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浅控结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实践和与探索
2014-10-21邓志高
邓志高
我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 工作,在水资源管理中建立了“三条红线”的管理制度,并将其作为考核各省相关领导的主要指标。目前,湖南省农业用水量占全省总用水量的80%,而节水灌溉面积仅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10%,节水潜力巨大。
湖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作为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设在湖南的唯一节水灌溉示范基地,以水稻“浅控结合”灌溉技术为依托,于2012年向水利部申报并承担了水利部重点推广项目“超级稻高产栽培‘浅控结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 该技术是湖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科研人员在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孙景生研究员与肖俊夫副研究员指导下,经过多年试验研究与大田示范形成的重要科研成果,曾获益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技术是根据水稻需水规律量身定制的节水灌溉技术,其核心为“四浅三控”,即移栽返青期、分蘖前期、孕穗期与抽穗期浅灌,分蘖后期、乳熟期与黄熟期控灌,适用于常规稻与杂交稻种植。
与常规灌溉技术相比,该技术有四大突出特点:一是增产效益明显。通过控制田间水分,协调肥、气、热,能有效提高分蘖成穗率、结实率与千粒重。二是节水效益明显。根据水稻需水量进行合理灌溉,改变了大田漫灌这一传统灌溉模式,实现了有效节水。三是省工与节本效益明显。应用该技术进行水稻种植,减少了田间灌水次数与灌水量,同时搁田时间相应增加,其占比达到了本田生育期的70%~80%。随着搁田时间的增加,降低了田间湿度,不利于病虫草害的发生与蔓延,从而减少了病虫草害的防治费用。四是通过协调水、肥、气、热,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提高稻米品质。随着农业灌溉用水紧缺问题越来越突出,该技术推广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泛。
1 技术推广的实施过程
1.1 健全领导组织保障体系
鉴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管理中长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工作协调、技术转化及资金落实不到位等,因此在该技术推广过程中,以成立领导小组的方式,建立健全了从项目主管单位、项目承担与协作单位,再到基层农技站的“三级联动”领导组织保障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注重吸纳水利部门、农业部门、气象部门等与技术推广有关的政府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了技术推广的成效。
1.2 建立示范区及落实示范面积
根据水稻种植面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建立了桃江县桃花江灌区、赫山区沧水铺镇、南县青树嘴镇、澧县大坪乡等四大“水稻‘浅控结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示范区,并在各示范区周围形成了一定的辐射区。同时,通过“项目承担单位与镇政府或部门签订合同”、“镇政府或部门与村一级签订合同”、“村一级与农户签订合同”的方式共落实该技术推广面积5.51万hm2。
1.3 制定技术应用路线
该技术的应用路线可以概括为“五法并用”:“一法”是集中培训,即以建立师资队伍、确定培训对象、实施按需培训的方式,于2012年、2013年分别在桃江县桃花江灌区、赫山区沧水铺镇、南县青树嘴镇、澧县大坪乡等四大示范区,有针对性地举办以灌溉管理方法、灌水技术、施肥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等为主题的10期培训班,培训管水技术员1 132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5万份。示范区通过舉办技术培训班,让示范户掌握超级稻需水规律、耐旱耐淹特性以及以水调肥、控水控病等特点,并能正确理解水分胁迫原理,提高节水灌溉技术理论水平。“二法”是现场教辅,即在水稻种植的关键时期,技术人员带队(聘请示范区当地高级农艺师以及项目组技术人员)到示范区对示范户进行现场教辅,确保节水灌溉技术的充分合理运用。“三法”是蹲点指导,即针对技术推广涉及面广、技术人员较少这一实际情况,采用每村设1~2个重点示范户,每个村民小组设1个示范户的方式,项目组定期派技术人员到各推广示范区对重点示范户和示范户进行一对一的蹲点指导,再经由重点示范户和示范户的带动作用,来提高技术的推广应用率。“四法”是发布灌溉预报,即根据当地气象局的气象预报资料,并结合我站多年的气象资料,印发灌溉预报通知,指导农民进行技术的应用。“五法”是信息咨询,即针对现场指导的连续性、时效性不强等问题,依托村级远程教育平台建立“‘浅控结合节水灌溉技术信息咨询QQ群”,做到技术人员实时在线,管水技术员负责联络沟通,让示范户可以随时咨询并及时得到答复。
2 技术推广的主要成果
2.1 节水增效
根据2012年的推广情况统计,该技术推广取得了增产粮食909.35万kg,节省农药化肥成本1 848.5万元,累计节水1 964.4万m3,累计省工83.24万个等节水增效成果,创造直接经济效益9 373.12万元。
2.2 抗旱效益
