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与“沉浸”
2014-10-21朱利
摘 要:激情是指强烈的、具有爆发力的情感,是一种剧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在这种情绪状态中,人的求知渴望、表达欲望、脑力智慧、感悟体验等认知活动都处在兴奋中;语文教学研究的“沉浸”指师生在课堂内外共同沉浸在纯粹的、经典的学习语文的环境中,完全投入,集中注意力,在文学殿堂中汲取所需的营养。激情与沉浸是语文教师的两把金钥匙,唯有激情才能使自己沉浸,使听众沉浸。一节好课一定是充满激情的课,伟大的教师一定是充满激情的教师。
关键词:素养;营造;引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学生鼓舞。”这就意味着教师首先是一只盛满知识的容器,更加重要的是这只容器要流淌出沸腾的知识熔浆,使课堂沸腾,使学生沸腾甚至燃烧。所以最高境界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的激情燃烧,要想达到这一境界,教师本身要高举起激情的火把,首先做一个充满激情的人。
激情是指强烈的、具有爆发力的情感,是一种剧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在这种情绪状态中,人的求知渴望、表达欲望、脑力智慧、感悟体验等认知活动都处在兴奋中。有激情的课堂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学习和思考,可见,教育需要激情,教师需要激情,课堂需要激情,学生需要激情。
无独有偶,苏州市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组的老师们几年来一直致力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的研究,他们把这种研究命名为“沉浸式”语文教学研究,笔者有幸全程参与了这个课题的研究,发现“激情”与“沉浸”这两个概念虽定义不同,实则在语文教学这一领域内有很多相通甚至相同之处。
沉浸理论(flow theory)于1975年由Csikszentmihalyi首次提出。他本人这样表述“沉浸”的含义:“说明的是这样一种状态,人们投入到一种活动中去而完全不受其他干扰的影响,这种体验是如此让人高兴,使人可以不计较任何代价与付出,人们完全出于对事情本身的兴趣而做它。”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某些日常活动时完全投入到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
语文教学研究的“沉浸”指师生在课堂内外共同沉浸在纯粹的、经典的学习语文的环境中,完全投入,集中注意力,在文学殿堂中汲取所需的营养。具体地讲,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沉浸理论的运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所有学生都能品尝智力的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学习,获得学习的最佳体验,使得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同时,教师通过课堂的“沉浸”教学带动学生在课外也能主动、自觉地进行沉浸式的学习,最终更有效地提高基本的语文素养。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沉浸”是情感呈现的一种状态,它可以是沉静的冥想,可以是如痴的沉醉,可以是心驰神往、心旌摇荡、心花怒放等等,而这一切情感状态都有赖于教师营造有利于沉浸的氛围,所以教师的素养,尤其是情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做到:
一、用激情激活自我(教师的自我沉浸)
沉浸式教學对老师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和驾驭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要形成强大的“气场”,这首先要求语文老师对祖国语言的自身积淀要丰厚,要有文化底蕴。语文容量可谓精深、渊博,教师必须对语文教学所涉及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哲学思潮、艺术审美、宗教习俗进行广泛的涉猎,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其次还要有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一点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教师首先要在阅读中形成道德的、理性的、审美的、高尚的情感。人们的大多数情感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下培养和发展出来的。语文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同样重要的是传情。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是带领学生进入人类精神港湾的舵手。这艘船航行于感情之河。所以,教者本身首先必须是个细腻善感、感情丰富、充满激情的人。教师的情感可以是个人的情感经验,更应该是经过诸多文学作品熏陶和净化的“美”情。唯有情寓于中,才能发之于外,在课堂上,教师有深沉丰富的感情、指点江山的激情、优美的文学语言,才能最大程度地传达作品的情感。
文学是情感的,文字是一个个满载作家情感的载体,我们借用这一工具走进作家的心灵。但是,要真正地理解作家,领悟作品的灵魂,必须借助于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即引起心灵上的共鸣才能达到。而我们面对的是稚嫩的学生,文字中的“三味”须经过教师的准确传达方能为学生所接受和感应。所以,教者本身首先必须细腻善感、感情丰富、充满激情,唯如此,方可“传情”。
二、用激情激活课堂(营造沉浸气氛)
沉浸式教学更多地着眼于课堂氛围的营造,在于45分钟“气场”的构建,教师的临堂发挥非常关键,沉浸气氛的营造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单纯的客观营造显得生硬呆板,为赋新词强说愁;单纯的主观努力也使得学生缺少进入氛围的通道。现代教学形势下,众多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为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很多优越条件,磁带、碟片、多媒体等等,选择与作品情感契合的工具,未雨绸缪,润物无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充分地领悟作品灵魂铺设一条道路。同时要最充分地重视教师本身这个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富有激情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捕捉情点、交融情感,根据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审美能力,不断拉近学生和作家的距离。
三、用激情激活心灵(引领学生沉浸)
教师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这最后的一步。沉浸式关注学生更深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在同喜同悲中接受心灵的陶冶,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和心灵的熏陶。说得更明白一点是充分体味“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本质层次。
沉浸式的实现途径在“情”。事实上,情景的结合才是文学创作的完整内容,因此,情景的融合,景的铺陈只是情的表达的需要。所以情的熏陶是沉浸式语文教学的出发点、途径和终结点,这样的沉浸是自始至终的。只有将智力的发展与情感的陶冶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受到熏陶感染,获取知识,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激发兴趣,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加深对作品感情的领悟,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心与心的碰撞需要激情,教师与作者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学生与作者的心,心灵在激情的碰撞中理解、和谐、共鸣。人类情感的丰富性决定了情感是贯穿一切人类活动的主线,人类的传承通过情感得以维系。
所以,激情与沉浸是语文教师的两把金钥匙,唯有激情才能使自己沉浸,使听众沉浸。一节好课一定是充满激情的课,伟大的教师一定是充满激情的教师。
参考文献:
于欣宏.浅谈沉浸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文学教育:中,2012(4).
作者简介:朱利,女,出生于1974年6月,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就职于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