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改的几点思考
2014-10-21张彩云
张彩云
【摘要】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音乐深度的分析以及今后走向工作岗位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文章针对当前贵州地区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存在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高师;教改
一.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目前,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分为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及配器“四大件”。在专业音乐艺术院校中, “四大件”属于作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而在普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或音乐学专业中,由于各个院校本科培养模式的差异,这“四大件”开两门或三门不等。一般情况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会作为必修课程,复调或配器作为选修或不开设。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总结贵州地区普通高师学校作曲技术理论教学现状与问题如下:
(一)学生基础以及课时限制问题
笔者在贵州地区高校调查发现,非作曲方向艺术学生专业高考,没有把乐理等课程作一个专题科目来考试,因此学生在考取高校之前,这方面的基础较为薄弱。另外,入学后四大件课程安排十分紧凑,学生在有限、紧凑的课程教学期内所学到的知识点较为有限,特别是复调和配器。复调和配器各自安排了36课时,且课程安排在即将毕业的大四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要面临毕业论文撰写和毕业找工作,故学习较为浮躁,难以静心学好相关课程。
(二)“四大件”各自为阵、相互脱节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是按照和声、曲式、复调、配器这样一种逐个完成的单线模式开设。这种教学模式较为守旧,使得对作曲技术各课程的学习是隔断的、分裂的,相互脱节和各自为营,缺乏有机的统一模式,这导致学生在分析一首作品时难以从整体上进行综合分析。同时,由于学生对和声课程掌握的深浅程度会很大程度影响其后期各课程的学习进度,加上教师授课时需要把四大件揉为一体,这既加大了教师的授课难度,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整改方案
鉴于上述这些现状影响着学生掌握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熟练程度,笔者提出如下教学整改方案:
(一)“四大件”交织学习
在传统的作曲技术理论教学模式中,四大件各自有各自的系统,但相互之间缺乏综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安排从和声开始,学到一级关系转调,包括写作与分析两大板块。但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各种写作中出现的条条框框较为吃力,导致这部分学生在相应的和声分析实践中缺乏有效的理论去判断和选择和弦功能。进入第二年的曲式與作品分析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会分析相应的作品结构,这不但需要学生了解作品横向句逗的划分依据,还需要学生了解每个重要部位句逗纵向上的和声分析。曲式结构的分析是离不开和声的支撑,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需要和声理论作为分析基础;复调课程中的对位在一定程度上隐含了和声思维,在结构上又包含了曲式结构理论知识点。
配器又是集和声、曲式、复调课程综合运用的课程。故掌握“四大件”应如复调思维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织着学习研究,才能使它们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服务于音乐。
(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对于四大件,基本以大量的习题、练习为主。大多数教学课后理论联系实践流程是:教师布置完课后练习之后,学生课后完成,最后由教师检查。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也随之剧增,难免有时候不能及时批复或完整地批阅所有学生的回课情况。这可能造成部分学生对某些章节知识结构的掌握情况不太正确或存在某些疑点而不能及时解决,从而影响后面的学习进度和深度。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近些年教学实践中,以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主。例如,布置和声四部和声写作习题,按照习题针对的专题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习题过程中边写作、边找出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标记。实际的教学效果表明这一方式增加了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性。完成作业之后又让同学之间相互检查作业,并找出问题或从对方作业中联想到自己的不足等。如此,学生既从作业练习中回顾了课堂中的知识点,又在检查同学间作业的同时,更进一步主动地厘清各个知识点的实践运用。
除了课堂作业练习外,也需要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曲式与作品分析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找些本专业类的乐曲或感兴趣的乐曲,每隔一段时间由学生自己分析出结果,随后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和教师共同讨论,这样既能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又能使学生与自身专业等紧密联系起来。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的上课模式是板书、钢琴、讲授。教学板书一般情况下会促进教学效果,但碰到同时进行多个谱例讲授时,不仅黑板板面不够,教师还得花大量时间抄谱,涉及钢琴演奏相关课程教学示范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例如,和声课程对教师键盘的熟练程度要求较高;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多以正谱为例,对教师的钢琴演奏技能要求较高;配器课程谱例多为总谱,钢琴音色不能完整地还原正谱内容。增加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不仅可安排多个谱例,也能节约教师的上课时间,同时又能根据课程要求的谱例播放和提供音响和谱例。
(四)因地施教
地域差异会形成民族音乐类型不同,可在课堂中增添本土音乐,在作曲技法课中融入当地民族音乐元素优势。我国56个民族,含多种音乐文化,尤其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该地区不仅孕育了不同民族文化、习俗、语言、服饰等,还包括丰富的音乐种类。例如,黔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土家族和苗族。该地区高校生源绝大多数都是本地少数民族学生,他们自幼被本土音乐文化熏陶着,对本民族本地域音乐有着强烈的亲切感和浓厚的兴趣。故在开设作曲技术课程中,适当地添加该地区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族音乐既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又能很好地传承本土音乐文化。当地学生在高校接受了这些方面的信息后,能有意识地对所在地域的音乐文化进行整理保存,使得我国传统音乐瑰宝得以流传下去。让学生学兼中西,让中国美好的音乐文化不局限中国,更走向世界,为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开启一扇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