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的契合
2014-10-21曹志红
曹志红
摘 要: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日益得到重视,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贯穿文化背景知识成为语言教育中核心问题。本文从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论述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相辅相成,共为一体的重要性。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56-02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综合化,人文文化和科技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信息时代以及整个社会信息化、全球化的到来,对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形成了严峻挑战。顺利地迎接这场挑战最直接的准备就是人才的培养。从频繁的对外贸易、跨文化交际来看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仍是关键之所在。多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成功地建立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目的,知识、能力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教学目标。但要满足社会对高端人才,特别是高端英语人才的强烈需求,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路还很长。
在我国,长期以来只注重语言形式的教学,误以为只要掌握语音、语法和一定的词汇便可以顺利无阻地进行语言的理解、交际。近些年来,随着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语用学和交际法的盛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文化背景知识已经日益得到重视,其中以80年代初许国璋的《词语的文化内涵与英语教学》为题的演讲为标志, 1995年《外语界》出版的《背景知识与阅读教学》通过“先验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详细地论述了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1997年胡文仲与高一虹出版的《外语教学与文化》则阐明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然而,作为现在英语知识传授者的大学英语教师对于如何在课堂上贯穿英语文化尚无系统的概念,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的契合更处于初始时期。在一线的教师由于长期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对在基础阶段文化教学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认识不足,尤其对如何根据公共课外语学生特点把语言知识与所学语言国家社会文化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的教法探讨不多[1]。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大多数课堂进行的是“自下而上”模式的教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学生词汇知识,过分强调语法,对课文进行过细地翻译和解释,忽视了大学英语的作用应该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延伸和提高。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可分割,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不是孤立产生的,它和文化有着血与肉的关系,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表征。语言的存在和发展与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密不可分。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法、道德标准、宗教信仰、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等,无不在本民族的语言中得到广泛而深刻的反映。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语言的底座或环境。外语教学及外语界前辈多年研究证明文化背景知识与语言能力同等重要,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阅读理解[2]。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大学英语以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为主要内容,对听、说、读、写、译和词汇量提出了明确的标准,还明确规定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鉴于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考虑到学生与当前形势的实际,兼顾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正确选择。
内蒙地区总体来说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学生英语水平偏低,英语语言基础薄弱,所以理应强调语言知识,偏重语言基础;但医学院校学生专业实践性强,操作性强。而文化背景知识以其交际的实用性,自身的多样性,传授的灵活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片面、孤立地讲授词汇语法等,忽略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及传授,学生不仅学习兴趣锐减,而且掌握的只是一些语言符号,对相关的文化缺乏系统的了解,对英语阅读材料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英语阅读水平还是不会有太大地提高。所以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既注重语言知识的积累,又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
首先,在导入课文时,从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文化背景知识的多元性两方面出发,在传授背景知识初期,增加其趣味性及实用性,通过图片、小组讨论、录像引入背景知识,等到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并熟悉了解基础知识后,可以通过听写、写作、听录音等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入更丰富、更抽象的信息。
导入课文后,由于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同等重要,所以把词汇、语法等和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揉和在一起,通过文化背景知识深入讲解语言知识,通过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来了解文化背景知识。
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吉利民族历来擅长航海,所以与海洋和航海有关的民族文化也反映在它的語言中,如:plain sailing(进展顺利),to go with the tide(随波逐流),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生活无目标,犹如航海无罗盘);教师也可以运用pudding, salad, sandwich, Judas kiss, individualism这样的词让学生熟悉英语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另外,词汇与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还可通过汉英的对比结合在一起。古代中国和英国虽同属封建社会,但其农业生产方式却截然不同。英国农民用马耕田,中国农民用马拉车;中国农民用牛犁地,英国农民用牛产奶。这种差异明显地体现在语言中。英语说“to work like a horse”,“as strong as a horse”,“to eat like a horse”,“back the wrong hose(看错人了)”, “change horse(换人)”;汉语则说:“像黄牛一样干活,力大如牛”。再者,东风(east wind)和西风(west wind)所指意义都是“东边吹来的风”和“西边吹来的风”,但在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环境中,内涵意义是不一样的。“东风夜放花千树”中的东风指春风,而在Dickens所著的David Copperfield中的一句话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standing blue 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中,east wind恐怕只是寒风了。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对文化词语的一个总的感性认识,建立起词汇是文化的主要载体的概念,明确文化词语学习的方向,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最终为提高交际能力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3]。
文化差异的深层体现在思维方式上,这从语法上可窥一斑。当一句话包含叙事和表达两部分时,英语和汉语的先交代事情后表态相反,先表态后叙事,如:It is a depressing fact that the traffic in big citi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worse.另外,英语复合句不同于汉语按先后顺序叙事,各个从句逐个修饰时,其顺序是由近及远,由里向外散射式的逐层无限扩展,如:He had just flown back the day before from Beijing where he had spent his two days, health checking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transition training task he had engaged in the U.S.A.
在讲解课文时注意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的契合,通过课文讲解文化背景知识或通过文化背景知识讲解课文,不仅使授课内容生动形象,而且学生也能透彻深入地理解课文。讲解The Icy Defender一文时,文章篇幅较长,地方名词术语多,如利用英语地域方面文化背景知識(俄罗斯和苏联的地名知识)讲解课文要比按部就班地讲解要事半功倍。在The Truth about Lying 文章里,作者涉及到Watergate,在Heat Wave一文里,作者谈到 canary,这些都和文化背景知识密切相关,所以应该通过文化背景知识讲解课文或者通过课文讲授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彻底地理解文章的意义所在,切忌片面地强调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和课文的解析孰重孰轻。在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同一班级,应适宜地把握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两者之间的尺度。如有分级教学,可利用分级教学尽量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语言知识和文化差异的掌握决定了大学英语学习,尤其是阅读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深度和准确程度。在教学中,教师巧用沿袭多年的传统语言教学模式,推陈出新地向学生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采取语言表达的固有形式(听、说、读、写)组织大学英语教学,促使学生顺利地了解并理解英语的表达习惯,拥有地道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蔡蔚,范红.清华大学大学英语阅读课文化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162.
[2] 张怀建,黄建滨.背景知识与阅读教学[J].外语界,1995(4):11.
[3] 廖光荣.英语专业基础阶段阅读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