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2014-10-21浦春萍
浦春萍
目前初中生学习数学时大多由于缺乏适当的引导,还是停留在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前不预习,也不会预习,上课时经常被动地听,模仿着练,机械地做作业,长此下去,数学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更别谈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还产生厌学情绪. 这种情况不仅与学生本身有关,更与老师的引导有着至关重要的关联. 经过观察和研究,本人对数学学习中的几个环节提出几点设想:
一、引导好预习环节,养成带着目的自主预习的习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习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关键环节. 根据实际应用经验,本人认为,首先:老师应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一个要求,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 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做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 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 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 老师应在每天新课前检查预习任务的完成,以免教学時起点太高或太低.
起初,学生对这种详细的自主预习颇不习惯,也不理解. 老师可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例如:1. 用趣味数学故事引出预习愿望. 如:初一数学上学期的应用题讲解到比例类应用题时,课前可以让同学们看一则智力故事:一老翁有19匹马,临终前嘱咐其家人:“大儿得一半,二儿得四分之一,三儿得五分之一.”家人不知如何分配马匹数目,聪明的同学们算一算,老翁的三个儿子各分得多少匹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自然会求助于比例问题的解法:由■ ∶ ■ ∶ ■设三个儿子分别得■x匹马,■x匹马,■x匹马,列出■x + ■x + ■x = 19,求得x,从而得知三人各得的马匹数. 学生从中自会发现,这种题型的重点在于设未知数,难点是理解这种设未知数的原因. 想着想着,预习的目的便自然达到了. 2. 进行预习比赛. 可开设一次预习课,让全班同学同时预习一节内容,比一比谁能达到预习要求. 出于竞争心理,几轮下来,学生也就学会怎样预习了. 当然,老师的检查工作也必须持之以恒,配合好学生的预习工作. 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引导好上课环节,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
第一点,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主动地听课.
前面已讲过,学生认真地进行了预习之后,已明确该课堂应了解什么,记住什么,掌握什么,学习难点在哪里. 这样我们便可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地去听课,我们还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剖析难点;(4)听例题解法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 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第二点,积极地参与老师的教学.
随着教学技术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改进,课堂中总有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的,让学生能充分参与讨论与练习,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讨论问题,积极提问,积极地参与评讲习题和练习. 这样,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既锻炼了思维,又无形中进行了创造性活动. 教师在学生思维方法指导上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3)善思,即根据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评意识,学会反思. 总之,会思考才会学习,这样才会较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点,适当地做笔记以备课后总结思考.
做笔记不是抄黑板,是记下课堂内不易记住、不易掌握或必须经过再思考或讨论的问题,且只需提纲挈领,待课后花时间总结和完善. 因此在指导学生做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 使学生明确听课和记笔记是为思考服务的.
三、引导好作业环节,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1. 既不认真审题,也不选择方法,作业只是完成了事. 2. 不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解题不讲究创新思维,格式化情况严重. 3. 只能解得常规题型,不会解新颖类题目. 针对这种种现象,教师首先要精选习题,所选的习题要有针对性、典型性,有启发思维的功能. 再者,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使用规范的数学术语. 2.坚持认真审题的习惯. 从审题中,掌握一个问题从哪几方面展开分析的做法,通常审题可按以下顺序进行:(1)弄清题意中的已知与未知的量;(2)找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3)回忆是否曾做过相同或类似题型;(4)对必要的习题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5)考虑题目是否可以一题多解. 养成这种习惯来解题,必然能取得较高的收益,既能锻炼思维,又能巩固知识,一举两得.
四、引导好课后总结环节,养成整理知识、联想创新的习惯
大家都知道,训练学生抽象的数学思维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生应该通过看书和整理笔记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具体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学过的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出各类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 总结之后,还要学会回顾所有学过的知识,将它们进行比较,融会贯通,像链条一条条衔接起来,进而产生联想,一题多变. 这就是所谓的“将厚厚的教科书变薄,再将变薄的书在脑中再加工,变为更厚的一本书”. 当然,能做到这样就已达到学习的最高层次了,能做到这样,则需要教师长期、耐心地引导,更需要学生持之以恒.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不急不躁,对学业不良的学生指出其不足,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帮助他们养成较好的习惯;而对于已有较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应当多鼓励、多支持. 教师工作的力度要因“生”而异,以耐心和恒心帮助各类学生将各个环节抓到位,落到实处,使他们成为新时代的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