据测算,通过“水稻‘浅控结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节约灌溉用水1 275 m3/hm2、节省灌溉成本450元/hm2、节省灌溉用工52.5个/hm2、增产稻谷450 kg/hm2。该技术在帮助农民抗旱中催生了四大效益:首先是相对增加灌溉面积。因为在技术推广过程中采取了编绘技术要领连环画、培训节水技术员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示范户逐渐掌握了“浅控结合”节水灌溉技术操作要领,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淹水灌溉理念,使有限的灌溉水源得到充分利用,使过去只能灌溉0.07 hm2稻田的水量现今能灌溉0.17 hm2以上稻田。其次是降低抗旱成本。如桃江县示范区属丘陵山区,水田地势不平坦,为有效应对旱情,既要靠桃花江水库的水来灌溉,又要靠山塘河坝的水来灌溉,有的地方还要靠打井抽水进行灌溉。应用该技术后,水稻减少了灌水量和灌水次数,从而降低了抗旱成本。第三是缓解用水纠纷与促进省工增产。过去遇到干旱时,争水抢灌现象时有发生;现在示范区因灌溉面积和灌溉水量得到保证,在2013年遭受历史罕见特大干旱的情况下,没有发生一例争水抢灌纠纷。第四是该技术即使在干旱严重的情况下,仍然保证了正常供水,改善了农田小气候,有效提高了秧苗成活率与分蘖成穗率,避免了因过度干旱而导致不分蘖的现象,减少了灌溉管理用工。
2.3 发明专利
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发明了“测桩”这一简易高效的测量水位新装置,并通过申请专利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该项专利因其具有制作成本低、携带方便、能实现精确测量水位等优势,特别是在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大面积推广中,有效解决了“在农田基础设施并不完善以及尽量减少农民种田成本下如何实现有效测量灌溉水位”这一难题,因而在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中应用前景广阔。
2.4 技术推广创新
该技术推广使用了《图表卡片式田间管理手册》及《技术要领连环画》。因《图表卡片式田间管理手册》直观明了与通俗易懂,它的应用有效提高了节水灌溉技术、水肥耦合技术等水利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而《技术要领连环画》则将“水稻‘浅控结合节水灌溉技术”用人物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它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农户因知识水平有限难以接受、理解技术要领的问题,从而提高了该技术的普及率与转化率。
3 技术推广的建议
3.1 加强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与建设节水型社会是科学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水稻‘浅控结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成功实践表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有效应用能提高农田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新增灌溉面积与提高农业节水能力,并能实现节水、增产、省工和节本的综合效益。因此,各地在以后的农技推广中,应加强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3.2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更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与纽带。“水稻‘浅控结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成功实践表明,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键是在技术应用上应根据农民知识水平有限、节水灌溉意识不强等实际情况,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教辅、远程信息咨询等全方位多渠道的方式进行;同时,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解决技术应用与普及中的难点问题。
3.3 重视技术推广方法的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存在推广方法简单、服务环节单一、推广人员缺乏开拓性与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自觉意识等突出问题,再加上农民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造成技术成果推广很难产生实效,科研成果更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水稻‘浅控结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成功实践表明,提高农技推广成效的关键是在宣传培训上应以注重培训内容的通俗形象化;在组织管理上应注重建立领导组织保障体系,以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的方式将农業、水利等相关部门吸纳进来,以形成合力;同时,应注重技术推广方法上的创新,如制作通俗易懂的图表卡片式田间管理手册与技术要领连环画,将节水灌溉技术与水肥耦合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等其他农业技术结合在一起进行推广等。
3.4 注重抗旱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旱灾发生呈现出频率、范围、程度加大的态势,平均不到3年就有一次重特大干旱发生,发生地由北方蔓延到南方和东部多雨地区,旱灾造成的损失加剧。据统计,全国因旱灾损失粮食由20世纪50年代的43.5亿kg上升到90年代的209.4亿kg,2000年以来高达300多亿kg。面对日益严峻的旱灾形势,科学技术成为了农民抗灾保收的“法宝”,如抗旱品种、抗旱栽培技术、特别是抗旱灌溉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抗旱减灾能力。水稻‘浅控结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成功实践表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能在帮助农民抗旱中起到相对增加灌溉面积、降低灌溉成本、缓解用水纠纷与促进省工增产等积极作用。因此,各地在以后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中,应注重挖掘其在抗旱保收方面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