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连增”的欢喜与隐忧

2014-10-21吴婷

湖南农业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种粮耕地粮食

吴婷

2013年夏天发生在我国南方的持续高温干旱导致水稻减产,北方洪涝灾害对东北粮食主产区收成造成影响。尽管这并未能阻挡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的步伐,近年来多发频发的自然灾害还是让人们对粮食保障忧心不已,而中国今后的粮食安全还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束缚和巨大的人口压力。“仓廪实、天下安”,对于人口占世界21%而耕地仅占世界9%的中国,未来我们要如何养活自己?本刊记者与您共同关注粮食安全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正式公布数据,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大关,比2012年增产1236万吨,增长2.1%,实现了连续10年增产。尽管这个消息令国人欢欣鼓舞,然而连年增收背后的隐忧更值得关注。

2012年中国粮食进口总量超过7000万吨,成为历史上最多的一年,并且数据显示粮食进口增长趋势仍在持续。粮食产量奇迹般的增长赶不上消费的迅速增长,而在可预见的未来,无论是人口增加、收入增长、城镇化以及膳食结构的改变,还是不断壮大的中产阶层,都将使得生产增长与消费增长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从根源上来看,工业化和城镇化造成农业用地减少和农业劳动力流出,引发了“谁来种地”和“有多少地可种”的问题;城镇化同时促进了粮食消费数量的迅速增长和质量的大幅提升;种粮利润低,使得粮食主产区追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GDP冲动”从未停止;此外,耕地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重发等种种问题,直接危及粮食安全,中国人要想养活自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粮食供需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脆弱的“紧平衡”状态,这是目前社会各界达成的普遍共识。所谓“紧平衡”,指的是粮食供求的紧张关系,即基本能满足需求,但地区之间、粮食的结构之间差异很大,有余有缺。根据《中国经济周刊》的调查,2012年全国31个省市区中,大约16个省份的粮食自给率大于100%,而缺粮的省份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带,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浙江、福建、青海、海南成为最缺粮的8个省份。

面对粮食安全这个重大问题,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纷纷寻求解决之道。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其中“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首次跃升为六大任务之首,粮食安全首次获得高度关注,被提升至2014年国家一号战略。刚刚出台的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将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作为201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重点,明确提出要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耕地“保卫战”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推算,按照现有产量计算,中国进口的农产品已经相当于在境外使用了6亿亩土地。但全国18.2亿亩耕地转化成播种面积,大约只有24亿亩(注:一亩地如果一年能种植三季作物,即视为3亩播种面积),也就是说按照中国目前的农业生产能力,至少需要30亿亩以上的国土面积才能满足需求。

粮食进口量在逐年增加,然而中国的粮食问题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依靠外部市场来解决呢?

首先,全世界粮食供需矛盾突出。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12/2013年度全球谷物产需缺口约640亿斤。其次,每年全球谷物与大豆贸易量合计只有大约4亿吨,而中国目前一年粮食消费量已经超过6亿吨,即使中国可将全球能用于出口的粮食全部买回来,也不够半年的消耗。

面对严峻形势,习近平在12月23日至24日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粮食安全要靠自己,饭碗主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

那么,作为生产粮食的重要资源,我们究竟还有多少地可以种?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11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476亿亩,比上年度减少49万亩,已接近18亿亩红线;人均耕地1.3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而其中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近70%。

聯合国对耕地有一个警戒线,人均耕地低于0.8亩的时候会发生生存危机。而目前全国2000个左右的县里,有660多个县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8亩。

尽管中央对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政策要求从来没有放松过,但在过去快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这条红线一直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据统计,1996~2006年,全国耕地减少了1.24亿亩。减少的耕地大部分在南方,其中一多半是因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占用的稻田。

《土地管理法》为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规定了耕地占补平衡即“占多少,垦多少”原则, 但 “占优补劣”现象在全国大范围发生,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随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从最肥沃的鱼米之乡变为最发达的工业城市群,中国粮食主产区逐渐集中到了黑龙江三江平原、吉林松花江流域和辽宁辽河出海口等地区。为缓解这些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中央不断加大对其财政支持,但多数粮食主产区与经济发达地区财力上差距并未明显缩小。2004年以来,为鼓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中央逐步取消了农业税,同时建立起农业补贴制度,使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传统的“财源”基本枯竭,进一步加大了区域之间的差距。强烈的对比激发了国家重点农业县对推进工业化的冲动,希望借此改变粮食大县、经济弱县的尴尬境况,其后果一方面是对耕地的侵占,另一方面造成土地污染,导致粮食质量和产量下降甚至绝收。

