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韩国实习中品读《道德经》之感

2014-10-21何海燕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道德经关系

何海燕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道德经》中经典的道德讲义和笔者在韩国实习的经历,浅谈对于韩国传承至今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初步认识,具体主要从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三个方面进行浅议。

关键词:道德经;韩国文化;关系

笔者有幸在2014年被“国家汉办”选拔为赴韩汉语志愿者,因此在韩国有任期11个月的实习机会。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笔者也亲身体验到了中韩文化深厚的渊源性。而笔者一直以来最喜欢的古代经典讲义则是《道德经》,因此萌发了以此为切入点结合笔者在韩国亲身体验的相关的文化案例做具体分析,主要结合《道德经》中关于“道”的精髓并在人和自然、人和人自身、人和社会这三层关系上分析韩国继承并保留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即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谦退不争的道德观,由此挖掘其思想的在现代中国的价值。

1、从《道德经》中人和自然的关系看韩国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永远是人类必须关注的大问题,但是谈及韩国的环境保护确实需要从“小”着眼。首先是关于韩国的垃圾分类,还未到韩国的时候就已经听说韩国的垃圾是要分类的,而且也质疑着是每个韩国人都会有遵守这样看似不起眼的国家规定吗?来到韩国之后发现韩国人真的是规规矩矩地做好了垃圾分类。在学校办公室和教室的垃圾桶都是“抽屉式的”分层回收不同性质的垃圾,在每个公寓里有固定的回收垃圾的地方,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必须按照规定严格分类,一经发现未分类将强制性接受高额罚款金。但是在大街小巷里却没有像中国那样各式各样的垃圾桶,因为韩国曾经明文规定取消道路两边的垃圾桶,这就减少了公共场合乱扔垃圾的机会。虽然这些只是很小的细节,但是正是像中国一则公益广告的标语一样:一个人一小步,社会一大步。虽然垃圾分类在中国也一直在提倡着,大街小巷的垃圾箱也有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字樣,但是每个中国人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力却有待增强,然而我们必须相信自古至今保有顺其自然态度的14亿中国人定会在环境保护上作出更为卓越的一大步。

谈及这种顺应自然的生存状态我们将不得不谈及老子道论哲学的根本内容即“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老子说,“道”是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的,然而又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老子在《道德经》 中“无为”的概念是指顺应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这里说的“人为”指的是不必要的作为,以及强作乱为的意思,具体说来也就是人类违背自然的行为。简而言之,《道德经》中提出的“无为”的概念,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着人为,顺其自然而为之。

所以我们结合老子《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无为”来看韩国人这种爱护环境的生存状态之后,不得不有一些深深的反思,其实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或近或远,或深或浅但是我们必须用行动证明一切。对于环境的保护不能不作为,然而“顺其自然”的“无为”之路必须是今后环境保护的必选之路。

2、从《道德经》中人和社会的关系看韩国为人处世

谈到韩国人的为人处世,这一点不得不涉及到中国儒家思想对他们的影响,然而这个国家又结合了一些西方的思想从而形成了这个民族独有的性格。首先说这个民族外在表现很有礼貌,语言表达上面一直保留着平语和敬语之分,肢体表达则更为明显,晚辈见到长辈肯定是有鞠躬问好。除此之外,韩国人的传统礼仪还表现在餐桌上,开始用餐时基本上彼此都会用一句“好好吃吧”来开始,并且一般情况下长辈未离席的情况下晚辈不能提前离席。

其实笔者觉得不管是韩国人的问候方式还是用餐仪式,都能体现“守柔”的谦卑心态。这种生活的真谛其实在《道德经》就早以提及。《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但归根到底是讲人,讲人应当怎样做人。对此,老子的回答可以概括为两个字,那就是“守柔”,守柔的思想贯穿于《道德经》的自始至终。何谓柔?柔即柔软和弱小之意,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高与下相比,下就是柔,进与退相比退就是柔,前与后相比后就是柔,大与小相比小就是柔,雄与雌相比雌就是柔。何谓守柔?守柔就是在对立面中,要心甘情愿地使自己处在柔软和弱小的一面,不要故意表现出高人一头。所以说韩国人各种场合的礼貌方式其实和老子提出的“守柔”之道是有“异曲同工”。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韩国人也是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其实真正异曲同工的其实是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3、从《道德经》中人和自身的关系看志愿者的定位

笔者被选拔为赴韩汉语志愿者后,是带着很多憧憬来到了这里教学岗位,然而笔者和大部分汉语志愿者们发现这里的教学工作甚是简单,或者可以用“录音机”这个词语来概括我们的工作。我们本是期待非母语环境下体验海外汉语教学情况,但是来到韩国后的现实是我们只能辅助韩国的搭档老师帮助学生发音,大部分志愿者在课堂上的工作任务就是领读、纠音的过程。即便我们准备了很多内容而且设计了很多游戏环节,结果只是在搭档老师们的考虑范围之内,而不是选用范围之内。所以大部分的韩国搭档老师完全把我们看作是“辅助”的作用,而没有看到我们其实也是“原语民老师”这一点,甚至作为志愿者立志要为传播中国文化的热情也由此消磨殆尽。

对于一个汉语志愿者如何看待自己只是“录音机”这个现状呢,又如何放平心态好好和搭档老师友好相处共同传播中国文化呢,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慢慢争取到教学的机会呢。这些问题我在《道德经》中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一直以来我最喜欢的章节就是《道德经》的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读到老子的上善若水篇之后,我们开始懂得保持水的品格,应该是最高境界的善行,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因此为人处世就要像水一样,具有强大的可塑性。避高趋下学会一种谦逊,奔流到海学会一种追求,刚柔相济学会一种能力,海纳百川学会一种大度,滴水穿石学会一种毅力,洗涤污淖学会一种奉献。

最重要的是要有水一样的平静的心态。所以说如果懂得这种“上善若水”真谛并且向往这样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我们是能够慢慢改变我们身边的环境的,即便改变不了那我们也是能真正地做到欣然接受身边的一切。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03

[2]尹国兴.老子秘语[M].齐鲁书社.2006

[3]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浙江古籍出版社.

[4]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中华书局.1996

猜你喜欢

道德经关系
不贪为赢
为什么要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西方人最推崇《道德经》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