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培养路径探究
2014-10-21于雷
于雷
摘 要:在中学的教学过程中,美术的教学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学生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帮助中学生养成发现的能力、提高中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有创造性的思维。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的教育过程中,应重视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使得学生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的思维,从而培养出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创造性思维;培养路径
由于中学生的教育政策的改变,现在的教学方式趋向于一种开放式教学,再这样的形势之下,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多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开放的教学心态,在此基础上才能创造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式。美术课的教学方式比较灵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即在课堂上不仅可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教会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整理和总结,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理念和方法。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方式要有计划性和创造性,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得教学的环节进行得井然有序。
1.鼓励学生学习名家的创新思维的方式
在不同的时代,会涌现出不同的画派,不同的画派又有不同的创作的信条和与众不同的形式语言,其实,根本上就是不同的画派会用各自创造性的思维来进行创作。由于当今的教育在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时有很大的缺失,使得学会对艺术有很大的偏见,在对不同的思维和不同的创作的形式语言进行理解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中学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对名画进行赏析的教学形式,对名画的创造性的表现风格和表现手法进行细致的介绍,使得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拓展,从而使得学生对于创造性的理解和体会进一步加深。
2.积极对学生的作品的效果进行评价
以前的教师在进行学生的美术作品的评价是,更加关心的是学生是否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教师往往会选择一些模仿的比较好的美术作品认定为优,者就非常容易使得学生离开模仿的作品而无法进行画画的心理。教师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时,不但要对作品外在的美感和内在的情感的表达进行评价,还应该对作品所表现的创造性的思维进行评价。一份优秀的绘画作品不仅要有独特性和新颖性,还有就是在对自然的画作进行创造的过程中不要进行艺术的雕琢和加工,由于过分的加工和雕琢,会使得画作没有办法达到鲜明和生动的艺术形象。每一个学生在进行美术的创作过程中,其最后的作品都反应出学生的审美的情趣。中学的美术教师在进行学生的作品的评价过程中,要对血腥进行比较多的启发和诱导,尽量保留学生不同的绘画个性,并且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变化,教师切忌把标注定的统一。在绘画作品的创造过程中不就额缺少的一个环节就是作品的主观处理,学生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大胆地取舍和夸张的方式,这样的方法有助于作品主题的突出。另外,教师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级的过程中,学生的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不仅仅是和其他的同学进行比较,更重要的是与学生自身进行比较,与学生以往的作品进行纵向的比较,从而合理的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3.采用引导式的体验教学的方法
新课标对于中学美术的教学要求是:加强美术的教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合理的运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从而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开发,使得美术更加贴近生活。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引导式和体验式的方法来对中学美术进行教学,从而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4.教师要抓紧学生的好奇心
大多数的创造的完成都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完成的,内在的动力可以作为一个人对工作和学习的推进剂,所以,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兴趣和内在动力是紧密相关的。学生的探究心理的养成使得学生很容易对某些失误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动下,对这一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探究,从而使得学生对这一事物有了比较直观的理解,更加容易促进学生进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想对此事物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而创造出新颖奇特的事物,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克服在画画的过程中不会对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的缺点。
5.教师的教育方法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
教师需要在美术的教学课堂上形成比较宽松。自由和民主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学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放松,才能更加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美术的学习。其次,就是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绘画需要出发,创设相应的场景和画面,使得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鳴,从而对教学内容有正确和深入的理解,从而使得学生的心理机能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结
中学美术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要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得开心、画的有创新,从而使得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孙业彬.试论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养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年12期
[2] 蔡小琳.中学美术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现代企业教育》.2013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