新出台的一号文件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阐述中,一大亮点就是首次对粮食主销区种粮做出规定:加大力度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主销区也要确立粮食面积底线、保证一定的口粮自给率。这一政策将有利于改变发达地区不种粮或者减少粮食的现状,减轻粮食主产区的负担,适度平衡区域经济差异。

对于寻找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的平衡点,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这有赖于城镇化建设质量的提升,尽量少占耕地。另外有学者提出,除了要严格控制耕地减少,立足存量士地的内部挖掘,补充和建设耕地、恢复灾毁成“沟成网、路相连、渠相通”的高产稳产农田,提高粮食生产率。

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也是决策层一直在探索的途径。近年来,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如四川成都、广东佛山和东莞、浙江海宁等地区初步建立了对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直接给予资金补偿的机制,对提高微观责任主体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坚守耕地红线起到了积极作用,这同时也是从国家层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进行的有益尝试。

保量更需保质

与粮食数量安全相比,公众更为关心的显然是粮食质量的安全。

据有关方面调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目前我国有2000万公顷耕地不同程度受到重金属污染,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其中,受矿区污染耕地200万公顷,石油污染耕地约500万公顷,固体废弃物堆放污染约5万公顷,“工业三废”污染近1000万公顷,污灌农田达330多万公顷。其中,重金属在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作物等系统间相互污染,今年广州市检测出的“隔大米”,仅仅是我国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

另一方面,在农业生产中,几十年来依靠化肥、农药、添加剂等技术获得农作物产量增加的潜力已经逼近上限,过度的施用还带来了严重的面源污染问题。

粮食主产区自身只追求粮食的产量,忽视粮食质量的安全,形成粮食数量增加而粮食质量安全下降的怪圈,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注重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注重永续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强调,这在过去很少见。

2013年“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中央提出一份《关于加强绿色农业发展的建议》,即為去年“两会”的一号提案,而绿色农业,正是生态农业的另一种说法。

事实上,国家政策对于生态农业已有“布局”。在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中,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成为重要内容。行动计划提出,在农业领域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生态文明是中共“十八大”之后提出的一个新的执政理念。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专门用了一个章节讲生态文明的问题,其中提到:要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

粮食安全战略已成共识。保障粮食安全,既要保数量,更要保质量,这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价格的号召力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农民种粮的号召力,市场价格比我这农业部长还要大。

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生产用工成本上升、全社会工资水平上涨的趋势难以改变,而粮食价格却受到诸多制约难以上涨,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的问题将日益突出,“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严重制约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指出,从2009~2011三年的数据来看,三种主粮的平均收益只有223.4元/亩,粮食种植实际收益增长缓慢,有些甚至出现负增长。2004~2011年如果剔除消费价格上涨的影响,三种主粮亩均种植收益在7年里仅提高了0.8元,其中玉米提高了91.4元,稻谷提高了8.6元,小麦则下降了97.8元。

为此,提高粮食价格的呼声逐年高涨。三农问题专家郑风田认为,如何鼓励农民多种粮是粮食问题的关键,把价格搞对就行了。而目前的价格管制,恰恰是不鼓励农民种粮。因为粮食国家统一定价,每年升幅很小,通过收贮抛贮来平抑粮价,最后的结果是土地、农资、工资什么都涨了,还涨得很快,唯有粮价是“小脚女人迈步”。种粮收入与外出打工收入愈拉愈大;种粮收入与种植经济作物收入愈拉愈大;粮价上涨速度远低农资上涨速度,这种新“剪刀差”耗尽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专家认为,如何消除这些新“剪刀差”,建立价格连动机制,让种粮的农民也能得到社会平均利润率,才是根本。

然而,每当粮食价格出现波动,“粮价是百价之基”、“粮价涨、百价涨”、粮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诸如此类的说法常常见诸于报端。经过业界人士的深入分析,近年来这样的说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根据西方经济学中通货膨胀的概念——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从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现象,如要寻找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那唯一的原因就是货币供给超出货币需求,而物价的持续上涨仅是表象。正如商品紧俏导致了商品价格上涨,而不是价格上涨导致了商品紧俏。实际上,只要货币的供给保持稳定,那么部分商品的价格上涨并不会导致社会物价的整体上涨,相反部分商品价格的上涨,必然意味着部分商品价格的下跌。比如说,粮食价格上涨,消费者花在食品上的支出必然增加,相应地,花在其他商品的上的支出必然相应减少(在支出预算一定的情况下),那么其他商品必然会由于需求减少而价格下降。因此,总体物价并不会由于粮价的上涨而上涨。事实上从1988年以来,国内每次通胀都表现为其他物价大涨,粮价却没涨多少。

