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高校音乐公共课教学内容之改革

2014-10-21陈庆芳

北方音乐 2014年10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高校

陈庆芳

【摘要】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改革要体现“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能使理工科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艺术修养,使人文学科的学生拥有一定的专业应用技术。“在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和音乐教材的各个部分中贯穿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康的人格。”基于此,文章认为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品质、健全的人格以及独立的思想,使青年学生拥有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校;音乐公共课;教学内容;改革空间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兴趣,从而关联到教学的成败

以《大学音乐》为例,这套教材是为公共音乐课而专门编撰的教材。编写体例上,该教材内容设置丰富、形式多样活泼。而教材在“外国器乐作品赏析”这一章的不足之处,可能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西方音乐的兴趣:第一,该教材没有提及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巴赫(音乐之父),直接从古典乐派开始讲授,学生会很好奇海顿、莫扎特以前的音乐是什么样的,这不利于学生全面认识音乐史。第二,浪漫主义音乐这一节,该教材在作品选择上选用的是学生根本不熟悉的作曲家和作品,而学生相对熟悉的舒伯特、舒曼及其他好多耳熟能详的作品反而没有提及。这就涉及到一个“冗余度”问题,冗余度是影响欣赏者美学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

“冗余度”是指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熟悉程度。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如果个体对某音乐作品感到较为熟悉,这首作品对他来说相对冗余度较高。反之,当个体对某音乐作品感到较为陌生时,这首音乐作品对他来说则相对冗余度较低。近代有关“学习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冗余度较低不易激发欣赏者主动的探究、操作行为。冗余度过低的作品,无论就音乐价值体系来说其品位有多高,就音乐知识体系来说其结构有多完善,若不能引起学生的美学注意和兴趣,其价值也就根本无从体现。该理论提醒我们,如果让学生听冗余度过低的音乐,他们都会感到迷茫。

所以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一定要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作曲家和作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

二、教学内容的拓展有益于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使学生真正热爱音乐艺术

首先以一些相对熟悉的名人名作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步入古典音乐的艺术殿堂。例如在讲巴洛克音乐时,应该摒弃完全灌输式的教学,而是让学生课前先去欣赏林怀民的舞蹈《水月》,观看韩国电影《野蛮女友》并倾听其主题曲《I BELIEVE》。由于课前的准备,学生对巴洛克音乐对现代音乐的影响会有些认识。学生知道了《水月》的音乐就是巴赫的一首无伴奏大提琴曲,知道了《I BELIEVE》的音乐就是巴洛克时期的巴赫贝尔的作品,并且还知道了巴赫是钢琴十二平均律大师,而朱载育是把十二平均律介绍到中国的教育家……,自然,“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这一章的教学是成功的。

类似的教学内容拓展还有很多,譬如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新世界》,就可以让学生去观看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倾听里面刘欢创作的音乐;讲莫扎特就让学生唱儿歌《小星星》,再让学生欣赏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讲海顿第四十交响曲时,就让学生去听S.H.E的《我不想长大》。这些拓展会激发学生探索音乐,因为,似乎离他们很远的古典音乐,原来与他们平时喜欢的流行乐之间有这么紧密的联系。

三、教学内容应侧重音乐文化的传承价值以及对音乐作品内涵的阐释

作为公共音乐课程,需要一个理性的定位。如果定位过高,涉及太深的乐理知识,学生无法解决音乐技术问题,结果只能使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泯灭在对和声、调式等过深的技术层面的剖析过程中。所以,我们应侧重音乐的文化诠释,对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包括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等)的分析。

教育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承和再生,按教育人类学的说法就是通过文化化人的过程,而使文化得以社会遗传和再生。高等教育,不仅要创造文化,同时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始终贯彻“文化化人”的教育理念,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文化化的人”。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长期以技术、知识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之所以提倡改革,将音乐上升为文化,以至于将音乐教学活动引申为文化化人的培养。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是一定文化和历史的产物。因此,我们总是将作品与其赖以产生的特定文化时代背景相结合,才能让学生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我们通常把一部作品所属的时代看作是它的组成部分。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时,只有了解当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才能把握其音乐形象的发展逻辑以及贝多芬对时代与生活的哲理性思考。任何一种音乐都承载时代与文化的诸多特征。大学公共音乐应致力于引导学生对蕴涵在音乐作品内部的文化精神内涵作出深刻的理解。

四、课程应增加民族音乐文化的分量,这是青年学生的根

许多教材在介绍《茉莉花》时,只是说明它是一首江苏扬州的民歌。由于我国南方地区河流交错,气候温和,风景秀丽,所以其民歌也显得委婉秀丽,偏于阴柔之美。此外,就没有这首歌的延伸内容了。在实践中,我首先会向学生介绍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于1924年創作的歌剧《图兰朵》。这部歌剧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元朝的故事,完全是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元朝传奇故事。普契尼把代表东方韵味的《茉莉花》曲调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将它的原曲改编成女声合唱。其次,我会问学生,张艺谋导演为什么会在他执导的申奥、申博宣传片中,都用《茉莉花》?原来18世纪末,英国第一位驻华大使秘书就通过他的《中国游记》把《茉莉花》的歌谱传向海外,《茉莉花》的芳香从那以后就开始在欧洲和南美等地流传开来。《茉莉花》音乐委婉中蕴含着坚定,柔美中带着激情,似乎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古老的中国正在昂首阔步地走向前方。通过这两方面的拓展,学生对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显然浓厚了。

我们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才能使学生成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造者。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高校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结构设计例谈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设计问题链 变告诉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