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审美文化与声乐艺术的关系探析
2014-10-21卜利婕
【摘要】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繁荣,审美文化不仅在学术界广为应用,更开始走向大众文化的方向范围。艺术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达,越来越多地承载起了对于大众审美文化的构建作用。声乐艺术作为反映时代背景和人们审美需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它本身无论是本体的构成发展还是对外的意义价值研究,对于所处时代的大众审美文化的把握,都具有显而易见的鲜明效果。
【关键词】审美文化;声乐艺术;相辅相成
在我国社会处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高潮和发展阶段,社会各项事业都处在变革时期,文化处在多元化转型的背景下,审美文化的研究开始备受关注。这是由于随着产业化、商品化的艺术生产活动,审美文化产品开始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群体开始更广泛地近距离接触艺术审美,我们的身边的艺术元素更是无处不在。尤其是通过高端电子产品和网络急速发展起来的流行艺术产品,它们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无孔不入。声乐艺术作为反映时代背景和人们审美需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它本身无论是本体的构成发展还是对外的意义价值研究,对于所处时代的大众审美文化的把握,都具有显而易见的鲜明效果。另外,掌握不同时期大众审美文化的特征对于了解声乐艺术自身亦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众审美文化对声乐艺术的引导作用
社会大众审美文化的研究对于声乐艺术自身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因为大众审美文化总是构建在文化审美的完成过程中,存在于对审美文化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扬弃之中。而这种扬弃正是声乐艺术生存的基本依据。试想如果一首声乐作品既不包含审美受众的民族性文化特征,又不具备表达时代主题,抒发当代人情感需求的题材内容和体裁形式,那么它的最终结果可想而知。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乐坛上挂起的“怀旧风”,人们对于毛主席的崇拜和爱戴,使得由中国唱片社制作的盒带《红太阳——毛泽东颂歌》迅速走红从而引发了流行音乐市场的一阵怀旧风,但随着一系列怀旧风格歌曲的面世,人们发现过去熟悉的整齐节奏,激昂音调,如今配上流行音乐的时尚伴奏,和歌手个性十足的通俗唱法,让人听来像是变了味一样,最终导致这股音乐潮流的迅速消失,很显然,正是这些作品和演唱风格背离了大众审美文化的心理需求才最终造成了这一声乐现象的昙花一现。同时了解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声乐作品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征——符合时代大众的审美口味。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短短几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个影响深远的,决定性和历史性的事件。四人帮的粉碎标志了历时十年的政治浩劫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寿终正寝。随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决断,批判了“两个凡是”的方针,肯定了有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端正全党、全民思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大众审美心理期待一种突破和创新,需要从聚焦国家民族的思想情感转向关注群众个体,百姓生活等情感的抒发。这种审美需求启发了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创作,作曲家也开始渐渐突破统一的严肃格调,音乐体裁和题材都开始向抒发个人情感的软性风格转变。内地流行歌曲的开山之作《乡恋》由李谷一演唱,她突破了民族传统的演唱风格,用气声演绎出柔美,亲切自然的音乐风格。虽然受到了专业音乐评论人员的争议,但大众的喜爱最终让这首歌曲广泛传唱开来。此外以邓丽君为首的港台歌曲的涌入,受到了年轻一代的热烈追捧,这些歌曲的共同点在于都以随性、通俗的演唱表达个人情感。这些都反映了当时声乐大众的审美趣味开始由进行曲风格的音乐体裁、钢化的革命l生歌曲转向表达个人对生活热爱,对情感渴求的软性歌曲。
二、声乐艺术对大众审美文化的积极传播作用
声乐艺术文化作为一种审美意识,是大众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大众审美的方方面面,更丰富了审美文化的内涵,在积极地传播大众审美文化过程中不断消化审美文化,发展审美文化,完成了大众审美文化在社会生活的具体实践,并提供审美文化所需要的养料。当然,大众审美文化作为一个社会整体性的美学价值标准,它的形成也必须通过各种审美文化现象的实践理论构建自身。例如当下深受观众喜爱的商业化演出:“同一首歌”“欢乐中国行”等,它们都是以歌曲演唱为主要表演形式,穿插所到达不同城市的当地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将自己的演出通过电视媒体渐渐做成了文化品牌,抛开它们为了生存的商业化,功利性的一面,不能否认的是在声乐艺术自身的繁荣和地方文化的传播方面,他们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推动作用。从歌手和歌曲的挑选来看,往往倾向于受到大众喜爱的一些当红歌星和代表作品,着重展现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各种演唱风格,各个时代老歌都可以在他们的舞台上被展现,它的演出节目迎合了社会各个年龄段,各种身份受众群体的审美口味。还有这些年日益受到大众关注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它作为声乐艺术的传播媒介,在具体的比赛流程中对创作歌曲的加分、对选手综合素质的考核要求,同时由作曲家新创新的声乐作品加上优秀歌唱者的精彩演绎,在传播社会主流审美标准和价值理念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由王庆爽演唱的歌曲《梁祝新歌》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在继承并创新民族传统审美文化,传播主流价值观念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见声乐艺术不仅对大众审美文化起到积极的传播作用,更将有利地调整大众审美文化朝着主流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声乐艺术反映构成大众审美文化,而大众审美文化又反作用于声乐艺术,指导声乐艺术在社会不同发展阶段,调整自身适应大众审美需求。总体看来,两者呈现出交融共进的辩证关系特点。反观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今天的音乐历程和国人审美心态的变化,我们会发现尊重艺术独特的审美规律,保持艺术相對独立的社会地位,是保证大众正常审美心态和艺术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声乐艺术反映构成大众审美文化,而大众审美文化又反作用于声乐艺术,指导声乐艺术在社会不同发展阶段,调整自身适应大众审美需求。总体看来,两者呈现出交融共进的辩证关系特点。
作者简介:卜利婕,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