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与改革探讨

2014-10-21陈明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体育教育中小学探讨

陈明

摘要: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历时多年,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甚至偏差,但经过社会各界以及一线教师的探索和努力,期间取得的经验和成就令人欣慰。在继续深入的体育课程改革道路上,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本文从体育教育观念、中小学体育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与改革进行探讨,为促進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探讨

体育教育是学校培养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属性的人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而体育课作为现在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一个结构复杂、项目较多的教育系统,并且在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中教学的效果差异也会很大。

1.体育教育观念

多年的体育课程改革实践,对中小学的体育教育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突出对健康的要求,赋予体育教学更加多元的选择,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等已经逐渐渗入到一线教师的教育理念当中[1]。

2.中小学体育课程结构

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结构太过单一,其存在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体育课被笼统的定义为课外群体性活动,第二,体育知识结构的单一。主要表现在体育课就是由老师组织的一种课外活动;教学仅仅强调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以及简单运动技能的教育,尤其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中,没有把支撑体育科学的人体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保健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等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必将导致体育教学的地位日益下降[2]。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后的体育课程实践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呈现课程内容,整合课程资源,创设体育教学环境,为广大体育教师和学生获取优质体育课程和学习资源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的理念逐渐成为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开发和体育教学活动的主导性理念[3]。

3.教学内容

针对:学校为什么要开设体育课?来自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可以强身健体”“考试需要”,而回答与个人兴趣爱好、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等有关的学生几乎没有。教学内容太过死板、教条[1]。作为体育课程内容的体育运动技术是没有严谨的纵向逻辑顺序的,表现为可替代性特征。此外,一个体育运动项目中存在纵向逻辑顺序与非逻辑顺序并存。这就给体育课程内容安排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就是从众多课程内容资源中,选择哪些内容作为学校课程的内容; 二是,课程内容的排序,也就是如何编排这些选出来的课程内容使之具有逻辑性、更适合学生的发展[4]。

因此,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和学生个体的需要安排,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一般的运动技术能力,适当加大非竞技运动项目和个人项目的比重,选择具有延续性活动价值且易于坚持的运动项目,以此作为今后参加各类运动和体育锻炼的工具。此外,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随时代的发展和地域的不同而变化,体育教学内容要突出健身性、娱乐性和终身性。

4.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

原有的教育体制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等现象,所推行的教育体制与实践脱离,尤其是体育教师的教育问题。多年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来源基本上来自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小学体育教育对体育教师的需求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起到不小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单一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面对着新的挑战。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长期以来培养了大批体育师资,而且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而全国中小学校对体育师资的需求量却呈下降之势;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体育社会化、生活化、产业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对高等体育人才需求呈上升趋势[5]。

当前教师要从上级教育部门制定的教学内容的“执行者”,变成一个“制定目标、实施目标、评价目标”为一体的专业教师,并且根据学校的特色及学生的兴趣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基础、符合自身能力的特色校本课程,对当代教师的自身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单一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也略显不足[6]。因此在注重教师定期培训的同时,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应积极探索体育教师培养的多元模式。

5.教学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术界长期研究的热点话题,体育教学评价是一个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体育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向预定目标前进。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作秀”活动,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成为了评价活动中的利益共谋者,学校往往会在评价之前做好准备,达到最优教学效果,积极应对上级评价,例如中小学大课间的评比等,这样逐渐导致评价过程沦为形式,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严重不足。此外在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评价体系中,评价手段和方法单一,使得获取的数据说服力不足,从而影响评价的时效性与客观性。

明确评价目的是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工作的前提,保证评价目的的科学性才能规划好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从本质上来说,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就是要检测体育教学的一般状态,为提升整体体育教学质量提供科学的反馈。因此,规划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首先就要树立科学的目的观,体育教学评价的过程与结果都要以它为指导,摒弃功利化的评价目的,确立以检测体育教学效能的目的观,以获取直观的体育教学评价结果的目的观,旨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以达到最优教学效果的目的观[7]。

6.结论与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的分析,目前在体育教育观念中已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中小学体育课程结构稍显单一,应该树立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的理念,丰富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形式、种类;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存在一定不足,应着重突出教学内容的健身性、娱乐性和终身性;中小学教师的单一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学校对体育人才的需要,因此在注重教师定期培训的同时,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应积极探索体育教师培养的多元模式;中小学体育教育评价体系手段和方法过于形式化,应确立以检测体育教学效能的目的观,获取真实客观的体育教学评价结果,树立科学的目的观的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孙璞,陈森林.中小学体育现状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4):92-94.

[2]李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与改革探讨[J].体育科技.2006,27(3):77-98.

[3]高嵘,张建华.对我国中小学新体育课程改革几个基本问题的质疑[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2)119-122.

[4]渠广伟.体育课程难度及其定量模型构建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4):112-114.

[5]施群英,仇亚娟.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模式的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3):90-94.

[6]霍军,董翠香.中小学体育教师角色转变成效、问题及策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6):741-745.

[7]魏胜辉,颜海波.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异化与规划[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5):10-13.

猜你喜欢

体育教育中小学探讨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探寻体育教育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