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支架使学生思维更有效
2014-10-21赵利民陈红柳
赵利民 陈红柳
摘 要: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干的现象仍然无奈的存在,这样的课堂缺少师生互动的灵气,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要改变这种低效的局面,教师必须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本文就一堂语文课的实录,尝试对学生思维状况进行初浅的分析,反思搭建有效思维“支架”的积极意义,目的是使学生进行有效思维,引导学生思维向潜在的、更高的水平发展。
关键词:有效思维 思维的支架 有效的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134-02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学校正严格执行“三项规定”,落实“五个严格”,保证“一小时運动”,用于辅导学生在校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将进一步压缩。在这样的背景下,“减负增效”必然成为教学研究新一轮核心话题。立足课堂,优化课堂教学,追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也必然成为教学实践的核心抓手。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苦于学生思维不活跃,运用知识不灵活,于是迫于无奈,选择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往往在不自觉中回到“少、慢、差、费”的尴尬教学局面。笔者认为,造成这个尴尬局面的原因在于缺少科学的教学设计,我们往往在教材分析上下足了功夫,而忽视了学生学习时的思维状况。教师教是为了学生学,教师教什么由教师来主导,学生怎么学、学得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思维活动状况。因此,为了学生学得更有效,研究学生思维活动状况也就迫在眉睫。研究学生思维状况,就是研究学生原有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思维活动时所能达到的高度,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有效性。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告诉我们,不仅要纯熟地掌握教材,更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即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了解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并根据学生所拥有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把握最佳的教学契机,为学生的有效思维搭建支架,以引导学生向着潜在的、更高的水平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努力为学生搭建有效思维的平台,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有效思维活动,快速、准确获得新的见解,新的发现。
下面是笔者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的教学片段以及课后的反思。
师: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历来被认为是写月的传神之笔,许多优秀的文人对此有过精妙的评论。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赏析时切入的角度),相信我们也有能力来发现其中的妙处。联系前几周所学的知识,思考后说说你的发现。(激趣的提问后,强调“联系所学知识”,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为学生搭建思维的平台。)
生1:用了比喻的修辞,用透明的水来比喻皎洁的月光,用水中藻荇来比喻竹柏的倒影。这句话突出了月色的皎洁美好。(从修辞角度对优美语句作赏析是学生常用的方式,也是大部分学生已经达到的思维水平。)
师:分析非常到位,用比喻的修辞能使美景更具体可感。其他同学有新的发现吗?
沉默……(思维停滞,缺乏思考的抓手)
师:赏析的角度除了从修辞角度切入,还有其他吗?最近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还提到过其他切入的角度吗?(回归问题的本身进行思考,也试着为学生思考搭建台阶、搭建脚手架。)
生2:可以从描写的角度来分析。在学《小石潭记》时,有段文字无一“水”字,却句句写水,是通过鱼、光、影等从侧面烘托水的清澈。这段文字也无一“月”字,却处处写月,也是侧面描写。(学生的思维在已有的知识平台上有了攀高的趋势。)
师:你的发言很有价值,提供了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但分析时是否准确?
生3:我觉得不全是侧面写,前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正面的描绘,是用比喻正面在描绘皎洁的月色。
师:是啊,前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同刚学过的《阿里山纪行》中“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写法一样,用比喻的方式正面描绘事物的特征,只不过这里隐藏了本体。整句话正面、侧面相结合,收点染并用之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让学生在熟悉旧知识的前提下,在有梯度的思考中逐步过渡到新问题。)
生4:《小石潭记》中写鱼,动静结合,富有情趣。这里写月,我也有这种感受,前半句是静态的,写月色静如水;后半句是动态的,写树影婆娑。
师:(鼓掌)(学生个体的最近发展区和教学的最近发展区开始交集,学生随着旧知被唤醒,思维活跃有效,逐步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
生5:在以前学习中,老师经常讲“一切景语皆情语”,我想这里也是吧?这皎洁的月是作者胸无杂念之心吧。(让人吃惊,学生竟能有此思考,能跳出眼前之景,而入作者的之心。学生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学生思维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师:(再鼓掌)同学们的回答真精彩,我为你们呈现出的智慧而高兴。希望以后的学习中多联系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境界。
这堂课的进程,出乎我的意料,并没有出现预设中的复杂困难的教学局面。在解读文本时,学生完全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凭借已有的知识结构,合理地联系刚学课文的内容,顺利完成了课文解读,效果是出乎意料的好。
这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有效的,学生的思维顺着支架不断攀高,学生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学生思维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课后思考这堂课成功之处,首先在于我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非常熟悉。在教学时,选择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有可能点燃学生有效思维的火炬。上面的教学中,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所切入的角度,如比喻的修辞、描写的角度、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等,在不久前学过的《小石潭记》、《阿里山纪行》两文中有涉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是学生能进行有效思维的基础。
其次,对学生思维发展所能到达的高度有明确的预设。学生要通过联系已有的知识水平从多角度切入思考,有新发现,有个性化的解读,能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境界。期望学生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新的思维高度是学生能进行有效思维的的动力。
更关键的是,为学生的有效思维搭建一个能不断攀升的支架。使学生从最熟悉的比喻修辞角度切入思考,再引导学生从最近学过的课文中寻找启发,联想到正面侧面、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最后从反复朗读思考中由景入情,使学生深入作者内心世界,品悟到文句妙处所在。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抓手,就能促使学生“跳一跳,摘好桃”。搭建一个能让学生思维不断攀升的支架,是学生能进行有效思维的根本保障。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得明确自己的角色,我们是学生思维的“促进者”,我们要做的是指导、激励、帮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其次,要明确在教学过程中熟悉学生知识水平、知识水平要比熟悉教材来得更重要,你必须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以及学生通过发展可能达到的更高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所要教的知识,并艺术地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进行有效教学。当然,在教学进行中,学生的思维不会无缘无故的跳跃上升,努力搭建好学生有效思维的支架至关重要,这是学生能进行有效思维的平台,学生思维能得到发展的必然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因此若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好学生思维平台,让学生思维能顺着支架不断攀高,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改变“教师台上设问频频,学生台下默默无闻”的尴尬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1] 袁平,刘蓉.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0):78-79.
[2] 赵巧玲.明确“最近发展区”,营造“可教学时刻”[J].今日科苑,2009(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