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生心理危机的归因及干预对策

2014-10-21董敏杰

科学时代·下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高职生

【摘 要】当前,高职生中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心理危机事件也时有发生。心理危机一旦发生对高职生个体、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导致高职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入手,探索出有效的干预对策,对提升高职生的心理品质、维护校园的和谐与稳定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

一、前言

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面临自然、社会或个人的重大事件时所出现的情绪、心理、行为严重失衡的状态。高职生作为高校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心理健康狀况应该受到积极的关注。当前,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对于在校的90后高职生来讲,要承受不同方面的压力,由于个体的个性特征、成长环境等不同而行为表现不同。近几年,各高职院校的心理普查结果显示,大约有10%左右的高职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危机事件在高职院校发生也并不罕见。众所周知,心理危机一旦发生,对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都将产生严重伤害和影响,甚至有些损伤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如何对高职生心理危机进行有效的干预是高职院校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高职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归因

(一)高职生的总体特征

目前高职生多为90后,他们有着同龄人的共性,同时有着这一群体的特性。高职生在高考各批次录取中位于最后,普遍学习能力不强,学习的自主性不够。由于不能正确定位自己的高职生身份,又不愿接受现实,更不愿意和别人说自己进了高职院校读书。社会上普遍认为高职生在学习习惯、环境适应等方面普遍较差,进而形成了社会的刻板印象。同时,这些90后高职生的个性上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他们普遍自我意识较强,遇事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抗挫折能力相对较差。

在调研过程中,对浙江省发生心理危机预警(一般关注和重点关注)的高职生(样本数量355人)个体进行了调查与统计,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存在“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中农村生源占了72.68%,性格内向的比例占了85.41%,这些因素在后天的生活中是不能改变,但在个体身上却成为导致心理问题的间接因子。从整体上看,高职生独生子女的比例是较高的,但在被关注的群体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例相差无几。在教师访谈中可以发现,农村家庭生两个子女的居多,当父母对待孩子“公平”上失衡时,被忽略的个体往往产生强烈的不满或怨恨情绪,体现在对他人有敌意、人际关系不好等方面。而成长环境不和谐的比例占到了90.70%,这个群体确是心理危机事件高发的群体之一,是需要被积极关注的!

(二)高职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归因

针对高职院校已发生心理危机的90个个案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导致心理危机发生的原因主要为:人际交往不畅、恋爱问题、个体自卑、学习困难、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等,具体如表2所示。

1、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是个体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在交往的过程中,人与人会互相影响,从了解他人的意见、情感 、要求等,进而个体把认同的他人的行为方式、态度、价值观念等进行同化吸收,并通过行为方式表现出来。高职生正处在由校园生活向社会生活的过渡期,远离家人,孤独感随之产生,他们渴望朋友的关心与支持,期待被他人认可。然而,在实际调研中发现,90个心理危机个案,有15个是由于人际交往不畅直接或间接引发的。这些个案中的当事人有共同特点,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极度的恐惧心理,自我评价低,故意逃避交往,或以暴力、语言攻击、敌视等方式对待周围的人。从内心出发,这些个体更希望他人接收自己的观点、希望周围的人对自己热情、拥戴等等,但是却事与愿违。这些个体在校园中朋友很少或者一个朋友也没有,他们也是满腹委屈:为什么,大家都不理我?在校园中,他们多数时间独来独往,上课时不与同学坐在一起,他们内心无比痛苦,孤独感远远高于人际交往正常的高职生。因而在遇到挫折时,这些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相对贫乏,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得不到最及时有效的支持时,导致了心理危机的发生。

2、恋爱问题

调查发现,多数高职生赞同在大学期间谈恋爱。但在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偏差。高职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理所当然地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上。但一些高职生把恋爱当做了人生的唯一要务!在恋爱过程中,这些高职生不会理性地思考问题,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不会面对不利的一面。在因情感问题发生心理危机的个案中,有的高职生选择:先哀求,再纠缠不休,最后恼羞成怒,采取了严重伤害对方的方式;有的高职生选择了自暴自弃,辍学甚至放弃生命!在一定程度上讲,高职生还不会理性地处理情感问题,更不会理智地对待恋爱与失恋。这类学生不以家庭经济条件、学习成绩为限,有的高职生家庭环境非常富裕,成绩优异,依然在处理情感问题上采用了极端的方式,导致了不良的社会后果发生。因情感问题发生心理危机事件的情况在省内高职院校都有发生,而且占了较高的比例。

