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1979年以来语文学科教学论的进展及困境

2014-10-21梁丽英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进展困境

梁丽英

摘要:自改革开放至今,语文学科教学论的发展历经反思重建、探索引进、构建发展三个阶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客观地审视当今语文学科教学论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语文学科存在的功利性。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在借鉴历史发展经验,正视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思考语文学科教学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语文学科教学论;进展;困境;前瞻

回顾、总结这三十多年来语文教学论的历史发展经验,重新思考其中具有重大借鉴意义的发展方式,实现历史性的超越,对促进语文学科教学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语文学科教学论的进展

语文学科教学论从1979年发展至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反思重建阶段(1978—1984)

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人们重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并着手恢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被中断的教育体系。以高考制度的恢复为原点,辐射至整个教育领域。

在语文教育领域,为尽快恢复教学秩序,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重新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和目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做了原则要求。以语文教育大纲为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并出版了新语文教材。这一系列举措,在全国掀起了语文教学改革的高潮。

1978年3月,吕叔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的文章,批评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存在着“少、慢、差、费”的严重现象。这篇文章发表后,在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引起巨大的反响。在语文教改实验中,注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为语文教改的进一步展开,1978年教育部在武汉召开全国高校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委托武汉师院、西南师院等12所院校编写语文教学法课程教材,同时编写组建议将这门课程定名为“中学语文教学法”,在1981年召开的“全国师范院校专科专业会议”上得到了肯定。这名称里“法“的涵义,已不再囿于技能上的教学方法,而是指向原理、原则等。1979年12月,在上海成立了“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1980年4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合编教材《中学语文教学法》,同年3月,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了同名教材。10月,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在河南开封成立。短时间内,两个学术型团体的成立,有利于召集更多教研力量投身于语文教学论研究领域。80年代,“学科教学论”硕士学位的设立,无疑强化了语文教学论的学术研究水平。

语文教改的深入,人们认识到发展能力的重要性。于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语文教育界率先提出了“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十二字要求,在全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体现了知识与能力并重,关注智力发展,注重理性教学的特点。在语文能力训练中体现为:听、说、读、书并重,纠正了以往只重读写,忽视听说的倾向。在教材编写、课程实施中,也加进了听说训练的内容。1983年9月,邓小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此为指示,意味着语文教学论的发展要解决如何实现学科的现代化问题,如何全面观照、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思考教学论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探索引进阶段(1985—1997)

8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界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这种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出了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随之,在语文教育界开始了人文性与科学性的争鸣,以揭露“应试教育”的严重后果,从因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导致语文教学目标与方向迷失中找寻正确的路径。如:陈鈡梁在1987年第8期《语文学习》上发表的《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一文,从哲学的角度对语文教学进行了思考;1993年,韩军老师发表的《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关于中国现代语文教学的思考》,认为几十年语文教学的失误始于科学主义的泛滥,应提倡人文主义;1995年,于漪老师发表的《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认为在使用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应注重情感方面的教育,即人文性教育。语文教育界的人文性与科学性之争,表面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其实质是对改革开放以来重建的语文教育观的重新审视,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对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引进

这一时期主要引进了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和赞科夫的发展教学论思想,还有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巴班斯基的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及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等,同时也学习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苏、英、德等的教育改革经验。众多教育思想的引进,不仅打破了新中国刚成立时专学苏联教育思想的狭隘局面,而且开阔了教育研究者的思想视野,建筑了更高的教育研究平台。得益于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注入,语文教育研究越來越丰富,较为注重从理论层面关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2.国内语文教育研究的新成果

国内语文教育研究者在引进、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将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移植进语文教育领域,通过综合创新研究,发展成了语文教育心理学、语文教育哲学等。对其它专业地成功“嫁接”,加深了语文教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使语文教育研究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元化的特征,同时也是与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相接轨的表现。

纵观引进探索时期的语文教育研究,有着国际范,视野更加开阔,并侧重在更广的领域进行理论研究,综合性、原创性强,“成系统、有规模的研究成为学界自觉的追求,逐步形成了多家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1]

(三)构建发展阶段(1997至今)

1997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首先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二级学科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合并,颁发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将“教学论”和“学科教学论”两个二级学科调整合并为“课程与教学论”一个二级学科,“语文教学论”还是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其次是《北京文学》上的3篇文章: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薛毅的《文学教育的悲哀—一次演讲》,掀起了中国语文教育大讨论、大批判的局面。借着这股批判之风,1998年更是发表了《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语文课真让人受不了啦!》等带着刺人眼球标题的文章,可见人们对语文教育体制极大的不满,语文教育的发展前景让人堪忧。为此,教育部不得不对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现状进行反思并酝酿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1999年5月,“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的设想”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会上分析了语文教育的现状,认识到语文教育目的、考试评价方式有待商榷等问题。于2001年7月,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教育目标有了新的表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其中“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有了新的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我国部分省份实施几年后,于2011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由设想到部分实施并过渡到最终的全面实施,表明我国教育部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决心,同时也是紧跟时代步伐的表现;对语文性质新的定义,可以说是语文教育界科学性与人文性之争的一个初步结果,也突显了语文教学研究正在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注重素质型人才培养的价值理念。

