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教学的分层目标与课程定位

2014-10-21蒋柳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设置

蒋柳

摘要:随着全球化浪潮,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了21世纪人才培养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但是,我国现有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因为目标内涵单一,教学内容笼统,缺乏指导实践教学的层次感,因而长期落后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本文探讨了新形势下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目标层次,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目标内涵、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00-00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ization, the fostering of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has become a crucial task of twenty-first Century. However, because of the monotonous teaching target, the general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lack of practical guidance to the teaching,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eaching cant meet the actual demand for talent cultiv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goal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eaching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ans.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teaching goal; curriculum designing

一、引言

隨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与世界的跨文化交际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甚至对国家形象的建立、国际关系的维护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跨文化交际人才成了21世纪人才培养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认识到理解多元文化的迫切性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国内外语教学界对提高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清晰的认识。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跨文化交际正是带着这种沟通和交流的使命,进入了大学课堂。根据相关研究,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交际者双方的文化身份、民族身份、性别年龄、社会阶层、宗教信仰、文化定势、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等。[1]因此,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跨越语言学、文化学、人类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的交叉学科。

二、跨文化交际教学目标内涵的认识

根据2010年国家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大学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遵循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的客观规律为前提,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由此可见,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跨文化交际能力首次被纳入高等教育大学英语课程的目标体系。纵观各个高校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大纲,基本有如下描述:教学原则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优化跨文化交际中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优越的教学手段为思路,以科学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为保障,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理念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交际素养的有机结合。上述表述虽然勾画出跨文化交际教学目标的基本框架,但太过笼统,缺乏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因而缺乏指导实践教学的层次感。根据心理学理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认知层面包括目的文化知识、以及对自身价值观念的意识;情感层面包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灵活性、共情能力、悬置判断的能力;行为层面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在跨文化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能力。[2]将这一理论与我国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可以把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目标内涵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母语及目标语文化的基础知识,这是一种基于感性认知及理性认知的经验及知识认知层次。它的重心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的观念、请与、 生活、愿望、情感,价值观等等的理性认识,从而获得对显著文化特征的认知,形成一种稳定的知识、技能、行为和价值系统。二是对那些被认为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知。这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共情”能力。它的重心是通过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因而被认为是“怪异”、“不可思议”的文化的理性分析,从而提高对母语文化的认同以及对目标语文化异同的敏感度,这是一种基于理论思辨的情感层次。三是基于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可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它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提高在跨文化情境中的个人适应,人际互动,和良好的任务完成能力。这是基于语言文化学习的差异文化处理能力以及更深的文化视野层次。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普通高校现行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目标内涵过于单一,主要偏重于第一层次,即对母语及目标语文化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理论艰深,知识点庞杂。在实践教学中,这种“文化导入”式的知识中心模式在各个高校甚为盛行,因为此模式集中在文化认知的第一层面,在课程设置、课堂规模、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测试等各个环节都简便易于操作,因而广受采纳。[3]但如果我们的跨文化教学止步于此,那么学生在充满多元性、复杂性、不可预测性的跨文化交际情境中是不可能实现有效、得体的交际,因而,第二第三层次的基于对文化异同敏感度、宽容性而发展起来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国际化视野才是跨越交际障碍的终极桥梁。[4]认识到这一最终目标层次,才能有效讨论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设置问题。

三、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设置

过去几十年间,各高校开设的跨文化教学的传统课程大都为《英美概况》或《欧洲文化入门》等。随着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很多高校增设《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该课程主旨是在教授学生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异同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但是,如果在国内高校普遍按照这一结构设计跨文化交际课程,是难以达到本文之前讨论的教学目标,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各高校的办学目标,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划分越来越细;第二,同一高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因地域不同存在较大差异;第三, 就教材来说,现有的《跨文化交际学》教材内容划分大同小异,容易导致“文化定型”,且案例过时,跟不上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

以上三个问题驱使我们必须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经验、学习需求、认知水平,认真考虑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课程体系设置,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按照三个层次来理解和设计。

第一个层次可以是面向低年级学生的提高课程。目前,很多高校根据最新的《大学英语课程大纲》,都在探索相应的教学模式。普遍的趋势是把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程分为两个板块:综合英语课程,目的是以发展英语语言技能为核心,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建立综合应用英语的实际能力。第二个板块是提高课程,目的是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这种划分符合国家大学英语及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这为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提供了可操作性和合理性。在这一层次上,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目标定位在包括母语及目的语文化知识的认知层面上,重点是让学生形成一种稳定的知识、技能、行为和价值系统。课程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分类性的,如《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文化》、《中国文化概论》等等。