3、个体自卑心理

高职院校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地域差异、个性敏感或者个人外在条件等方面的综合原因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这些高职生普遍个性敏感,在意周围人的一言一行,生怕自己受“伤害”。对别人的言行过于在意,并无理由地与自身情况“对号入座”。具有严重的自卑心理的高职生,在遇到不可抗诱因的时候会导致个体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如: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或者更为严重的后果。他们多数为性格内向,高度自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人生的目标,但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使个体无法承受,于是开始内归因或外归因,进而导致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4、学习困难

高职生普遍存在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情况,光靠在课堂上听讲,对有些课程来说是不够的,还需要课下进一步学习。学习困难的高职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知识基础薄弱、听课效率差、可惜啊学习方法不够得当等。学习困难的学生因其个体差异,又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学习困难,索性就不学了;另一种恰好相反,学习困难,但非要学好不可!调研中发现,后者是容易导致心理危机发生的。例如:某高职院校的一位女同学,在学习上表现的十分努力,但是成绩依然较差。同学普遍反映该生上课认真,从不缺课,考前更是早起晚睡地复习,甚至半夜里还在洗手间里学习,即使这样还是多门功课不及格??结果导致恶性循环,一到考试前,她就开极度焦虑,如:睡不着觉,考场上出虚汗,呼吸困难等,进而无法正常学习与生活。这类学生在各高职院校都存在,比例虽不算高,但应引起高度重视。

5、成长环境异常

个人成长环境是导致高职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最重要原因。从表面现象看,心理危机事件是由“诱因事件”直接引起的,而经过分析会发现,多数的危机事件在高职生的成长过程中就埋下了深深“隐患”。在实际发生的个案中,由于成长环境异常等因素导致的心理危机占了近40%,处于各类诱因之首。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生活环境的不断刺激与强化,这类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对其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的影响会越来越深,当遇到挫折时,随时可能引发危机的发生。每个高职生的家庭境况是不同的,监护人为孩子提供的成长环境就会不一样。例如:同样是爱孩子、为了孩子,有的家长选择了“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的家长选择了溺爱,有的家长选择了“放养”式的爱??家长们忽略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结果成了“错爱”??还有一些高职生是在“缺少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如父母离异,负责抚养权的一方嫌弃孩子的;或是孤儿,从小寄人篱下,看别人脸色长大的;亦或是家庭结果健全,但是没有给高职生提供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的。在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到,一个“问题学生”的身后是一个甚至多个“问题家长”!

三、高职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对策分析

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多数采取补救式干预来应对。实际上,心理危机中的极端行为是发生在心理问题潜伏期、个体心理挣扎阶段、个体寻求社会支持等过程之后的。因此,对高职生的心理危机除了采用补救式干预方式之外,还应该采取积极的预防式干预,从各高职院校的实践来看,预防式干预具有较好的实效,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一)预防式干预

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式干预体系,最大限度地呵护学生成长,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1、做好入学初的心理普查工作

心理普查是高职院校预防心理危机发生的重要环节。在入学时,针对全体新生开展心理普查,对普查结果进行科学比对后,对个别因子异常的个体进行逐一访谈。通过一对一的访谈后,可以确定重点关注对象、一般关注对象。当然,也会有极少数高职生对待心理普查的态度不够端正:不认真做问卷或随意乱写选项,还有极个别的高职生因看过有关心理问卷分析的书或接受过心理咨询等原因而产生防御心理,致使问卷结果不能如实反应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这些学生在访谈中会进行排除。对于筛查出来的重点关注对象,在校期间需要全程进行积极关注和心灵呵护,他们往往是心理危机事件的高发群体之一。对于这类群体,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要定时约谈,辅导员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加关注,同时,家长也要同这类高职生保持良好的沟通。

2、面向全体高职生开设心理必修课

在全国各高职院校中,部分高职院校由于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原因还没有开设心理必修课。事实上,心理必修课是进行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课堂教育,可以使学生从学科的角度去理解心理健康问题,避免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避讳而不愿谈及,更不用担心去心理咨询会被别人“对号入座”。

实践证明,高职生具备一些基本的心理学常识和辨别心理异常的能力,对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从而全面认识自我,学会自我调节,逐渐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自我检查:自己在哪些方面做的不够科学?如何使自己心理更健康?然后进行自我调整。在讲到一些典型的心理危机案例时,学生自然会思考,会与现实生活作对比,进而使他们身邊的一些有潜伏性心理问题的学生“浮出水面”。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个体在语言、行为、待人接物等的表现中会有或多或少的异样,其他同学利用已有的心理知识或判断标准进行对照,会在第一时间将有异常举动同学的信息反馈给有关老师,使得预防式干预及时开展,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3、搭建有效沟通的“护心”平台

