系;专业技术与专业技能过于肤浅与单薄,专业领域相对狭窄,导致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缺乏可持续性,所涉及的职业领域十分有限[7]。

学科建设是高职院校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学科建设的一大任务就是培养学科人才。高职教育要通过学科建设,进行学科级别划分与专业定位,研究分析出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实现方式,这便是高职教育人才的能力要求与素质内涵,这种素质必然包含以复杂思维能力及迁移能力为主要表现,进而体现为关键能力的许多方面。同时,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应用服务实验与研究,有助于让学生掌握专业核心技能,丰富学生理论知识面,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拓展学生专业发展领域。

四、高职学科建设的路径选择

学科建设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对学科体系与结构等进行规划与整合,通过学术队伍的建设、学科基地的建设、学科研究的开展,从而培养高层次学科人才,进而服务于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8]。这一系统工程对高职教育提出了很高要求,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发展了十多年,也经历了示范建设的热潮,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现状与这一要求之间还有非常大的距离。为此,高职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稳步推进学科建设。

(一)深入开展应用技术研究

科学研究在学科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寻找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形成学科基础理论,用于指导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的发展。学科建设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只有在科研中才能建设学科、发展学科,进而整合学科,提升学科和创建新的学科[9]。学科建设的一项任务就是把学科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应用、服务于社会。根据高职教育的现状,高职院校应以知识、技术应用研究为切入点进行学科建设,以应用技术研究推动学科建设。通过应用技术研究,推动学科环境建设与科研条件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提高团队的学科建设能力与科研水平,还可把知识应用于相应领域,从而促进学科知识的应用与创新。

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科研究时,可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结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定位选择学科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的定位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在选择学科研究方向、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时应注意结合地方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特殊需要。通过对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相关学科进行研究,增强自己相关产业与学科研究的能力,从而确定为自己的优势学科或特色学科。第二,结合行业背景确定学科研究方向。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都有一定的行业背景,应注意选择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新领域、前沿问题作为学科研究方向,立足于把行业相关学科建设成自己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同时,应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与行业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积极参与行业的科研、技改和技术攻关,从而提高学术水平,服务社会。第三,根据学校自身的人才优势,确定学科研究方向,从而发展成为优势学科、特色学科。

猜你喜欢

学科建设高职教育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