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交换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参与动机分析

2014-10-21种珮韵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种珮韵

摘要:随着志愿者活动的蓬勃发展,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文章基于社会交换论视角,通过实证研究,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奉献自身、服务社会,而且包括理性权衡基础上的社会交换。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动机;社会交换论

一、问题的缘起

志愿服务是最初起源于19世纪初的西方国家,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者和志愿服务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高校志愿者作为志愿者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志愿者队伍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多方面的问题。社会交换理论理论认为,分析、理解人际间大多数行为的最佳方法是将行为当做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商品和服务来交换。笔者针对高校志愿者活动参与主体动机的研究,以霍曼斯基于个人层面上的理论来分析。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动机研究,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动机,从而有利于鼓励和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高校的志愿者活动,促进志愿者活动事业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对我国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社会问题的解决都有一定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动机的经验研究,从总体来看呈现以下特点:

其一,调查研究与理论相脱离。不少调研报告简单地罗列出各种具体动机的百分比,比如徐文新、李五一、李艳、郝瑞庭在对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现状与发展的分析中仅对志愿者活动的动机进行了简单的统计。①涂敏霞、张炳富的广州市民对志愿者工作的认知调查中对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也只有简单的描述。②谭建光、凌冲、朱莉玲的现代都市志愿者心态分析中对志愿者的动机也是进行了简单的描述。③ 总之在调查之前,没有明确的理论假设,而调查之后,又没有对调查结果加以经验概括,更谈不上将其上升为理论。

其二,在一些有理论指导的研究当中,大多数学者采用的理论范式都是“利他-利己”范式,即将动机分为“利他动机”与“利己动机”两大类。如王芳和张乐天在对志愿者参与主体的调查研究中对动机的分类④ ,以及刘珊、风笑天在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动机的探讨中通过实证调查,把动机分为利己和利他两类,并从社会角色的理论入手,将两者结合起来,认为是其理性选择的结果。⑤还有部分学者运用关于心理学的需求理论,如王民忠和狄涛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研究,通过马斯洛需要理论提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模型,并通过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深度访谈对模型进行校验与实证研究,再根据模型分析和推论,提出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⑥而笔者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动机研究在目前的文献检索中并没有发现。

其三,绝大多数研究所采用的资料收集方法都仅有结构式问卷调查法,采用深度访谈等质的研究方法来探寻志愿者参与动机的研究的很少。而结构式问卷调查法关于动机的各种答案都是研究者事先拟定好的,被调查者除了在研究者事先列出的那些封闭式的答案范围内做出选择外,别无他法,这样研究常常会漏掉许多被访者实际存在的真实动机。笔者结合结构式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两种方法的优点,对资料进行收集,以期更好了解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

基于此,笔者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大学生从事志愿者活动,虽然属于一种自愿性交换行为,但其与组织者及与活动之间仍存在一定的交换关系。因此本文将以社会交换理论的独特视角,并结合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两种方法来解释和剖析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行为,以提高人们对大学生参与志愿者行为社会意义。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两种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以期有关大学生志愿活动参与动机的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

在定量研究的问卷调查中,作者以某高校全体大学生志愿者为调查对象,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分层抽样以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差异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为特点,优点是在不增加样本规模的前提下降低抽样误差,提高样本的精度。笔者认为各年级内志愿者主体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大体相仿,而各个年级之间的参与动机差别较大,因此以年级为划分依据。

作者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106份,有效率为88.33%,笔者对所得数据进行了统计。同时,笔者还选取了12位志愿者,根据访谈提纲做了深入访谈,基本了解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动机的情况。并用SPSS16.0版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了整理,对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进行了归类分析。为了便于做数据分析,作者根据大学生对参与动机的认同情况,从1到5进行编号,1表示“很不同意”依次类推,5表示“非常同意”。

四、研究发现

笔者将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具体分为六大类。并设计了16个题,其中第1、2、3题属于实现自我价值型动机;4、5、6题属于自我提高型动机;7、8、9题属于奉献服务型动机;10、11题属于社交型动机;12、13、14题属于功用型动机;15、16于盲目型动机。

霍曼斯在其构建的理论过程中,认为对社会行为的所有解释都是心理学的解释,同时认为人是理性的,人们的行为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原则。⑦而志愿者服务是指志愿者处于自愿,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财富等贡献社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热心公益事业的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与帮助的一种活动。那么究竟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務活动中是否考虑到自身的资源获得,进行了交换行为,遵循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原则呢?