三农问题专家程国强指出,为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国应重构基于市场导向的种粮利益保护机制。“新一轮改革一是解决粮食的基础和机制问题,二是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重构市场体系。”

新的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这个突破或许意味着更合理的粮食定价机制已可预期。

“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

上世纪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M·索洛提出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即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从本质上讲,“全要素生产率”反映的是国家(地区)为了摆脱贫困、落后和发展经济在一定时期里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

根据美国经济学者Keith Fuglie 调查,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和巴西这两个大的发展中国家保持了高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所长秦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单产从1978年每亩168.5公斤提高到2011年的344.4公斤,总产量由3000多亿公斤增至5712亿公斤,农业科技进步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定量分析2004~2009年间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率可以发现,各种要素投入(土地、水资源、农药、化肥、劳动力等)对粮食产量的总贡献只有26.5%,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则高达73.5%。在未来耕地面积有限、劳动力持续转移的情况下,我国粮食增产将更加有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特别是坚持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发展道路。

2013年9月,由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攻关的国家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平均亩产达到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业内人士认为,这从实践上证实了超级杂交稻第四期即期亩产1000公斤攻关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使中国水稻超高产育种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据统计,2012年,中国超级稻推广面积达1.21亿亩,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亩增产60公斤以上。近年来超级稻的育种与推广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

我国幅员辽阔,然而可耕地面积只有国土的十分之一,存在大量难以利用的荒地、盐碱地等贫瘠土地。下一步的技术革命中,将有望通过利用生物技术改造这些贫瘠的土地,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扩大种植面积;同时通过农业生物技术进行品种改良,增强作物的抗逆性,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的产量。

开源仍需节流

尽管我国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产量增加来之不易,然而粮食从生产出来到摆上餐桌,每一环节都存在巨大的损失浪费。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2013年向媒体公布,根据测算,我国粮食产后仅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总量达700亿斤以上,大约相当于2亿亩耕地的产量,比第一產粮大省黑龙江一年的产量还要多。

在粮食产后各环节中,一是农户储粮损失大。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储备、地方储备和农户自储三级粮食储备制度。我国农户储粮数量巨大,基本50%以上的粮食储存在农户手中,但是全国农户储粮损失率平均为8%左右,每年损失粮食约0.2亿吨。二是粮食收纳库由于部分仓房年久失修,储粮条件较差,造成在储存环节粮食损失率达到5%左右。三是粮食运输过程的损失浪费较高。我国每年跨省粮食流通量超过1亿吨,由于粮食物流方式还比较落后,造成粮食损耗严重。四是粮食消费环节浪费严重,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五是粮食加工环节也存在着粮食资源浪费。由于消费习惯误区,成品粮过度追求亮、白、精,既损失营养素又明显降低出品率,副产品综合利用率也不高,该环节每年造成口粮损失超130亿斤。

为减少储运加工环节的粮食浪费,近年国家不断加大对粮食仓储、运输等方面的投入。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补助资金,用于引导和扶持主产区执行中央政策性粮食收储任务库点的仓房维修改造,初步建立粮食仓房维修改造的长效机制。“十一五”期间,维修改造仓房仓容1亿吨以上;对于鼓励农户科学储粮,国家粮食局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新装具、新技术,努力改善农户储粮条件,减少储粮损失。截至目前,已为全国25个省(区、市)198.4万农户配置了新型储粮装具。“十二五”期间拟为全国26个省(区、市)符合条件的800万农户建设各类标准化储粮装具;同时加快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在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粮食主销区,以及江苏、湖北、安徽、重庆、四川等长江沿线省市建立粮食物流园区,减少粮食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失浪费。

对于解决减少消费环节的浪费,2013年粮食局下发了《关于粮食行业带头爱粮反对浪费的指导意见》,动员全国粮食行业广大员工带头爱粮节粮、反对浪费,促进全社会树立起爱粮节粮的新风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任正晓同时表示,在强化宣传教育活动同时,粮食局将在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支持下,从2013年起至2017年实施“粮安工程”,打通粮食物流通道、修复粮食仓储设施、完善应急供应体系、保证粮油质量安全、强化粮情监测预警、促进粮食节约减损。特别要探索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立法,下一步《粮食法》中将明确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条款,浪费粮食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约束和惩治。

猜你喜欢

种粮耕地粮食
中央向实际种粮农民发一百亿元补贴
农资价格上涨不是小事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珍惜粮食
种粮大户连续7年给农民发巨额年终奖
我国严禁擅自填湖“造耕地”
我国首次将耕地分等定级
常山:代表建议催生订单质押融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