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艺术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2014-10-21周贤锋
周贤锋
【摘要】激励着重从正面去肯定、激发人的动机和行为,是班级管理中常见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善用、巧用激励方法,提高班级管理艺术。在管理班级过程中,运用适当的激励,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太少,且运用的方法还需改进。因此,本文即谈谈班级管理中的激励艺术。
【关键词】班级管理 激励艺术 班主任
作为班主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个性特长和实际能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需求,有的学生渴望拥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希望在奋斗中听到成功的喜讯,而更多的學生盼望自己的点滴进步能引起教师的关注。在班级管理中,及时对学生的优点给予奖励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重要途径。这种激励方式尤其适用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有厌学的心理,并对课堂纪律和班级秩序等造成一定的破坏。对待这一类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一、激励方式要灵活多样
班主任要学会使用符合“快乐教育”思想的各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其潜能,鼓舞其情绪,发挥其作用,培养出让社会满意的合格人才。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激励方式。
1.协商式激励。很多学生配合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意识非常强烈,都渴望有机会来表现自己。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多些公平民主,让学生多出主意、想办法参与管理,并对好的点子当场评价,予以推广。班级管理的点子越多,学生自主管理的气氛就越浓。学生既为自己能出点子而满足,也因教师不以势压人、不唯我独尊而获得自信。
2.融通式激励。学生的最大愿望就是能得到班主任的理解和信任,班主任也总想了解自己学生的所想所为。要增强师生之间的彼此信赖,加深相互了解,班主任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才会在教师面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3.授权式激励。善于授权,是班级管理中使用权力的一种艺术。班主任的职能不在于埋头苦干、拼命做事,而在于设法引导学生去做事。适当授权于学生,让大多数学生做班主任的“参谋”,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才会体现班主任对学生的信任。学生有了权,获得了信任感,才会感到为班级、为同学服务的责任重大,才会尽职尽责地去办好每一件事。班主任不可当局外人,而应及时发现学生对问题考虑不周、处理不当之处.并及时予以引导、指正。
4.影响式激励。班主任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航人,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要求班主任务必努力增强自身修养,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成为学生的榜样;要将“言传”与“身教”紧密结合起来,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率先垂范。从而,以自己非说教式的感召去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以自己崇高的理想去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自己美好的信念去塑造学生的心灵。长此以往,学生在班主任的正确影响下,就会不断磨砺自己,激起奋进的勇气而逐渐走向成熟。
二、激励方法要因人而异
管理心理学认为:通过激励式班级管理,可巧妙地造就学生的兴奋心态和良好的教育氛围,从而诱发学生的内部“能源”,最大可能地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班级管理效果。
在班级管理中,激励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根据本班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运用了以下的激励方法。
1.信任激励法。信任是对人的价值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奖赏。作为班主任,对每一个学生都要给予充分信任,不能打折扣,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不能有亲疏远近。特别是对有过失的学生,更应给予足够信任,以消除其心理障碍,唤起其被信任感,化其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2.情感激励法。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一种复杂的、丰富的内心体验,是人们行动的内部动力。”教师情感投入,教师的意图就能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产生主动精神和成倍动力。因此,班主任要采取“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情感激励法,主动接近学生,疏通感情传递渠道,用积极情感去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懂得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使之能够正确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3.目标激励法。在班级管理中设置适当的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对目标看得越重要,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其目标所起作用也就越大。因此,目标设置要科学、合理、可行。为此,可采用“大目标”“小步子”的办法,分别设置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总目标应能使学生看到光明的前途,感到有奔头, 阶段性目标应能使学生感到切实可行,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三、激励需要严谨审慎、实事求是
鼓励和表扬是教育的法宝。他们对于学生有着无穷的诱惑力,但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过分地表扬会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所以,我们在进行激励性评价时一定要谨慎。
做好班级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职责。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学会懂得各种激励方式以及各种激励方式的运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励他们积极上进,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自身“内部力量”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满意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