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朗读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2014-10-21文纯灿
文纯灿
目前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教学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并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强调朗读。无疑是一条有效地提高语感水平的捷徑。而且,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朗读教学无疑会对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应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下面,笔者就如何有效地进行朗读教学发表一点浅见。
一、进行“设置情景”教学是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
首先.教师要以娴熟的朗读技巧“示范”朗读课文。以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为朗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其次,教师在布置朗读前对课文的讲析尽量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对朗读的要求也不宜太苛刻.使学生在朗读前没有什么思想包袱,朗读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此外朗读时也可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音乐的配合下朗读,可大大地扩展想象的范围,提高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塑造良好的情境。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朗读效果。
语言的美感给人的高尚精神享受常常使人乐此不疲。但是不论是听别人朗读,还是自己朗读,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艺术素养和造诣,即使听到好的朗读,自己也只是茫然。不可能领会到有声语言的精妙,哪里还有什么享受可言?所以。要想提高中学语文朗读教学效应,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朗读,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进入文字作品的佳境,去领略文字作品的意味。并追求语言表达的完美。因此。教师的语言造诣越深,才越能进行有效地朗读教学。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学生意象积累。诱发想象。表达情理
语言符号是阅读的客体,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语词迅速唤起。组合成相应的准确鲜明的新意象。语文教材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都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都熔铸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调动丰富的音像资料,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做不仅可引导学生走进事物,而且可以探入领会课文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作为朗读者,不但要充分把握住文字材料语词的明确含义。尤其要精细感受文本言语形式的具体色彩,以便准确地表达文字作品的情理,使听者在有声语言中接受到直接可感的刺激,透过音像符号间接地感受到世间事物的真切映象。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感教育。把握作品的“文气”
语言本身具有提高人类修养,使人精神高尚的人文价值。这也正反映了语文学科的主要规律。而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语文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美的情感,通过朗读活动,将文学作品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将文学作品美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语感,才能真正达到提高人文素质和语感水平。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是潜滋暗长的,不容易被察觉,但却是启动他们理解文章的强大力量。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提高朗读的感染力,提升对作品的理解。
还就教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一诗为例。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已经对诗歌相当熟悉。再让学生跟着“链接与拓展”中的“动画欣赏”吟咏全诗,领会诗中所言之情自然不在话下。最后,为加强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播放“链接与拓展”中的关于刘禹锡家乡的动态的峡谷风光和水上点缀的明星——村落文化习俗情况。以及刘禹锡家乡人们劳作的情景,画面上显现出诗歌:“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学生便把这首诗也积累了下来。同时,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也延伸到了课外。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作品的“文气”。文气是由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体现的,当然也就决定着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辛弃疾《破阵子》的豪放之情,余光中《乡愁》的绵绵乡情,陶渊明《饮酒》的淡雅闲情,都应该好好把握,方能读出味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朗读像一股清泉,我们只要增大它的流量,又引导他流向既定目标,就能荡起语文学习的层层涟漪。焕发其无限生机。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和重新审视朗读教学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从朗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从而发挥出朗读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