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2014-10-21马玲
马玲
摘 要:针对网络环境下的新课堂改革,本文进行了尝试与探索,认为在新课改实施中,学习者可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图文并茂的视觉画面,在平等、合作、和谐的环境中获取知识,促使学生非智力因素及个性的发展,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学习效益提高。
关键词:网络环境 新课改 学习效益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00-0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11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中小学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正搭建起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学平台,使新课改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实施,产生了较大的效益。
1 日臻成熟的网络平台为新课程改革增添羽翼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教育环境平台,又是一个学习集成工具,极大地改善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及思维方式,它是人类文明史、语言文学、印刷术后的又一次教育革命,它给新课改注入了新的血液,表现如下几方面:第一,网络环境的有着更新这是速度快的特点,不仅可以使学习者能有及时掌握并了解新的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质;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第二,能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课堂与社会连成一体,为学习者提供交流和应用创新成果的土壤,使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大大超出他们所能直接体验的生存环境;第三,能做到图文并茂,再现迅速,情境创设,感染力强,能突破时空限制,呈现内容立体化、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能提高学生的多种感官的感知效能,发挥个体的最大潜能和创造力,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和记忆,也最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第四,网络环境拥有多重特点,它以独特的观点、思路、手段以及方法发挥着其作用,学生只要将网络打开,便能从中寻找出自身所需要的学习信息以及教学内容,还可以将自己的学习信息输入网络中与他人实现共享。这大大方便了教学和学习;第五,网络环境增加了教学课堂的容量。让网络走进课堂,可以使整个学习过程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向世界的每个角落,知识的每个领域,学生生活的每时每刻渗透和延伸。网络作为一个强大的纽带联系了世界各地,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与不同地区的人自由探讨问题,其次,网络作为一个海量的知识仓库,学生可以轻松地在网上搜索,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最重要的是,教师把网络搬上课堂,学生便可以随时上网,开展复习,学习,练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便从真正意义上向家庭延伸,从而有效的满足“消化不良”的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有效的解决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与知识信息大量化之间的矛盾。由于网络的强大优势,可以使学生在网络环境学习中,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兴奋、愉快、渴求的心理状态(有趣—乐趣—志趣)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在学生产生这种强烈渴望新知的情况下,产生的学习动机,自然而然的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进入全神贯注的学习状态,并且自觉、主动的去探索以及掌握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益。例如:教师在讲授生物课的“有絲分裂”时,将课本中各期结构变化的特点,利用网络教学的素材,展示了植物细胞在絲分裂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将课本中的图文进行了活化,使整个课堂教学内容变成了一个动态、连续、形象的过程,这样做的好处是极大的触动了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不仅对课本内容有了深层次的了解,还激发出学生更多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感到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教学内容,甚至还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2 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给教师提供充足素材,有利于新课改实施
Internet不仅是知识的海洋,可以让学生无限徜徉在这片学海里,还能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这样的网站仅我国就有三百余个,例如教育、科技、中国科普、北京科普、中国科普城、中国科普博览等网站,从内容上有天文地理、下有风土人情;从形式上有图形、表格、公式、曲线、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从类别上既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又有海洋科学、生命科学等近千小类。还有央视与各省电视台在网上的节目,其频道栏目有百家讲坛、探索发现、国宝档案、远方的家、走遍中国、科技之光、法律讲堂、少儿节目、音乐节目、社会与法、健康之路、人与自然、文化大百科、动物传奇、英语家园、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等。这些丰富的资源魏老师提供了教学上的帮助,教师根据教学的策略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收集和处理,让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更深层次化,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作答,使学生的知识面更为广阔,思路更为开阔。在这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1)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包括加工、评价、处理、分析能力;(2)熟练操作计算机,掌握Internet技术以及其它学习中动手操作能力。
在这种网络环境中教学有利于创设“任务驱动”情境: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设计理念,学科资源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基本框架如下:
通过对网络环境在课堂教学的运用,不仅可以让学生可以积极的去思考、探索、质疑、交流;还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施因材施教;面对网络教学的群体是全体同学,一方面可以使差生对自身充满信息,对未来前途充满希望从而做到扬长避短;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全体学生人人成才,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思维。
3 图文并茂的网络信息,促使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激发学生努力學习的竞争心理
非智力因素,是指不直接参与认知的过程,如情感、意志、兴趣、性格、动机、抱负、信念、世界观等因素。非智力因素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诱发、启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智力活动;激发学生智力活动的创造性,补偿学生智力发展中存在的弱点,维持和调节对知识的吸收、加工和处理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稳定饱满情绪、锻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性格等;有利于促进智力的发展,如激发思维、丰富想象、加强注意、善于观察、促进记忆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网络环境作为支点,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网络的强大优势的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巨大的感染和冲击,使学生入情入景。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之中,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想象使学生更好地、更深刻地理解教材、牢固掌握知识技能,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化学教学时,播放诺贝尔为发明烈性炸药—硝化甘油经历自己被炸伤、弟弟被炸死的场景;在物理教学时,讲述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的故事,牛顿本人八岁才会说话,可谓先天不足,后经自己的刻苦努力,发现了有名的物理“三大定律”;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奠基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被导师闵科夫斯基骂为“懒坯的学生”,后来研究了著名的相对论,他的伟大业绩和精神永远留给了人类;数学史上最早发现一元三次方程通式解的人,是十六世纪意大利的尼柯洛·冯塔纳,冯塔纳在十多岁时,被入侵意大利的法国兵砍伤,差点丢了命,和他在一起父亲却遇害身亡。虽然冯塔纳捡回了一条命,但舌头上的伤使冯塔纳一辈子咬字不清,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塔尔塔里亚(结巴子)。后来塔尔塔里亚成了他的大号,真名反而没人记得了;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屈居于六平方米的小屋,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块上,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歌德巴赫猜想”,国际上称为“陈氏定理”;世界第一富比尔·盖茨;第二富保尔·艾伦;第四富艾里森;第八富戴尔等,并非是一流的学生,可他们完全靠兴趣进行不懈的努力,才终成大器,通过这些科学家和名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唤起他们学习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网络教学资源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平台,是基于网络教与学的软硬件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是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着力点。
新课程改革内涵,就是要求学生个性的发展,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特征,所处环境,所受教育以及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主体既有共性的相似,又有个性的差异,从而体现出发展过程中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因为现行教育实行班级授课模式,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了。对学生差异和个性特征重视不够,既不利于个性特长的培养,又挫伤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而利用网络涉及教材内容的事物、现象、情景、过程,进行分解或综合,如实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内容具有直观的形声效果,为学生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改变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对其个性的尊重,对于那些学有余力或者独创见解的学生,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有利于个性特长发展的内容进行学习,也可以借助于网络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教师进行交流。对于一般学生能尽其所能,同样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得到体现和发展。
网络环境下的新课改教学是一个新的课题。有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它的开展需要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它的普及及应用将为新课程改革开拓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佟元之,许文芝.现代教育技术实用教程[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 何克抗.創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
[3] 胡树鲜.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态度”与“研究性学习”[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03).
[4] 李芒.现代教育技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