二、新时期语文学科教学论存在的困境

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新时期语文教学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可喜局面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需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两张皮”现象严重

在语文教育界,存在着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语文教学实践者轻视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者,认为他们足理论而少经验,亦或是语文教学实践者对教学理论可谓是信手拈来,但在教学实践中仅靠已有的教学经验作为支撑;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者指责语文教学实践者,认为他们足经验而乏理论,缺乏深厚理论的指导,在教学中易趋向盲目,或者是教育理论研究者一味地从理论中推出理论,而缺乏深入教学实践的过程,研究具体教学实践问题的耐心。实质上,这两种教育教学现象都会阻碍我国语文教学论的发展。语文学科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育理论研究者只在书斋中搞研究,闭门造车,其理论远不足以指导复杂的教学实践活动。同时,作为语文教学实践者,应该有掌握一定教学理论并用之以指导教学实践的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在后备研究人员特别是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上,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大多数高校,在培养语文教育研究者时,更侧重于理论积累,较少或根本没有教学实验方面的科学训练。这种培养模式造成了研究生队伍知识结构的欠缺,不利于培养真正的语文教育研究者。

(二)语文学科存在的功利性

倡导素质教育已多年,但受功利性的指使,在现实中应试教育依旧是主流。每位教师都知道现正直语文新课改,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也知道素质教育更优于应试教育,但迫于提高分数,迫于升学压力,最后只能屈服于应试教育下属的“题海战术”,根本顾不及人文性教育。

在语文教育研究者身上,同样存在着功利性。首先是现行的教育科研体制,若想评职称,待遇好,个人研究成果不能少。为达到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们只能是缩短或免去教学实践的时间,以在自己轻车熟路的理论研究领域获取更多的个人成果。但过于注重个人成果,缺少必要的教学实践研究,忽视团队协作意识,会影响我国在语文学科教学论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其次是“伪科研”现象的存在。部分语文教育研究者的教育科研课题不是源于教育实践本身,不是关注学生主体,不是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而是来自于上面所传达的精神,易获取科研课题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问题,其研究成果也不利于具体教学实践的发展。

三、新时期语文学科教学论前瞻

对于语文学科教学论而言,发展“面向未来”的教育,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联系

要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在拥有教学实践经验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及能够准确地解读、执行新理论的能力,否则就会出现如下情形:有些教师对语文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读不够准确,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认为课堂“满堂灌”少了,“满堂问”、“满堂动”多了就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但如果是教师问得多,学生答得多,而学生的回答大多是通过揣摩教师的喜好,那也只能说是动心思的多了,学生依旧是受教师的“牵引”而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或者是小组讨论,看似所有的学生都在热烈地参与“讨论”,但讨论如果不是在正题上,也只能是凑凑热闹而已。以上两种倾向的教学,因没有正确地解读新课标理念,其效率是非常低下的。

总之,语文教学实践者应该加入教学理论研究的行列,为理论研究者提供教学实践难题,认真学习倾听理论研究者的建议,并用于指导教学实践;作为教学理论研究者,应主动加入教学实践队伍,为实践者提供最新教学理论的同时,也检验了理论是否可行。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论才可能完整并蓬勃发展。

(二)构建系统科学的现代语文教学论理论体系

语文教育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还不够完善、不够科学,更谈不上系统,其实质是处于一个初级的理论建设阶段,所以其未来的发展目标之一必须是构建完善、科学、系统的现代教学理论体系。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作为依托,语文教学实践才能更具科学性。在构建科学教学理论体系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关系

近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各种西方先进的教学理论基本上在我国教育界占据主导作用,甚至出现‘言必欧美,一再批判否定自己传统文化的倾向。”[3]为扭转这种局面,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建设科学化、现代化、本土化的课程教学理论。所谓现代化与本土化,可以说是要处理好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关系,以及如何汲取传统教学理论的精髓。在传统教学中挖掘瑰宝,首先以“取其精华,去其槽柏”的态度对待传统教学理论,不要一刀切;其次以创造的精神看待挖掘出的“瑰宝”,与时俱进,古为今用。

2.引进、吸收与创新

改革开放后,引进外国先进的教育思想,借鉴其可取之处,对我国教学理论的建设有着积极的贡献。但是,在引进过程中存在着食洋不化的严重现象。“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教育理论界投入了很大精力引进国外教育理论,但收获最小的领域也正是这一方面”。[4]如何最大化地获取所引进的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可取之处,其前提条件是认清我国语文教学的具体实情: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全面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活动,提倡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之后引进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最后是对引进的教育思想进行再创造,为我所用。

总之,坚持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坚持引进、吸收与创新,才能在深度、广度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系统的、具有现代化气息的语文教学论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

[2]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如密,齐军.中国本土教学思想与当代教学改革——第十二届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1(1).

[4]吴康宁.教育理论研究的走向[J].教育研究.1992(12).

猜你喜欢

进展困境
金融稳定立法的关键进展与完善建议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1990年以来我国八段锦研究的进展、热点与前沿
跟踪导练(三)
2020
跟踪导练(一)
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完善
神奇的设计师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