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大学音乐教师的教育叙事践行

2014-10-21朱玉江

北方音乐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读后感

【摘要】教育叙事是近年来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微观研究,其中也蕴含着一定的教育理论。叙事是“个体乃至人类的一种知识组织方式和基本的思想模式。通过描述个体生活以及对个体生活故事进行解构和重构,叙事研究获得了对个体行为与经验的解释性理解,发现了隐匿于个体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叙事包含着“事件”、“叙述者”、“叙述”三个因素。“事件”是发生的事情,是客体;“叙述者”是主体;“叙述”是联结主体与客体的行为。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音乐教育自传》;读后感

近日,拜读了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吴跃华老师的专著《音乐教育自传》(以下简称《自传》),感触颇深,受益匪浅。该书文笔很好,叙述的故事很精彩,但这种叙述并非流水账,而是入情入理,折射了他为人处世的态度,也凸显了其综合的人格。该书从“学艺”、“教艺”、“研艺”、“编艺”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的学习、工作的心路历程,有的文章很短,有的文章稍长,但字里行间还原了事情的真实面目,展现了作者身患癌症后的心理变化以及所产生的效应,看后感人至深。如183页说:“为我的孩子留一份精神遗产,我想总比写一份遗书要丰富得多。也为我的朋友提供一面镜子,也许通过我这面破镜也能折射您的人生。倘若从我这您曾获得一丝感动,至于是否赞同我的观点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您的心灵是否觉醒了,这就是我故事的最大价值。”

该书的故事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这是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叙事研究方法,生活世界是现象学的一个关键词,它是人们直观感受到的世界,是人之存在的世界,不是一种纯粹科学理性的世界。正如范梅南所说:“现象学是对生活世界的研究——一个即时体验而尚未加以反思的世界,而不是我们可以下定义、分类或反映思考的世界”(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2003)。现象学是以个人生活体验作为研究起点,从个人生活体验人手来反思个人音乐学习、工作心路历程,直面事情本身。作者在践行这种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作者曾经对管建华教授的观点进行过反思和批判,也许正是这种批判精神使得他对管教授的著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尝试“吃透”其中精神;正是这种批判精神,他能够将管教授的著作存在的问题指出来(第145页);也正是这种批判精神,他能够进行自身学术的反思,并将其中的观点纳入个人的音乐研究行为中(第150页);也正是这种批判精神,作者在践行管教授的观点,他说:“看了管先生的书,使我眼界大开。但我一直有一个疑惑,后现代是这样写作的吗?管先生解构的多,建构的也不少,我对管先生书中描写的新疆考察并被邀请跳舞的那段自省描述所感动,我也对书中关于管先生为克莱南饯行时的一大段话描述所吸引。我觉得管先生的理论需要进一步做像上面这样‘接地气的工作。我愿意来接着做。我现在写的个人音乐教育自传就是尝试用后现代视野中的教育叙事方法来展现。”可见,作者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研究思路,并践行着后现代的教育叙事写作方式,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学习精神,值得我等学习。

这本《自传》虽然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但透过这些事情我们管窥其中的哲理。下面例举一二:首先是做事的持之以恒精神。持之以恒是任何人做事的基本法则,这种精神在《自传》中随处可见,“学艺”中所讲述的一个农村孩子如何通过刻苦努力考取大学的故事,“教艺”中对钢琴即兴伴奏的不懈探究,“研艺”中对管建华教授研究的反思、推崇、践行等等,都凸显了作者做事的执著,甚至达到“走火入魔”之境地。其次是故事中的社会性问题。“教艺”和“编艺”的故事可以看出当下的社会现实。这里面有音乐高考的问题、音乐工作者的政治学习问题、音乐研究方向的迷茫与困惑问题、音乐教学的问题、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问题、音乐论文发表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身边发生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并非简单的静止物,而是充满了深刻的社会性问题。这些社会性问题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无法避免,如何对待就看一个人的智慧了。就人际关系而言,作者经历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或已经面对,但处理事情的办法依据个人的本质。从叙事中可以作者是一个厚道的人,虽然被人利用了,但还是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件事。这种任劳任怨的精神与他农村出身的憨厚与厚道的本性相关。最后是故事中的人生态度问题。作者不幸患上癌症,但并没有被吓到,而是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地面对。癌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得了癌症后被其吓倒,消极对待人生。作者在经历了痛苦的化疗之后,依然笔耕不辍,坚持看书、学习、写作,尤其是能够打破原先思考问题的固定思维模式,而积极转变研究思路,以此带来了人生态度的乐观与豁达,就像作者认真研读了管教授的著作后说:“我从书中学到的东西远远比我描述得多,我甚至认为这本书挽救了我的生命,因为它让我学会了宽容。由于宽容了,许多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心中的死结也就解开了,心情也好多了,非常有利于健康。我能活到现在,积极寻求生理医学治疗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阅读解决了我的心理问题,有可能起到比药物作用还大的功效。”

当然了,这本《自传》中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如作者在谈到的音乐论文写作中的“临写”,我觉得对于初写论文的音乐学子来说非常有用,还有如何进行论文的投稿、与郭聲健师生的对话问题,都值得细细品味。其实,任何一个学术研究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都会存在着特定的问题,我们需要从中吸取什么来进行学科的链接非常重要。很多的术语需要深究但不要钻进“死胡同”,因为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场域,任何概念、术语、理论都具有相对“有效性”,不可能解决所有的“普遍性”问题。通过《自传》,我可以看出作者先前的研究处于一种“二元对立”的思路中,总想在很多问题背后整出一个终极“阿基米德点”才算罢休,这种研究让人很容易产生困惑和烦恼。与其这样,还不如跳出来,换个思路进行思考。每种理论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就像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就是合理的”一样,关键是“站在哪里说哪个事”。期待作者在保重身体的情况下还有更多精彩的叙事呈现给我们。

作者简介:朱玉江,江苏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音乐与舞蹈学博士后。

猜你喜欢

读后感
《蓝石头》读后感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读后感的套路你还在用吗
《阿甘正传》读后感
整体思考局部推敲
如何写读后感
头疼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读后感”等十七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