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男孩危机”现象对性别平等教育的思考
2014-10-21邢文娇
摘 要 随着社会对女生教育问题的重视,人们都意识到现在的女生在某些方面在不断超越男生,著名的教育专家孙云晓公布调查数据更显示了“男孩不男”及男生在不断落后于女生等现状,这种现象被称作“男孩危机”。本文主要从我国性别平等教育视角下分析“男孩危机”现象,认为这种现象存在有其必然性,从我国性别平等教育中探究这种必然性存在的原因分析,最后对我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两性平等对策分析,促进女孩发展并等不意味着削弱男孩发展, 两者并非此消彼长的“零和”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共赢”关系。
关键词 男孩危机 社会性别 男孩气质 性别平等教育
作者简介:邢文娇,硕士,南京审计学院沁园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经济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2-176-02
一、我国性别平等教育视角下对“男孩危机”现象分析
所谓的“男孩危机”现象表现有:当代男孩在生活中表现出胆小懦弱,缺乏自信,犹犹豫豫,一些人则用“娘娘腔”讽喻当今男孩的气质女性化的表现。在体质、心理、社会承受方面都有表现,突出表现在学业中,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女生学业优势在不断扩展和延伸到几乎所有的领域。女孩不仅开始在小学初中超越男孩,高中阶段优势逐渐丧失,更值得注意的是,男生的学业落后表现已经延伸到高等教育的领域。下面主要三个方面来看我国性别教育中看“男孩危机”现象:
1.“男权中心”思想奠定教育起点的性别不平等。“男孩危机”现象充分显示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在社会中越来越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女性在学业等其它方面显示着比男人更优秀的一面。“男孩危机”现象确实如实地反映出当代男孩所应该改进的一些地方,这却引起人们用“危机”来形容女性对男性的某些方面的超越,这本身就建立两性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思考,男女生来就是平等的除了生物性别的差异外没有任何显现,而当人们被环境所内化所考虑的对象是出于社会中的个体时,人们就不自觉地无意识的在大环境背景下受“男权中心”思想的影响,导致人们传统而固定的思想“男孩一定是比女孩优越”。从另一个角度看女性在某些方面对男孩的超越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象征,更是我国性别平等教育的发展,没有任何成文法律规定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一定要处于从属地位或者弱势地位。
2.男孩在关键领域仍占绝对优势。这体现了我国教育结果的性别不平等,“男孩危机”现象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女性的地位和影响逐步上升,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权逐步得到保障,男孩的优势不具有完全覆盖性了,但在理科、科技、国家领导方面以及最为重要就业领域中,男孩所占的优势地位仍然不可替代。女性在就业层次方面是低于男性的,其中在一些對知识与技术要求偏高的行业所占比例偏低,在研究领域和科技服务业以及国家、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女性供职人员更少。这些都显示出在很多方面女性虽然在学业上或其它方面有所超越但在科技领域以及根本的教育结果领域男孩的优秀地位没有造成威胁,在我国的性别平等教育中仍然处于劣势地位。
3.男性气质女性化可以共存。“男孩危机”现象凸现出一些男孩的行为表现成“男孩不男”“娘娘腔”的男孩气质不合符人们对于男孩传统认同。2000 年,男孩叶永志“我不是娘娘腔”的事件,震惊台湾教育界的同时,并对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更加重视性别平等的教育。人们依旧将男性气质过分简单化,缺乏动态的审视与分析。如果说女性的自由发展被传统眼光中的“女人味”所规范和束缚,那男性的发展也被男性气概的要求和规范所束缚了,要成为具有男子气概被社会认可的男人,必须要去除一切女性特征的男性,逐渐“男性化”。因此稍微女性化的特征表现都被视为“娘娘腔”从而丧失了人们的认同和尊重。从国外研究成果中看,男性气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任何一种男性气质都同时处于多种关系结构当中。因此我们不能直接否定“娘娘腔”气质的男生所具有的男性气质,男性并不是天生就应该具有阳刚之气的。
二、从“男孩危机”看我国性别平等教育中问题的解析
家庭教育、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学校教育三者作用是导致了男孩落后于女孩现象发生最根本原因。然而“男孩危机”现象发生不是偶然地,有其必然性。因为这是建立在两性不平等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受教育权利不断受到重视,女性的优势会逐步显现出与男孩的强烈对比冲击了传统的思维定式所引发的矛盾。由上述对“男性危机”引发的思考,进而分析这些思考存在的根源。
(一)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
社会性别自20世纪60年代起从社会性别的相互关系来分析男性权利和男性特权得以维持的原因,并进而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中心概念,用它来指称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构建下所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中国古代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这些成为女性规则核心,传统社会性别文化的核心“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思想限制、束缚、歧视、奴役妇女并把女性的人生价值和受教育的目的定位在了“相夫教子”上。直到现在这种传统思想仍然存在着,这种传统的男权思想导致社会的各方面都由“男权文化”统治,就连女性自己都习惯把自己定位在客体的位置,中国传统观念中认为男女性别的差异是生来如此的,女性自身的从属地位是其自身的生理差异导致的。
(二)刻板化的性别印象