(一)实现自我价值型动机

第一个问题大家对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动机的赞同人数很多,把表示非常同意和有些同意的频率相加占到总人数的65.9%,不赞同此观点的人数相加共19%,不占到主流;第二个问题表示赞同意见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66%,不赞同的占到了29.7%;在第三个问题中,观点较集中于同意,不同意的观点加起来仅仅占到15.2%。从这组数据中分析,大家还是普遍赞同实现自我价值型动机的。在与9号的访谈中(9号曾参加校社团组织的“融恩”志愿者活动)。

“我觉得这个活动挺有意义的,可以帮助到那些家庭比较贫困的孩子,也算是尽我们的一份力量,能帮助到他们,带给他们一些温暖,同时也能带给我们快乐。”

在第一类自我实现价值动机中,显然志愿者是获得了精神方面的收获,自我价值得以实现,收获心理满足感。在此类动机中精神收获大于其所付出,志愿者是为了追求自身的满足而参与志愿活动,符合社会交换理论中的付出一定的服务来换取精神上的报酬。

(二)自我提高型动机

在自我提高为动机的数据显示看来,问题四中非常同意和有些同意的人数占到了70.6%,超过了大半,不同意的人数仅占少部分为19.0%;而问题五想接触不同人,提高沟通的能力的动机中同意的观点相加共占到66.5%,仅有18.1%的人表示的不同的观点;问题六想获得专业技能以外的知识和技能的动机的赞同度是63.5%,22.3%的人不赞同此种动机。在这一组数据对比中,也是以统一的观点占到了主流。在与10号的访谈中(10号是校红十字社团的成员)

“首先我觉得大学生本来就应该服务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再说帮助了他们,我也觉得很开心,也是对自己的一个锻炼,让自己能成长许多。”

在第二类自我提高动机中,志愿者提供一定的服务为换取心理上的满足感,同时加强个人能力,个人能力的提升也是为了个人自我提升需求的满足,在付出与收获的比较中,更侧重自身发展需求的满足,需求大于付出,驱动志愿者的行为。

(三)奉献服务型动机

在奉献服务型为动机中,问题七中表示非常同意和有些同意的人数占到了极大的比率:75.3%,说明以帮助别人为参与动机的人占到了大多数;而问题八中愿意贡献自己一份力量为参与动机的志愿者占到了65.7%,不同意的占到17.9%;问题九中同意的观点占到总人数的75.0%,不同意的仅仅有12.9%。

第三类动机中,看似以付出为主,但在志愿服务社会的同时,受访者提到的自信心、自尊心的满足,以及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这样的感情归宿,联系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归属需求,以及大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自我能力的彰显的自我实现需求,我们不难发现,志愿奉献的同时,也是一种需求的获得。

(四)社交型动机

在社交型动机中,问题十的表示同意的观点相加得到51.0%,超过了半数,而不同意的相加为32.2%,虽然占到一部分人,但并没有过半;问题十一中表示同意的比率有45.4%,不同意的比率为37.4%,可见仍然是同意的人数占到的比率较大。

第四类社交动机中,志愿者在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同时,也是在接触社会,获得社会知识,通过志愿者组织的平台,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大学生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发展自身,对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的需求较为强烈。而学校提供的直接接触社会的渠道并不多,因而,通过志愿者活动获得这样一种锻炼的机会,无疑不是一种更优的选择,对大学生来说,这种机会的获得大于所付出的资源,是追求自身利益的一种理性选择。

(五)功用型动机

在功用型动机中,问题十二希望得到学校相关的奖励的动机的同意人数占到的比率为42.0%,不同意的人数占到39.5%;问题十三中希望得到他人好评的动机的同意人数占到47.3%,而不同意的人数是34.3%,比较来说是以希望获得学校和他人好评的人占到多数;十四题中期望能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好评的动机的同意人数占到49.7%,不同意的人数占到31.1%。这组数据对比反映出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活动是的心理动机更渴望得到社会上的认同,包括学校、他人、以及将来的用人单位。而在做访谈时,7号表示(7号曾是2010年西安世园会的志愿者):