通过调研发现,生活中“缺少爱”的高职生最易发生心理危机。作为高职生,来自家庭、学校的关心、关注、关爱是其健康成长的依托。对高职生来说,来自家庭的“爱”显得尤为重要。有的高职生在进入高职以前就有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甚至精神疾病,但是,家长刻意隐瞒这一事实,当心理危机发生时,才不得已告知实情。这样的爱,可能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也有高职生的家长在孩子发生心理危机之后仍百思不得其解:吃饱穿暖了,要钱给钱,要买电脑就买电脑,从不没打骂他,怎么会这样呢???其实,在这样的家庭里少了心与心的沟通,少了应有的理解与关爱。另有少数家长存在错误的理念,他们认为,反正把孩子送到学校了,学校要为孩子负责到底!可是,有没有替孩子想过,一旦发生心理危机,后果是难以预料的。高职只是他们人生的一个阶段,当他们走出校门,还有漫长的人生路要走。随着高职生成长,他们的心灵更需要呵护,家人的关爱使其充满自信与幸福,学校师长、同窗的关爱使其快乐成长。作为高职生家长,应该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作为高职院校,应积极搭建心理育人平台,为高职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援助,助其成才!

4、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比起纯理论教学,高职生更喜欢寓理论教学于各类活动中的教育形式,通过亲身参与到活动中,来潜移默化地提升高职生的心理品质。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组织心理育人活动,例如:刚入学时,高职院校通过户外团队活动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在活动中,如果发现有个别学生不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总是游离于班集体之外,班主任老师对这些学生要予以关注。学习过程中,开展“人际交往技巧”、“如何学会自我减压”、“确立正确的恋爱观”等讲座,使一些在学习生活中有不同困扰的学生能够从中掌握自我调节的方式、方法,以更加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在毕业季,高职院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等形式的教育活动,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

5、规范心理咨询、定期回访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为学生提供的心理咨询不同于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是义务为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提供心理帮扶的过程。在高职院校,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多数高职生不再“谈心色变”了,他们遇到挫折、压力、人际困惑的时候,会主动到心理中心咨询、找老师倾诉,不再怕别人知道来咨询过了。负责接待学生的老师遵守心理咨询的相关规则,负责做好来访学生的心理档案,并且定期进行回访,对超出咨询范围的个体及时进行转介。这样,对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起到了重要的防御作用。

(二)补救式干预

心理危机的补救式干预与预防式干预有所不同,它是在危机发生时以及危机发生后进行的各种以帮扶、救助个体脱离危险境遇为目的的心理危机干预方式。尽管,在预防式干预中,各高职院校都会积极采取各种方式去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但由于心理问题乃至精神疾病有一定的潜在性,加上少数家长的不配合(如故意向学校隐瞒学生病情)、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漠然置之(缺乏家庭应有的关爱)等,致使个体的情况没有被预警到,在遇到个体认为无法承受的外界刺激时,还是会导致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在补救式干预中,首先,信息传递的速度直接关系到危机事件的结果:危机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可以有效处置事件者,并开展了无滞留性的紧急处置,依然可以避免灾难性结果的发生,否则,极易酿成严重后果。其次,帮助个体积极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取得社会支持系统的有效支持是当事个体顺利走出危机的关键。第三,高职院校应制定行之有效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与处置流程,这是心理危机事件得以有效干预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四、结语

当前,高职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的未来与希望,在他们身上凝聚着长辈们深深的关爱;在校期间,高职院校对学生也寄予厚望,希望他们是勇于担当的一代,更希望他们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日成为社会的栋梁;社会也对高职生满怀期待??因此,建立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至关重要。面对高职生中“心理问题”学生比例逐年上升、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的现象,社会、学校、家庭都应予以高度重视,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将对个体、家庭、学校、社会造成破坏性的伤痛,有些灾难性的后果对家庭的打击是不可逆转的,甚至是毀灭性的!在正视心理危机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各方联动起来,积极开展“育心”、“助心”行动,培养高职生阳光心态,为“和谐心灵”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有效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性干预的探索[J].文教论坛,2007,4:5- 6.

[2]陈爱梅.高职生心理危机原因及干预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07,7:14- 15.

[3]黄丹.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7:97- 98.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生心理危机预防式干预机制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CG170。

作者简介:

董敏杰(1974-),女,副教授,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心理危机干预高职生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以及应对策略浅析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