第二个层次可以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此类课程针对一部分英语水平较高及英语学习动机较强的学生。课程目标定位应该是在文化知识层面的基础上,全面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宽容性”。 教学重点可以向基础理论倾斜,目的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交际能力的有机结合,可开设的系列课程如:《跨文化交际概论》、《跨文化交际学》、《中国文化要略》、《外国文化史》等等。完成此类通识教学核心课程的学生将能更好地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第三层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双学位及研究生课程。在这一较高层次上,课程目标应该定位于“在增强其敏感性和宽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其跨文化交际的灵活性”教学重点为指导跨文化交际实践,帮助将来要参与跨文化交际的学生了解异国文化,明细文化冲击的原因,克服文化障碍,从而提高他们的异文化适应和跨文化合作的能力。课程设置更加细化,专业化,如:《商务英语---跨文化沟通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跨文化交际技巧》、《跨文化交际口语教程》等等。

这样一个内涵丰富、层次分明、目标明确、内容多元的课程设置更能满足不同的语言学习目的,可以在最大程度满足学生英语学习个性化的需求。

四、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经历让我们意识到,跨文化教学课程的难点主要有二: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文化的内容极其广博,课程学生量大面广,因此如何在有限课时内选择精要的,既富有代表性又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是难点之一。其次,在教学对象方面,大多数的课程学生缺乏实际的跨文化交际经历,因此如何在课堂内外营造模拟的或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实践和检验理论是难点之二。

对于难点一,立体化、多元化的课程设置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了层次教学宗旨,利用学时的设置对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进行平衡,制定出了个性化培养方案。选取理论实践结合好的典型文化现象以及与学生未来工作、生活有关的内容在课内教学,其他内容放到教学网站上供学生课外自学。对于难点二,则需要课程教师以试听材料为导入,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为手段,以社会调查,课后实验为任务,以讲座、访谈、训练营、英语角、项目参与和网络环境为辅助,打造了一个模拟与真实相结合的立体的跨文化实践环境,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理解理论,再反过来用理论指导实践。 具体实践活动设计如下: (1)教学资料电子化:实现将现代教育技术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贯穿于整个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活动。积极建设跨文化教学网站,用拓展学生视野的课外导读网址及书目、大量的网上在线读书资源充实网站内容,学生可以在课下自学、预习、做作业、做练习或者查阅资料。(2)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化: 许多高校都花费巨资建设集多媒体计算机、因特网、大屏幕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录像机和麦克风等为一体的自主学习中心。在自主学习中心,教师可选择一些反映跨文化交际理论和实践的电影、新闻报道及一些音频材料,向全体选课学生开放,每周一至周五全天供课程学生自主点播收看,帮助学生体会文化差异。学生自主讨论并撰写报告,以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 (3)文化沙龙。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定期邀请外籍专家、留学生和国内文化学者就中西文化现象和文化碰撞进行专题讲座,并与课程学生互动交流,从而充实学生的文化积淀。 (4)社会调查。精心设计课程作业,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记录、访谈和问卷等方式调查各种人群的文化行为、文化认识、文化困惑、文化体会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度,从而促进课程学生对跨文化理论的理解和实践。(5)跨文化合作。依托高校与国外大学的长期合作项目,组织学生前往游学,这丰富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经验,也会提高了他们的跨文化合作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自己探索文化知识,发现文化差异,体会文化冲突,实践跨文化交际策略。从实际效果看,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为其未来应对工作环境中的挑战提供了实践经验。

五、结语:

与传统的文化课程不同的是,“跨文化交际”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即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由于以英语为外语或二语的人们的数量远远超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跨文化交际的实践纷繁复杂、难以预测,有效的、得体的跨文化交际仅靠英美文化知识(“鱼”)是远远不够的,而跨文化交际意识(“渔”)才是跨越障碍的桥梁。因此,跨文化交际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抓住契机,整合英语教学资源,制定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及相应的教法、教学活动,使学生有计划、有安排、有指导地参与跨文化知识学习、语言应用实践活动。以文化意识为中心的外语教育,才符合提高学生总体内在素质的21世纪教育目标。[5]

参考文献

[1] 贾育新. 跨文化交际学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Paige, R.M. Trainer competencies: The missing conceptual link in orien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986/10:135-158】

[3] 高一虹.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10).

[4] 韩红. 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 [J].外语学刊,2002(1).

[5] 陳岩. 文化理解能力— 21世纪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4).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设置
医学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敏感度调查及能力提升研究
渗透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运用
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创业创新导向下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于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