“我想参加这样大型的志愿者活动首先可以锻炼我的能力,增加我的社会经验,其次也希望在以后找工作的时候能得到面试官的喜欢。”

第五类功用型的动机中,渴望得到好评与报酬是大家的普遍心声,在霍曼斯的成功命题中,就有指出:“对于人们进行的所有行动来说,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越是经常,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这种行动。”⑧即当志愿者在从事或曾经从事的志愿活动中得到过奖励或报酬后,下一次的行动选择中,他就更倾向于选择这种行为

(六)盲目型动机

对于盲目型的动机的选择中,在十五题参与动机的统计值,同意的人数占到37.5%,不同意的占到38.2%;十六题中认同此种动机的人占到了总人数的41.6%,不赞同的人占到40.2%。两组数据做对比可以看到,这两组的观点较为分散,同意的和不同意的人数比较接近,可见在盲目型为动机的参与情况来看,大家各执己见,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并不趋同。

通过上述每类具体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很好的了解到大部分的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中,遵循霍曼斯的基本理论命题,在做出行动选择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行动所带来的实际收益,在对付出与收获做出权衡与分析的思考时,注重追求对自身而言更重要的价值,即人们是在权衡了行为过程之利弊得失并选择最有吸引力的东西之后才有所行动的,也就是人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性”。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动机的分析,我们也清楚的看到了现代社会交换理论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而在促进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进一步的发展中,我们也应该学会运用这种理论,因此在此,我对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我们应重视志愿者主体,尊重他们的感受。霍曼斯对人类行为的一般命题中提出了六大命題,有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以及理性命题。我们在志愿者组织活动中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些命题的原理,比如在第五类动机中,借用成功命题,对于表现优异者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刺激他们的行动,促进志愿者活动的持续性发展。

其次,我们应重视志愿者的感情收获。研究结果表明,志愿者在参与活动中更多是收获到了感情上的满足。因此,我们要加强志愿者组织的文化建设,凝聚志愿者团体的感情,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给志愿者创造很好的感情归宿,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的需求,引导大学生自愿者团队的健康发展。

最后,要建立志愿者与志愿组织之间的畅通的反馈沟通渠道。志愿者应有一定的渠道和平台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而志愿者组织也应该及时的解决志愿者在参与活动中所出現的一系列问题,当双方的所需和所要都能清晰表达,并且得到尊重时,双方可以各取所需,那么志愿者组织一定会得到不断地发展,志愿者的队伍也会得到壮大,这不仅有利于志愿者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化解我国当前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文新、李五一、李艳、郝瑞庭.《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现状与发展》.《中国青年研究》.1996年第2期.

[2]涂敏霞、张炳富.《广州市民如何看待志愿工作—关于广州市民对志愿工作认知的调查报告》.《青年探索》.1998年第4期.

[3]谭建光、凌冲、朱莉玲.《现代都市志愿者心态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1期。

[4]王芳、张乐天.《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主体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5]刘珊、风笑天.《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类型及问题》.《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6]王民忠、狄涛.《基于需要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研究》.《观察与思考》。2013年第10期。

[7]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三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

[8]金大陆、袁沛林.《上海青年心目中的志愿者行动——关于对青年志愿者行动认识、理解与心态的调查》.《当代青年研究》.1998年第3期.

[9]于海、李亚平.《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及志愿组织理论文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丁元竹、汪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美]玛格丽特·波洛玛著.孙立平译.《当代社会学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

[13][美]乔纳森·H.特纳著.范伟达等译.《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注解:

①徐文新、李五一、李艳、郝瑞庭.《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现状与发展》.《中国青年研究》.1996年第2期.

②涂敏霞、张炳富.《广州市民如何看待志愿工作—关于广州市民对志愿工作认知的调查报告》.《青年探索》.1998年第4期.

③谭建光、凌冲、朱莉玲.《现代都市志愿者心态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1期.

④王芳、张乐天.《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主体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⑤刘珊、风笑天.《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类型及问题》.《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⑥王民忠、狄涛.《基于需要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研究》.《观察与思考》,2013年第10期.

⑦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三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23页.

⑧[美]玛格丽特·波洛玛著.孙立平译.《当代社会学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