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需要“小题大做”

2014-10-21卫洁琼马志鸣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习惯教育

卫洁琼 马志鸣

摘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中学阶段又是良好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此时,中学生的身心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培养中学生的各种良好的习惯,是学生终身受益和成功的需要,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也是幸福教育的源泉。

关键词:教育;习惯;小题大做

杰克坎菲尔德在《心灵鸡汤》中曾写道:如果你希望出类拔萃,也希望生活方式与众不同,那么,你必须明白一点——是你的习惯决定你的未来。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只有拥有好习惯,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制定努力的目标,协助自己一步步踏实地走向成功!教育的核心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还有教会学生学会做人。陈鹤琴说:“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1]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育者的头等要务。那么,教育者就必须“小题大做”地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习惯及其重要性

习惯即习俗惯常,是指人们在长期重复或多次练习,逐步养成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倾向,是一种顽强的力量。习惯可以在无意间形成,也可以通过有意的练习而获得。习惯本身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2]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有下列四方面的意义:一是促使学生保持已有的良好习惯;二是引导学生纠正现存的不良习惯;三是积极培养学生目前尚不具备的新的良好习惯;四是帮助学生提高识别能力,增强抵御不良习惯的能力,预防各种不良习惯的侵蚀。

二、初中生应该养成的好习惯

(一)學习方面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自觉的参与者,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重视学习品质的发展,也要重视具体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具体地说,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自觉学习的习惯。独立、认真、扎实地做好学习中应该做的每件事情。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要勤于思考、善于多问、不断地探索。(2)对学习有如饥似渴的需要。(3)对自己的学习及时有效地进行评价。(4)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需要。(5)遇到困难坚持不懈,多数人的学习不会一帆风顺,遇到困难能够坚持下去,是主动学习的重要内容。(6)要正确对待别人的帮助。

(二)做人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就十分强调“人”与“事”的密切联系,认为什么样的人,就会做什么样的事,这是一个千古不渝的真理!所以,做事要先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做人习惯就是要学生能够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学会自主、学会自信、学会负责、学会交往,并能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比较重要的做人的良好习惯一般包括:独立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保持积极乐观的习惯;自信的习惯;有责任心的习惯;诚实守信的习惯;宽容待人的习惯;孝敬父母的习惯。

(三)做事方面

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不仅是一个学生品性修养的外在表现,而且是一个民族文化素质的具体反映,因此你个人的行为不仅是你个人的事,也是学校的事,更是我们民族的事。在做事方面的良好习惯包括: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勤俭节约、节约时间、热爱劳动。

三、培养良好习惯的策略

培养中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密切联系,相互配合,方向一致,协同努力。

(一)注重家庭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一些问题都会在家里折射式地反映出来,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因此,培养良好习惯,必须从父母自身做起。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的生活方式及文化氛围,都对孩子进行直接的或间接的、公开的或潜移默化的教育、感染和熏陶,家长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行为规范培养孩子、塑造孩子,孩子的行为表现正是“父母意识”的反映,家长要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二)加强学校教育。学校是习惯教育的基地,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机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习惯教育处于中心地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教师长期不懈地对他们进行训练,需要教师持续地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学校应把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定位于“实”和“小”上,“实”指的是重点抓住把教育内容落到实处,把习惯养成落到具体的活动管理中;“小”指的是体现对学生提出的目标要求小,开展的活动小,从点滴入手,点点到位等生活小事开展工作。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1)美化环境,营造氛围。(2)严格要求,从小抓起。养成好习惯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并对其严格要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求一经提出,就必须坚决贯彻施行。(3)严格训练,躬行实践。良好习惯的形成需反复训练及亲身实践。(4)榜样示范,及时鼓励。“为师之道,端品为先。”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而且对学生中良好习惯要给予及时鼓励。(5)完善“他律”,倡导“自律”。教师在制定严格的学生守则基础上,更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三)改善社会环境,减少不良影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指出,“只有健康的社会,才有健康的人。”所以要想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习惯教育的理想,就必须构建健康的社会环境。政府要加大力度净化社会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适宜的社会环境。要进一步开放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公共场所。

中学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此时形成的习惯能够影响其一辈子,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非常重要,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二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117

[2]林崇德.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M].沈阳出版社,1990 ,220

[3]赵惠锁.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中学生良好习惯教育浅议[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3),11

[4]查正贤.论语讲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8

[5]任小莉.“小题大做”培养学生良好习惯[J].教育教学论坛,2013,(32)

[6]邓鹏.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10)

[7]傅冬梅.初中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现状分析与策略[D].苏州大学2009

[8]马永祥.浅谈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2,(12)

猜你喜欢

习惯教育
习惯
上课好习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养成书写好习惯
好习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
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