从根源上追溯社会对男女的不同期望上,这些信条常常是被女性自身内化,女性和男性在这样的环境中导致通常会持有类似这样的观点“男女生来本就不平等;女人的优秀不值得被奖励;一定程度上男人比女人更有价值”等想法。性别刻板印象也让男性同样成为受害者,但在女权文化当中,因为在社会地位、权力与金钱方面拥有很多特权的男性,从而让他们遇到的这些损害那么的不明显。人们对性别角色的理解,还是建立在男人是粗犷的、自信的、强壮的、开拓型,具有主体性的前提下的认知。而对女人的认识,却还是停留在从属性的贤妻良母的要义之中,凸现的是女性对传统角色定型化模式强烈的认同心理。
(三)男孩气质的多元流动
社会的性别气质是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这已经让大多数女性已经从内心接受并内化了她们在性别角色上受到的灌输以及她们受到的现实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她们的思想意识已经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她们在男权主导的社会中甘愿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男性气质绝非是男性本具有天性,他们也不是出身就处于占社会主导的地位上,这些都是后天的社会文化以及环境建构合力的结果。美国学者康奈尔认为,男性气质在现代西方多樣性的文化中存在四种类型:支配性的男性气质,整个社会的主导文化导致这种被传统人们所认可并接受且占主导形式的一种男性类型;从属性男性气质,传统社会文化中存在着隶属的从属关系,男性中是存在着性别等级的;共谋性男性气质,大多数男性还是会在支配性中找到利益偏好,这是因为能够只有相当少的男性能全方面的严格实践支配性男性气质;边缘性男性气质,这是性别和其他建构方面例如阶级与种族相互作用的结果下而产生的男性气质之间进一步的关系,性别与其他结构,“男孩危机”想象中所谓的“娘娘腔”有自己的具有的气质属于从属性男孩气质,针对女性日益优秀的事实,在现代社会中男性气质表现出了具有多元流动性,从而出现了放弃明显支配性的男性气质。
三、实现我国教育性别平等的对策研究
当今时代妇女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实现男女性别平等,让女性摆脱传统弱势地位、获得与男性同等发展机会,教育理应成为走向性别平等的提供重要途径和桥梁,这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为此,应当采取一系列有效对策和措施,在承认性别差异的基础上,消除教育领域中各种不平等的因素,以促进两性真正平等及两者同等意义上的发展。
(一)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育决策主流
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育决策主流必须对各项教育法规和政策进行性别分析,即审视、清理和修订现行教育政策和法规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盲点方面的内容;国家的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法律还需要进一步的具体化和程序化;着手建立评价社会性别公平的教育指数;让更多的妇女参与教育决策是要借助政府的特殊支持;对教育中处于弱势的性别人群予以特殊的支持政策,以保证这一群体能够和其他群体一样在教育上有比较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成就。
(二)尊重社会性别,鼓励多元化发展
作为传承与创新人类文明与社会文化的教育活动,必须植入社会性别平等的理念,支持男性女性来认可并接纳自身的社会性别,从而引导对方尊重异性间的社会性别,并鼓励男女双方个性化和多元化地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社会性别,让男女性对社会性别持肯定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态度。而且教育中的许多问题是与性别不相关的,比如谁更适合学习理科、工科,谁更能掌握和更好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等等,,教育者在这些诸如此类的活动中不应该考虑性别的差异,要尊重天性,而不是给予束缚。我们要在尊重社会性别的同时鼓励多元化的发展,更多地赋予女性以发声的权力,如课程和教材不仅应更多地呈现女性在社会公共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创设对女性友好的教学环境,特别注意女性在数学和科技领域中的弱势地位必须得到改善;鼓励女性更具信心的积极展现自我、发展自我更加的多元化;更要鼓励男生的多元化发展自我,如提倡男性进入女性主导的职业领域和学科领域,培养男性女性对社会性别的认可。
(三)尊重男孩气质,提倡男女性别互补
现代心理学大师荣格所指出,只有充分的在个人意识和自身的行为中展现男人性格中女性的一面以及女性人格中男性的一面,才能达到两性人格的平衡和和谐状态。因此要对传统的社会性别机制进行批判,反对传统存在的性别模式,并暗示承认男女性别之间的互补性,从而实现真正的两性平等,彻底解放男女。当代男孩气质更多的表现为对女性部分妥协的共谋性男性气质、从属性男性气质与边缘性男性气质。一方面我们需要去更多的给予那些因男性气质的刻板化印象受到伤害的男性更多的关怀;另一方面也应反思男性气质的策略性调整。因此增强了表现出来灵活性的稳定性,从而通过男性主体的抗争彰显男生对传统性别角色的否定。这样的调整实际是支配性男性气质在新时期的一种变形,运用到校园中去,男女学生之间的资源和权力的共享,这让多元性的男性气质拥有在校园中得到更广泛的共存空间。
(四)尊重天性,因“性”施教
男女之间由于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别外,在心理上的差别也随着环境的变化出现显著的变化,应该是建立在对性别差异的充分认识和尊重前提下实现性别真正的平等。教育不仅要承认两性之间这种差别,还要保证“机会均等”,同时又要缩小差别。因此尊重两者天性,因“性”施教是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教师们一定要理解以及区分清楚男女平等与性别差异的真正涵义,对于性别差异中不可能消除的,必须因势利导,同时也应当予以消除对于性别差异中存在的不合理的部分;其次,根据男女生各自心理发展的不同特点,教师在教学方法中有的放矢地传授知识以及培养能力,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促使他们各自优劣势之间的互补;最后,“因性施教”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因此在教育理论中要加强对性别差异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米德.性别与气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